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风奥利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风奥利华(英语:Typhoon Oliwa)是创纪录的1997年太平洋台风季的11个超级台风之一。它在9月2日于夏威夷州西南方的中太平洋形成,不过在西太平洋就成为台风。奥利华在9月8日爆发性增强,风速在24小时内从时速140公里增加到时速260公里。之后,它缓慢地减弱,经过冲绳县以东后,奥利华转向东北并以风力时速140公里吹袭日本。在那里,30,000人受其影响,奥利华亦造成12人死亡;数以千计的房屋被淹没,一些房屋被毁。在大韩民国近海,28艘船被风浪摧毁,一艘载有10人的船失踪。奥利华在9月19日于北太平洋国际换日线附近消散。
Remove ads
气象历史

台风奥利华的起源是1997年8月下旬一条异常向东延伸的季风槽[1]该热带扰动在夏威夷州西南方逐渐组织,不过组织速度缓慢。9月2日,中太平洋飓风中心(CPHC)开始针对位于约翰斯顿岛西南约950公里处,位于国际日期变更线稍东的第二C号热带低气压发岀公告。该低气压很快便达到热带风暴标准,中太平洋飓风中心将其命名为奥利华(Oliwa),在夏威夷语中意为奥利弗(Oliver)[2]。
热带风暴奥利华以北持续存在着一个中等强度的高压脊,该脊引导其向西至西北偏北缓慢移动。奥利华身处的水温比平常略高,上层良好的环境能使其增强。然而最初,奥利华的结构在卫星图像上有些混乱,在9月4日当它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后,更可能有多个环流。进入西太平洋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和日本气象厅(JMA)开始发布有关该系统的公告,后者给予国际编号9719[2][3]。尽管条件有利发展,但风暴进一步增强的速度很慢,并且在9月8日才达到台风标准——风速至少为每小时120公里。在此之前,奥利华与一个在南太平洋相近位置形成但强度较弱的热带气旋同时存在[4]。
在达到台风标准大约12小时后,奥利华开始经历一段意料之外的快速增强。从UTC9月8日下午6时到UTC9月8日下午6时的24小时内,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评估台风的强度几乎翻了一番,从每小时140公里增强到每小时260公里(一分钟平均风速),而气压下降69毫巴至最低898毫巴;根据估计的强度,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奥利瓦归类为超级台风[4]。日本气象厅是西太平洋的官方机构,评估奥利华达到风力时速185公里、气压915毫巴的最高强度[3]。大约在那个时候,卫星图像显示可能存在眼壁涡旋,这是在强烈热带气旋的眼壁中发现的小规模旋转特征。此外,奥利华中心形成同心眼壁,通常发生在强烈的台风中[4]。
奥利华在维持最高强度36小时后逐渐减弱,继续向西北偏西方移动,期间横越北马里亚纳群岛。9月14日,台风在冲绳以北减速,并转向东北趋向日本[4]。台风从最高强度有所减弱,奥利华在9月15日晚上以风力时速140公里于九州鹿儿岛县的枕崎市登陆。它在横越日本时跌至热带风暴标准,并在9月16日进一步跌至热带低气压标准[3]。9月17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针对位于日本海东部的奥利华发布最后公告。[4]当风暴横过日本北部并在开放的太平洋上空加速时,日本气象厅维持针对其发布警告。9月19日,奥利华在阿留申群岛以南的国际日期变更线附近消散[3]。
Remove ads
影响及纪录
在达到最高强度后开始减弱的同时,奥利华在北马里亚纳群岛的阿格里汉岛以北约95公里处经过。岛上的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120公里,阵风达到每小时135公里。强风将两棵椰子树吹倒并压毁一座无线电天线,使该岛屿暂时与外界失去联系[5]。在在奥利华减弱后的登陆地——日本九州上,成千上万的房屋被淹没,数十间更被摧毁[4]。其移动缓慢带来强降雨,在鹿儿岛县田代町引发泥石流,造成三人死亡。在整个鹿儿岛县,官员因应洪水发布疏散命令,但许多人没有听从警告。在该县,台风破坏约1,700座建筑物,摧毁了131座更被摧毁。当地的损失估计为1400万日圆(1997年,折合为当年的15万美元)[6]。在日本全国,奥利华造成12人死亡,共有30,000人流离失所。总损失达43.6亿日圆(5010万美元)[7][8]。在大韩民国近海,强风和大浪击毁28艘船只,其中一艘船共10人失踪[4]。
台风奥利华是西太平洋的11个超级台风之一,追平先前在1965年所创下的记录;通常一个典型的台风季平均只有4个超级台风。热带气旋活动异常活跃原因是该年正经历有记录以来最强大的圣婴现象事件之一。奥利华的路径很不寻常,因为它起源自中太平洋,进入西太平洋后横越北马里亚纳群岛,最终登陆日本,另外一个有着与其相似的路径是2015年台风哈洛拉[4]。该台风是本季仅有的两个经历爆发性增强的台风之一,即气压每小时下降至少2.5毫巴并持续至少12小时。在24小时内,其气压下降69毫巴,即平均每小时下降2.9毫巴;这些数值通常在西太平洋使用德沃夏克分析法进行估算[1]。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