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江岁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香江岁月》,是一个由香港公营电台香港电台电视部制作的电视连续剧系列,是该台首个连续剧作品,时与单元剧系列《狮子山下》并称为该台戏剧作品中的代表作,以演员阵容鼎盛见称,主要演员包括万梓良柯俊雄梁家辉等。此剧以香港历史为题材,通过描写不同社会阶层人物在各时代的经历反映历史变迁。共分三辑,首两辑属于同一故事,共18集;第一辑在1984年播映,背景时代由香港日占时期六七暴动;第二辑在1985年播映,背景时代承接上辑直至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为止。第三辑则在1996年播映,属新的故事线,背景为1983年至1989年的六四事件前后,共8集。

第一辑与第二辑

故事概要

首两辑属于同一故事,第一辑的背景时代由香港日占时期六七暴动,两二辑承接上辑直至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为止[1]。故事由几条主线串连而成,当中遍及阶层的人物[2],如本地渔民出身,通过走私致富的郭阿男(万梓良饰);从上海移居香港的富商侯宗建(柯俊雄饰),及其开始扎根香港的子嗣侯单(梁家辉饰);同样从上海移居的投机客汤子继(张国柱饰),以及被他抛弃而自力更生的妻女(鲍起静李赛凤饰);从家庭手工业者发展为工厂东主的顾婶(邓碧云饰),以及从中国内地偷渡到香港担任工厂女工,逐步蜕变为大厂商的顾敏(黄淑仪饰);同样偷渡而来,在香港一展所长的知识青年韦浩然(严浩饰)等。

一些角色担当了连贯各线的功能,如前期的郭阿男、吴桐饰演的观叔。[3]

制作

背景与发展

1970年代末,当时英属香港的宗主国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在此环境下,作为香港公营电台香港电台电视部(下简称“港台”)萌生回望香港历史的制作构思。1980年代初,港台曾拍摄单元剧岁月山河》,被视为这类题材的实验作,其后该台启动更庞大的拍摄计划,即此剧《香江岁月》,并邀请曾任职于无线电视佳艺电视的资深电视制作人叶洁馨担任监制[4]:164-165。此剧为港台首个连续剧作品[5]。由于前作《岁月山河》一些内容曾被质疑有丑化中国人之嫌,《香江岁月》筹备时港台高层云影畦曾表示会避开关于中国人的敏感议题,更着重拍摄技巧[6]

此剧的剧本主要由陈韵文创作[4][7],当时她已移居法国[8]。“制作统筹”通常由冯焯鎏担任[注 1],当时亦有报导称他为“剧审”[9]。导演(又称编导)主要由任职于香港电台的刘国昌张少馨黄敬强等人担任,通常一集由一名导演负责[4][10][11]美术指导张叔平担任[12],后来履获电影美指奖项的他当时已崭露头角,对于其工作较具体的记载主要涉及人物服装及造型设计,据指他是亦受叶洁馨之邀,属义助朋友性质,近乎不收酬劳[4]:166-167;亦有记载指该台电视部美术总监陈法兴有所参与(与不少港台作品一样)[13][14],其名出现于部分集数的片尾名单,职务为“美术设计主任”[注 1]。摄影由潘恒生[15]等负责。

同名主题曲由顾嘉煇作曲,卢国沾填词,关正杰主唱[12][16]。片头以隶书书写的剧名“香江岁月”,乃由香港大学校长黄丽松所题[17]

剧中有不少移民到香港的北方人角色,剧组安排这些角色直接说国语对白,其国语对白的数量在当时电视节目中鲜见。[18]

Remove ads

选角

此剧被后世视为演员阵容鼎盛[19][20][21],云集了不同背景的演员,包括来自香港两个商业电视台无线电视亚洲电视的艺员,其中来自亚洲电视的比例较多,无线电视艺员的档期显得较难迁就,在第一辑辞演的有李司棋吕有慧等。[9][22]

演员阵容中,以台湾资深演员、金马影帝柯俊雄被视为最具份量,但港电作为公营机构,对演员薪酬的上限有所限制,未能提供符合他商业价值的薪酬,当时他收取日薪五百港元,跟其他主要演员相若[4]:167。据叶洁馨忆述,最初是经艺人沈殿霞介绍才得以接触柯俊雄。[23]

与柯俊雄合作演绎侯氏父子的年青演员梁家辉,虽出身于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但他只在该电视台的剧集中演过跑龙套角色,1983年他凭电影《垂帘听政》成为香港金像奖影帝后,同年他与港台签下月薪近一万港元的合约以拍摄此剧,为期一年,他亦在这期间认识了后来的太太——港台编导江嘉年。由于多年来他的演艺事业一直集中于电影,此剧是他十分罕有的电视剧主演作品。[24][25][26][4]:167

主要演员万梓良出身于亚洲电视,拍摄此剧时已离开该台,同时他亦打算发展电影事业,此剧成为他在1983-1984年间唯一的电视剧主演作品。他曾透露剧中搭档米雪是由他推荐参演。[27][28]

