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马来西亚汉语方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马来西亚汉语方言,或称马来西亚汉语分支、马来西亚汉语变体,即主要是由马来西亚华人所使用的汉语方言,主要有福建话(闽南语泉漳片海外变体)、广东话(粤语海外变体)、客家话、潮州话(闽南语潮汕片)、福州话(闽东语)和海南话(多为文昌片)等。这些汉语分支是在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初叶由中国本土华南移民因过番到南洋(东南亚的旧称)而带过去的语言。
![]() |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19年2月11日) |
马来西亚汉语方言也与马来语互相借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象。近年来,由于受到华教团体的推广华语运动影响,当地华文学校大都禁止学生在学校使用所谓“方言”[1]。
福建话、潮州话与海南话
福建话(闽南语泉漳片)、潮州话与海南话,皆属于沿海闽语。除了福建话外,潮州话和海南话基本已失去社会交际功能。在马来西亚的北部地区,俗称北马,包括槟城(乔治市、丹绒武雅、丹绒道光、峇都丁宜、浮罗池滑、亚依淡、峇六拜、北海、新邦安拔、北赖、大山脚、高渊等地)、 吉打(亚罗士打、双溪大年、居林、莪仑、日得拉、浮罗交怡等地)、玻璃市(加央、玻璃市港口、亚娄、 巴东勿刹等地)、霹雳北部(太平、峇眼色海、巴里文打等地)、霹雳南部(安顺、峇眼拿督、实兆远、邦咯岛、班台等地),福建话是华人社交用语。在雪兰莪滨海地区 (巴生、瓜拉雪兰莪、沙白安南、瓜拉冷岳、雪邦等地)、森美兰南部(波德申、林茂、淡边等地)马六甲(马六甲市、野新、亚罗牙也等地)、柔佛州(新山、麻坡、峇株巴辖、昔加末、居銮、笨珍等地)因受到大马中文董教总和新加坡的讲华语运动影响,福建话等方言已沦为家庭用语,不再是社交用语。
本地福建话也分为北马福建话和南马福建话,但只是读音不同,用词大致一致,可以互通。福建话与潮州话非常相似,只是在音调上有所不同,基本可以互通。
Remove ads
以上的列表中可以看到这两种方言的细微不同之处。其中,潮州话的“喝”为“食”,与福建话的“啉”不同。不过,许多南马福建话使用者也会混杂潮州话。而马来语互相借用的情况,也在此列表出现。ko-pi 一词,源自福建话,现已在马来文中通用,成了“kopi”。至于“kosong”则是源自马来语,意即“空”,引申为“不要糖”。
在读音方面,北马与南马有着不少的差异,且也有分为泉州音和漳州音之间的差别。而潮州话由于与福建话相近,因此读音渐渐向南马福建话靠拢。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3年10月14日) |
Remove ads
粤语、客家话
粤语广泛流行于中马和东海岸,包括首都吉隆坡及巴生谷一带的大城市、怡保、芙蓉市,东海岸如文冬、淡马鲁、关丹等。而客家话只在沙巴州一带,尤其是亚庇还算较为流行。
客家话及广东话虽然有雷同之处,却如福建话及潮州话一样只能基本互通,或如福建话同海南话一般无法相通。
广东话(粤拼:gwong2 dung1 waa6-2),原称广府话(gwong2 fu2 waa6-2)、唐话(tong4 waa6-2)、白话(baak6 waa6-2),上世纪70-90年代受到港剧影响,又受少数香港粤语正音运动影响,失去本来向马来语借词的特色(例如“suka”改为“钟意”),后来又在90年代被新加坡讲华语运动影响,许多粤民改为使用华语。不过在今天,本地粤语马来语借词的使用还是在老一辈中以一种形式保留,且粤语作为吉隆坡、怡保等大城市的华民社交语言的地位,并没有太大的被影响,也没有过于负面的恶化。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3年10月14日) |
广东话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