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高名凯

中国语言学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高名凯(1911年3月28日—1965年1月3日),男,福州平潭人。中国语言学家汉语语法学家,文学翻译家。

事实速览 高名凯, 性别 ...

生平

1911年3月28日生于福建省平潭县苏澳区先进乡土库村。7岁入私塾读书,10岁入平潭开宗小学,12岁改入福州进德小学,13岁转入福州英华中学小学部。1925年考入英华中学[1]

1931年秋考入燕京大学哲学系,1935年毕业后升入燕大研究院哲学部学习。1937年受燕大派遣,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学位,师从法国汉学家马伯乐。1939年8月赴柏林,后因二战爆发被困在德国。经过与比利时使馆交涉,9月12日到达布鲁塞尔,并借道返回法国。1940年5月以论文《汉语介词之真价值》获得文学博士学位。6月10日,即巴黎沦陷前四日乘法轮离开马赛启程回国。1941年初安全抵达北平,2月23日下午到达燕京大学,成为国文学系助教。[2]

由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燕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高名凯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语言教研室主任。据学生回忆,高名凯能看12种外语的参考书,用4种外语写作[3]

1955年起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政协委员,1957年应邀赴波兰讲学并作文化访问。历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编委,民盟中央科技委员,民盟北京市委员兼文教委员会副主任等职[4]。1958年,中国各高等院校发生“双反运动”,后期成为“拔白旗”运动。高名凯、王力等语言学术权威都遭到了批判[5]。这些人认为,他的著作《普通语言学》表现出资产阶级的观点,大量地贩卖西欧资产阶级语言学者方德里耶斯格拉蒙等人的货色[6]

1963年春开始前后三次住进北京医院。1964年10月后,病转亚急性萎缩,1965年1月3日因医治无效逝世[7]

Remove ads

著作

专著
更多信息 名称, 出版社 ...
译著
Remove ads

家庭

家庭[7]
  • 父亲:高哲善(美以美教会牧师,1917年因食物中毒辞世)
  • 母亲:郭氏
  • 妻子:陈幼兰(法国里昂大学艺术史硕士,1961年5月11日因病去世)
  • 长子:高倓(1941年11月出生,音乐教育家)
  • 长女:高环
  • 二女:高苏
  • 小女:高熹(1949年2月出生)
  • 长孙:高翔(小提琴家)

注释

  1. 1954年、1955年上海东方书店分上下册出版
  2. 高名凯于1964年翻译,后由岑麒祥叶蜚声校注,198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