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马大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马大猷(1915年3月1日—2012年7月17日),男,原籍广东潮阳,生于北京,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现代声学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1]。他以创立的微穿孔板吸声理论与结构,以及在人民大会堂音质设计中的贡献而广为人知。曾任民盟中央名誉副主席。

事实速览 马大猷, 性别 ...

生平

早年

马大猷早年与家人生活在北京的潮州会馆。1932年毕业于北师大附中,虽收到清华北大的两所大学的通知书,但由于家境贫寒,最终放弃了学费昂贵的清华机械系,选择了当时的“穷北大”物理系[2]

中年

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37年底,在吴有训的建议下,前往加州大学物理系学习。

193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40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个用两年时间就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他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任西南联大工学院电机系教授。

1945年末国民政府重建国立北京大学傅斯年代理校长领导),新设医、工、农3个学院,马大猷出任北大首任工学院院长,亦是当时最年轻的一位工学院院长。

1952年,因院系调整,调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教务长。

1955年,调回北京,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电子研究所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1959年,负责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工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断。他曾风趣地回忆:“起初还认为……就是要在科学领域里攻克难关,不断取得革命性的突破。但是,后来大家都去‘革命’了,我也就被‘革命’了。”[3]

晚年

1978年起,恢复兼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

2005年,马大猷给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寄去其撰写的《国家实力根本源于基础研究》与《推广基础研究》两篇文章,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2008年,因患上脑溢血后不慎摔倒,记忆力受损,此后再未前往中科院声学所工作。

2012年7月17日8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社会活动

1951年,马大猷经钱伟长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4]。他曾任民盟中央常委、副主席、名誉副主席。

1989年,马大猷与吴文俊钱伟长吴仲华等七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共同反对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他们从科学和生态角度对大坝工程的潜在风险提出疑虑,并呼吁审慎决策[5]

此外,他还曾担任《声学学报》主编,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荣誉

学术成就

  • 1938年,发表论文《矩形室内低频简正频率的分布》,被认为是室内声学简正波理论的重要基础。
  • 1950年代,领导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声学实验室,并成功地领导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解决了大型厅堂音质设计的关键难题[6]
  • 1964年,马大猷创立并发展了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的理论。该理论无需使用多孔性吸声材料(如玻璃棉),仅依靠薄板上的微小穿孔和板后空腔即可实现高效吸声。这种结构具有耐用、防火、抗潮湿、无污染等优点,突破了传统吸声材料的应用局限。微穿孔板被广泛应用于体育馆、地铁、机场、高速公路声屏障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至今仍在国际上被普遍采用和研究[7]
  • 他还提出了语音统计分析分布的新理论,并在喷注噪声、非线性声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家庭

父亲马有略,晚清举人,日本明治大学法学学士,后在北洋政府农商部任职。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