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美军顾问团 (中华民国)

美軍派駐中華民國的軍事顧問援助合作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軍顧問團 (中華民國)
Remove ads

美军顾问团,正式名称为军事援助顾问团(英语:Military Assistance Advisory Group,缩写“MAAG”),为美军派驻在台湾境内训练中华民国国军军事顾问团。今日一般所指的美军顾问团是1950年代于台湾成立的“驻台军事援助顾问团”及其后身“美国驻中华民国军事援助顾问团”,为一个以军事顾问性质正式派驻台湾的美国军事组织,也是驻台美军历史最悠久的单位[1]。美军顾问团与1947年成立的日本军事顾问团(白团)及1963年成立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并列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的三大外国军事顾问团。

事实速览 军事援助顾问团 Military Assistance Advisory Group, 存在时期 ...
Remove ads

1950年代以前

有鉴于1937年爆发的中国抗日战争及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政府于1941年11月根据租借法案派遣军事顾问团赴华,协助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训练新兵及装备。

二战即将结束时,为了因应台湾的接收计画,美国将军魏德迈重庆成立了一个军事顾问团(Army Advisory Group)负责运送中国军队到台湾,及遣返战前的驻台日军回国[2]。战后在台湾办公的美军顾问团团员以“美军联络组”(American Liaison Group)自称,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多次发生不快。后来由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行政长官陈仪的抱怨,促使魏德迈将美军联络组的职务严格限制于遣送日军的纯粹军事任务[3]。在1946年4月1日,美军联络组完成遣送在台日军的任务,撤离台湾。[4]:8398

编制改组

1946年3月19日美国撤销“驻华美军司令部”,在南京市黄埔路4号另设“美国军事顾问团”,总部设在南京,上海设有办事处,在北平、成都、杭州和台北设有小型联络处。按照中华民国国防部组织架构为对象配备,国防部各司、厅、局、处及陆军总司令部海军总司令部空军总司令部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宪兵司令部,美军顾问团都派顾问或联络官进驻,总计约有2000余人。例如,时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下手谕要求宪兵司令部直属国防部参谋本部,但美军顾问团坚持宪兵司令部与军法处、副官处必须隶属于联勤总部,反复交涉多轮直至1946年底蒋中正手谕才得到顾问团同意[5]。1946年6月2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拟予中华民国以军事顾问与军事援助法案》(即《美国军事援华法案》)。1947年7月21日,美国总统特使魏德迈访华,调查内战局势不利的根源,认为中国国民党大势已去,回国后写成著名的《魏德迈报告》。魏德迈调查团把驻华武官巴大维推上了顾问团团长,推动美国政府援蒋,签订了《美军驻华美蒋秘密协定》、《中美救济协定》、《中美海军协定》、《1948年援华法案》、《中美农业协定》,在一年内提供了7.2亿美元军事援助。

  • 美国军事顾问团团长鲁克斯中将/1948年1月换为巴大维少将。
    • 陆军顾问组:对中国陆军最高指挥机关、军校提供咨询与训练,不参与野战部队的训练与作战指挥。
    • 海军顾问组:协助中国海军运输兵力赴内战前线、遣返日本军与日侨,向国民政府移交二战剩馀舰艇,在青岛设立海军训练中心三百馀名军官、三千馀名士兵,1948年3月时,海军顾问团在南京、上海、青岛等地活动,共有114名官兵
    • 空军顾问组:向中国空军移交美援军用飞机,并提供训练和技术支持。[6]
  • 联合顾问参谋处:由中国战区司令部留驻人员演变而来。

1948年11月1日,美国国防部宣布,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与海军顾问团正式统一改称为“美国驻华联合军事顾问团”(Joint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dvisory Group in China),顾问团团长巴大维少将[7],人数增到万人左右。1949年1、2月陆续撤出南京[8]美国军事顾问团公寓旧址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北京西路[9]。1949年3月3日美国驻华联合军事顾问团撤销,顾问团的印刷厂与大量先进制图、印刷装备移交给美国驻华大使馆继续使用至司徒雷登离华。

Remove ads

成立

1950年6月25日韩国战争爆发,华府决定重新资助台北中华民国政府[b]而美军顾问团正是美国军事援助的一部份。[8]1951年1月30日,美方根据先前拟定的“中美共同互助协定草案”派遣军事顾问团来台湾,由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维基数据Q115782902临时代办暨公使蓝钦中华民国外交部提出军援,并于2月9日换文,即为“中美共同互助协定”[8]。该美军顾问团的正式名称为“美国军事援助技术团”(Military Assistance and Advisory Group),于该年4月23日进驻,5月1日正式成立“美国军事援华顾问团”(U.S.Military Assistance and Advisory Group/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12]。第一位美军顾问团长是蔡斯少将,政工方面顾问是杨帝泽[13]:79-80

