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马公市第三水源地一千吨配水塔
位于台湾澎湖马公的水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马公市第三水源地一千吨配水塔,是位于台湾澎湖县马公市的供水系统水塔,2002年(民国91年)12月13日登录为澎湖县历史建筑。
历史
澎湖居民自古以井水作为民生用水来源[3],日治时期由于马公港被指定为特别贸易港中介台湾与中国大陆、马公要港部进驻等因素,马公经济、交通快速发展,但也暴露出传统城镇脏乱狭隘、人口流动引起疾病传染等问题,使政府开始推动公共建设、公共卫生措施,建立现代化供水系统即为其中之一[3][4]。日治时期建立了第一水源地(参见马公水道贮水隧道)、第二水源地(位于文澳)、马公水道[4]等设施,1934年(昭和9年)12月时一天可以供水1300立方公尺、供10000人使用[3]。
战后时期1945年(民国34年)时马公自来水用户有687户,装表率为94.2%,但由于第一水源地部分水井无法使用、用水人口增加、曾发生水荒等因素,政府陆续开凿深水井[3]。1960年(民国49年)马公镇自来水厂于第一宾馆附近凿新水井,并于介寿路和民族路路口处设置第三水源地,配置直径10公尺、高17公尺、可贮水1000吨(1000立方公尺)的1座配水塔,先以马达抽送水源至17公尺高的配水塔贮水槽中贮存,再运用地势高低差及水压将水配送到马公市区 [1]。第三水源地于1963年(民国52年)完工,使马公市区可以全日供水,不过因为水量只能应付需求,政府仍持续开凿深井、建设水库,如成功水库、兴仁水库、东卫水库等[3]。
2002年(民国91年)12月13日此水塔登录为澎湖县历史建筑[2]。根据《2010澎湖县文化资产手册》记载,第三水源地深水井大都已停用,只剩下第一宾馆庭园内北侧的16号深水井尚在服役;此配水塔也不再贮存深水井水源,而是连接自来水公司管线、做为调节功能。[1]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