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高空拯救专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空拯救專隊
Remove ads

高空拯救专队(英语:High Angle Rescue Team缩写HART)前称高角度拯救专队,成立于2011年8月12日,隶属于香港消防处,高空拯救专队是一支运用绳索及相关装备,将消防员带到难以前往的地方,执行拯救工作的消防救援队伍。最初的构思,专队主要执行指定位置的高难度救援任务,包括涉及缆车机动游戏塔式起重机建筑地盘棚架吊船等的事故。 随著专队的技术发展和功能的强化,专队的工作范围已不限于原先设定的七种处境,新的职能包括无人机运作、复杂攀山拯救和危险树木处理等等。 至2020年4月,高空拯救专队每年平均出动约80次左右。

事实速览 高空拯救专队 High Angle Rescue Team, 成立时间 ...
Remove ads

组织

高空拯救专队由一名消防区长担任队长,由十名常额人员负责管理,下设三支分别驻守于香港总区薄扶林消防局、九龙总区九龙湾消防局及新界总区田心消防局的小队(均配备大抢救车)[1],以及一支技术支援队(配备高空拯救支援车)。仅在有需要时才会集合,岗位属于兼任职务。

历史

筹备

香港,向高空发展或结构复杂的建筑物愈来愈多,包括高度达数百的大厦,为了应付可能发生在高空的意外,香港消防处于2010年起筹备成立专队,包括购置最先进的高空拯救器材、提升人员的知识技术;包括耗资140万港元训练人员,及耗资380万港元添置器材及装备。

成立

高角度拯救专队于2011年8月12日成立,共52名人员,从400人中选拔出来;成立初期只有田心和薄扶林两支小队,至2016年第一季再成立第三支小队,驻守在九龙总区九龙湾消防局,以达致初期定下的员额目标[2][3];未来亦会根据未来的实际情况及需­要,增加小队数目。

2011年8月30日,香港仔中心发生了一宗企图跳楼案件,由于位处地面无足够空间容纳张开救生气垫,高角度拯救专队首次出动[4][5]

于2013年公务员优质服务奖励计划中,高空拯救专队获颁授危机/突发事件支援服务奖金奖[6]

遴选

投考加入高空拯救专队的人员必须无畏高,思绪冷静,能够于高度压力下保持理性思考。投考人首先会接受面试,以测试其应变能力,例如被要求立即从一段短片中寻找安全隐患,在指定时间内从地面跑步上到塔式建筑,配带安全带、检查及架设绳索系统、再游绳下降后,及后立即进行能力倾向测试,以确保投考人能够在心理生理上备受压力下,仍然能够冷静思考。

Thumb
高空拯救训练 (位于昂船洲大桥)

训练

投考人通过遴选后,会进入为期5周的进阶训练[7] ──为期两周由工业绳索工作专业协会的认可一级高空工作技术员训练,包括长达4小时的悬吊训练,确保人员适应高空[8][9];以及为期3周针对各种难于拯救的位置的实地训练(包括各类地盘天秤、货柜码头塔式起重机、大厦外墙吊船和棚架等;亦有特定地点,包括昂船洲大桥桥趸、昂坪360海洋公园缆车系统及楼高20层的大厦),亦有包括进阶绳索及专门装备使用等等。于训练完成后,人员需要通过由外国考官(主要来自英国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主持的考试复核,方能成为其中一员[10]

Thumb
缆车拯救训练

培训

专队将消防员带到悬空的空间执行救援工作,因此队伍会安排不同的技能训练给专队人员,例如吊船操作和系稳锚固装置安装课程等。 人员于日后亦需要接受定期的每月训练(除了于遴选时的选择地点外,亦包括了环球贸易广场青马大桥南丫岛风采发电站风力发电机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入口等等),每3年亦需要接受一次技术复核检查。

至2015年,位于消防及救护学院的抢险救援楼、模拟缆车和专门用于基础技术训练的设施将会落成启用,成为高空拯救专队的专用训练设施。

制服

高空拯救专队人员穿著红色连身服。

Thumb
缆车拯救训练

高反光红色防水风褛

Thumb
拯救训练

装备

每名高空拯救专队人员的个人装备合共为13件,重20磅,总值约15,000港元

  • :Petzl VERTEX VENT,盔上有两条红色条纹,两侧标示红色“HART”字样[4]
  • 头灯:具有防爆功能。
  • 高筒安全鞋:HAIX SR1,具有防水及防滑功能。
  • 安全带
    • 半身背板式安全带:美国制造,价值12,000港元,可以协助人员于狭窄环境中执行任务。
    • 全身式安全带:法国攀索制造,具备多挂点及器材悬挂点,可以拆卸为半身或者胸式安全带。
  • 反光背包式水袋[11]
  • 绳索:多款,包括一款长达200米。
  • 多用架组合:美国加州山地公司(Votex A-frame)制造,价值40,000港元,能够以膨胀螺丝钉固定于地面或者天台上,或者以钢针插进泥土内作为锚点(pickets-anchor),亦可以将救生绳延长约1米的距离(即“负角度架设”),以减少在执行任务时人员和伤者被大厦墙身或者崖边磨损的机率。
  • 防堕挂钩
  • 电动升降器[12](俗称:小飞人;ActSafe),共有5部,瑞典制造,每套价值16万港元,能够以最快的每分钟22米的速度,控制绳索升降,负重量约250公斤[13][14][15]。电池充满时,可以在负重120公斤的情况下运作200的高度距离;电池耗尽时,机身设有紧急下放装置,以每秒半米的速度控制绳索安全降下[16][17][18]
  • 整合式半身脊椎板救生吊带:可以用作垂直或者水平吊运,方便于狭窄的空间吊运伤者,同时为到伤者脊椎提供保护[19]

车辆

目前已知5辆高空拯救专队专属车辆。

更多信息 车牌, 车身 ...

大事记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