架构及编制经过

美军顾问团在成立之初,于正副团长及参谋长组成的顾问团团本部之下,分设4个业务组,分别为陆军顾问组、海军顾问组、空军顾问组及联勤顾问组。[8]期间因应中华民国国军人事变化,组织层级稍有变化[14]。此外除了屯驻在台北营区的总部,在新竹台中等地也驻扎有美军顾问团指挥分部[15]

除了团本部及下辖的4组之外,美军顾问团亦在中华民国陆军中华民国海军中华民国空军任何营级以上的编制单位内,至少派遣一名常驻美军士官予以督导。

顾问团团本部

Thumb
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旧址,位于台北市大安区信义路三段134巷,曾为美军顾问团团本部,2021年拆除。

美军顾问团团本部原先先设在中华民国总统府内,后于1954年7月16日迁至台北市信义路的海军辅助通信营区(Naval Auxiliary Communications Center,NACC,美国中央情报局驻台北机构)[8][16],1979年至2019年间作为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AIT/Taipei)使用[12]。在1951年成立之初采行联合参谋的编组,设有正副团长及参谋长。

1960年12月,驻台军事援助顾问团改为“美国驻中华民国军事援助顾问团”,简称“美军援华顾问团”;团本部之下的架构因此改设人事、后勤、计画、情报、作战、教育与训练、主计员、战地政务等助理参谋长,及新闻、副官、军法、宪兵、通信等组[8]

陆军顾问组

Thumb
1969年8月29日,美国驻台陆军部队(USAFT)的魏尔森中校(左)代表其部队指挥官戚烈拉少将赠送棒球用具给台北市四所国民小学
Thumb
1969年12月5日,美军顾问团赠送金门小学棒球器材,美军协防台湾司令部作战处长(G-3)柯克陆军中校(后排右二),代表驻台美军顾问团长戚烈拉少将,以棒球器材携往金门,赠送金门金城国小棒球队。后排中为美军顾问团陆军组驻金门顾问巴博上校

陆军顾问组于1951年5月1日与美国军事援华顾问团同时成立,设于陆军总司令部内以便连系协调。初期编制167名人员,在韩战时开始扩充编制,与组长及参谋长之下设置计画编制训练副参谋长(兼管人事、政工、作战计画及训练等部)、后勤副参谋长(兼管兵工、通信、工兵运输及军医等部)及主计顾问组;至1956年6月时该组人员达到1478名[8]

1958年6月1日起,陆军顾问组由于华府对台北的军事援助减少,而计画裁减25%的人员。后因陆军组需协助国军建立飞弹部队,因此将人员缩减比例改为20%。1962年1月陆军组再度修正其编制,组内各参谋单位区分为处、组、科三级,并将所属各部队的顾问组改制为本岛三个本岛顾问组,澎湖金门马祖[17][18][19]三个外岛顾问组,特种部队顾问组及飞弹部队顾问组[8]

1977年9月,陆军顾问组编并美军顾问团,宣告结束。

Remove ads

海军顾问组

海军顾问组在陆军顾问组成立当天,于左营正式挂牌,初期有9位人员。1951年后半年分设陆战顾问组,1958年该组编制有人员126名。

1960年5月海军组由高雄移驻台北的海军总司令部内运作,此后设立了海军顾问组正副组长,下辖有左营海军顾问小组首席顾问及陆战顾问小组首席顾问,前者领导演习策划办公室、机动训练小组、海军训练学校顾问小组、人事行政及通信5部,后者则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直辖单位。

1977年9月1日,海军顾问组遭到裁撤,原有任务直接并入美军顾问团;美军顾问团后勤组亦于1979年3月1日易名“美军协防司令部海军暨陆战队安全协助事务特别助理〔Special Assistant for Security Assistance Matters(Navy/Marine Corps)〕”,该单位在华府与台北断交之后,在5月1日纳入美国在台协会的版图[8]

空军顾问组

空军顾问组成立于1951年6月1日成立,设于空军总司令部内,初期有12名官兵(至1960年已增加至289名人员),并设有人事行政课、作战训练课(附设有“飞行小组”)、补给修护课及通信课。自1951年7月1日起派遣顾问小组分驻于中华民国空军的防空司令部、供应司令部及各作战大队。10月16日将派驻在各作战大队的顾问小组改名为“基地顾问小组”。本组组长自1950年代至1970年代间,先后由第13临时航空特遣队(Air Task Force 13 (Provisional))的队长[20]美国空军第327航空师师长兼任[21]。至1972年7月1日该组撤销时,组长改任美军顾问团副团长,副组长则担任首席空军顾问,但空军总部依然保留,以负责台美两军空军间的联络。[8]