黄淑仪则在拍摄此剧前刚与无线电视解除合约,港台曾希望与她签下长期合约,但她因不想再受束缚而拒绝[29]。她饰演一名不择手段而最终事业有成的女子,是她鲜有的反派角色,多年后她认为此角是自己历来最好的角色。[30][31]

年长演员吴桐在拍摄期间抱病,戏份按其健康状态变化有所调整。[32][9]

第一辑播出后,有传媒报导指一些当红演员曾有意参演,包括无线电视的汪明荃周润发,其中汪明荃是自荐,周润发是因欣赏柯俊雄的演技,但因无线电视拒绝配合而告吹。港台亦打算促成中国内地的知名演员刘晓庆与台湾的柯俊雄在第二辑中合作[33][34],也未能成事。第二辑中梁韵蕊饰演的记者角色,港台本曾邀请麦翠娴任喜宝出演,但两人均辞演[35]。其他曾洽商但最终未能参演的艺人包括活跃于音乐界及电影界的锺镇涛[36]、活跃于电影界的锺楚红[34]等。

李赛凤饰演的汤宇期一角,在第二辑拍摄时,曾有更换演员的打算。[37][36]

Remove ads

拍摄

此剧的拍摄记载可追溯至1983年10月[38][39],直至1984年2月,已完成了七至八集[9],在同年7月煞科[40]

取景方面,叶洁馨为了呈现剧中富豪的气派,亲自率队往半山区视察豪宅并向屋主交涉借用,最终获得一名法官澳门富商何鸿燊首肯;她又成功向运输司麦法诚借用港督别墅轿车,由于轿车被禁止在夜间行驶,导演刘国昌曾运用灯光技巧拍摄出其夜间行驶的效果[4]:166。刘国昌曾指出,寻找旧时代的车辆以作道贝是拍摄的一大难处[10],剧组亦向历史博物馆借用一辆1949的旧式巴士[9]

剧组亦曾赴澳门取景[22][4]:167,包括南光码头[10]。第二辑拍摄时曾有报导指打算赴广州取景[35]

第二辑于1985年10月中开始拍摄[41]。柯俊雄滞留在台湾是影响进度的原因之一。[42][43]

角色表

更多信息 演员, 角色名 ...
Remove ads

播映与发行

第一辑共12集,每集一小时间 1984年7月29日起在无线电视的频道翡翠台首播(当时港台没有自己的电视频道),时间为逢星期日的晚上20:35[40][71];第二辑共6集,于1985年在亚洲电视的频道中文台(后之本港台)首播,时间为逢星期一至五的晚上19:00[注 5],播出前先在本港台重播了第一辑。[43]

1989年港台筹备开拍类似题材的单元剧《双城记》,反映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香江岁月》第二辑结尾)至1980年代香港回归澳门回归过渡期的数年间,香港澳门两地的社会状况。为配合《双城记》在1990年5月播出的计划,港台安排《香江岁月》两辑于1989年10月至1990年1月在无线电视翡翠台重播,将原来的每集1小时,分成两集,每集半小时播出,共36集[72][70][19][65]。后来摄制的《香江岁月》第三辑亦以该段时期为背景(见下章节)。

2003年此剧与其他港台旧作在有线电视重播。[73]

2009年,此剧首两辑经数码修复后,以一套共四张的DVD影碟形式发行。[74][20]

Remove ads

分集

更多信息 集数, 主要背景历史事件[注 6] ...

第三辑

此辑的监制是严维,首两辑的“制作统筹”冯焯鎏则在此辑担任“策划”一职[注 1],导演包括施洁玲[88]等人。

故事的时代背景为1983年至1989年。主要演员包括米雪伍卫国王馨平钱嘉乐郑浩南彭丹梁天邵音音鲍汉琳黄允财等。[12][89]

此辑时被误称为第二辑。[89][90]

播映

1996年于无线电视翡翠台首播。[91]

分集

更多信息 集数, 主要背景历史事件[注 6] ...

回响与评价

在港台的戏剧作品中,此剧时与单元剧系列《狮子山下》并称为该台的代表作、经典之作。[5][92][16]

陈韵文的剧本在多年后仍被传媒体视为香港电视剧中,为数不多、最具野心的作品之一。[7][21]

文化评论人李照兴形容此剧为史诗式剧集及认识香港历史的启蒙作品,其人物发展设定体现了“当代香港是由极高的流动性组成”。[93]

注释

  1. 按片尾名单。
  2. 第一辑剧情交代1960年代顾敏一家三口一起偷渡,但敏夫及儿子被捕获及遣返。
  3. 当时在香港电台任职节目主任。[63]
  4. 童星时期首次演出。[68]
  5. 按当时各天报章的电视节目表推断。晚上7时播放至1985年11月20日为止。
  6. 主要参考香港电台官方出版的《电视节目资料库1973-2003》[75],附以其他来源补充。
  7. 据张少馨忆述,因刘国昌于上集拍了一集半长度,不忍删剪,张少馨遂另请兼职编剧岸西续写半集,由她执导,凑成新一集,故出现不常见的一集双导演情况。岸西之名未见于片尾名单。[4]:167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