联勤顾问组

联勤顾问组与美军顾问团同时在台北成立,由陶体上校(Col. J. B. Daugherty)担任首任组长,下辖财务、军医、运输、通信、兵工、测量、工兵、一般等8组,随即进驻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等国军单位。1954年2月16日一度奉命裁撤,由陆军组执行其业务。随后在1956年5月19日复设,由莫尔上校担任组长。1960年该组一度更名为“生产顾问组”,但又于8月1日恢复原名,1961年之后随著各项任务完成,开始逐年裁减组员;1972年1月再度改名为“生产顾问处”,下辖兵工顾问、工业工程顾问及测量顾问,1973年1月起使用“联勤首席顾问”之名。1979年3月撤离时该组仅剩组员6–8人,3月1日随著驻台美军撤离而正式停止运作[8]

主要任务

美军顾问团的任务内容为:

设施

宿舍

Thumb
位于台北市北投区的威灵顿山庄,为美援时期兴建的美军宿舍群

美军顾问团人数于1951年驻守台湾时,团员及团长住宅设于台北市中山北路上,美国大使官邸(日治时期的美国在台领事馆,今光点台北)附近的政坛要人黄朝琴住宅(曾于1945年-1946年担任台北市长),1946年的刘铭传纪念馆预定地(今台北国宾大饭店)。1951年时美军顾问团规划小组、顾问工程师沈祖海、国府外事处人员共同乘坐直升机携带在台北市上空盘旋,并利用圆规以美军单位与美国使馆为中心划圆,以找寻适合场所,最后选定以阳明山山仔后与天母一带(中山北路七段末端)作为美军眷舍的兴建点。其中以阳明山美军宿舍群所在的山仔后兴建户数最多,眷舍规模最大,居住使用的官阶较高;在天母兴建的美军眷舍较为零散分布,其兴建户数较少,其中并有兴建一栋六层双拼公寓大楼,居住使用的官阶主要以士官军官为主[12][22]。当时民间将这些美军宿舍俗称为“阿督仔厝”。后来也在台北市区的民族东路与中山北路之间的数公顷土地兴建兴建美军总部勤管司令部营区(今中山美术公园)。

历年人数

美军顾问团人数于1951年驻守台湾时,只有连同团长的12名军官,总人数33人,至该年年底已达360人[12]。美军顾问团人数最多时为1955年,军士官高达2347人[23]

裁撤

1970年代,美军顾问团随著美国政府的政策转向,大幅改变。除了在台的顾问团军队人数锐减之外,也对中华民国国军不再提供支配与协助训练,更不参加台湾各级演习作战,纯粹转型成谘询机构。另外,团长也从少将层级降低至准将,甚至上校。

1978年12月,美国卡特政府宣布与中华民国中止外交关系。1979年2月22日华府宣布将于3月1日取消美军顾问团的名称,团长职称改为“美军协防台湾司令部安全助理事项之特别助理”,但职务不变。此安排持续至4月30日为止。5月1日之后顾问团的职务改由美国在台协会(AIT)文职人员处理。此外,美方也要求台北在该年2月28日之后停止在官方文件内使用美军顾问团的英文缩写MAAG。

1979年3月1日,美军顾问团正式停止运作,末任团长汤普逊上校及美军协防司令林德少将则分别于4月26日及4月28日离开台湾[8]。断交后美军顾问团的原先业务由美国在台协会技术组接掌[8]:p22,2012年后又改名安全合作组[24]

历任长官

历任团长

美军顾问团团长兼任美军协防台湾司令部United States Taiwan Defense Command简称USTDC)陆军顾问组组长及驻台美国陆军United States Army Forces Taiwan,缩写USAFT)司令官。

历任团长中,1951年-1955年驻任的团长蔡斯任期最久(长达4年),尔后的13人任期约为2年。该团于1950年代曾于一江山战役大陈撤退金门炮战战役中对台湾提供协助谘询,另外也曾参与双十国庆阅兵与国军各项军事演习。

Thumb
第1任美军顾问团长蔡斯(陆军少将,图右),摄于1955年2月2日
Thumb
1971年12月23日,新任美军顾问团团长兼美国驻台陆军司令官巴恩斯(John W. Barnes)少将抵台履新,我参谋总长赖名汤上将在机场欢迎
Thumb
1972年8月14日,美国国防部副助理部长赛尔顿(中),十四日下午搭机飞抵台北访问,我副参谋总长雷炎均上将(右二)、美军协防台湾司令部司令包柏格中将(左)、美军顾问团长巴恩斯少将(左二)等在松山机场欢迎。
Thumb
1978年7月17日,总统蒋经国(前排左)由总统府简任秘书宋楚瑜(最后一排左一)陪同,接见美军顾问团新旧任团长汤普逊空军上校及崔任克海军上校。
更多信息 任次, 姓名 ...

历任参谋长

更多信息 任次, 姓名 ...

知名团员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