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五方鬼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五方鬼帝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神系中主管阴间冥务的五方神祇,其说法初见于东晋道教学者葛洪所著《元始上真众仙记》(又称《葛洪枕中书》),属早期道教冥界观念的重要构成部分。该体系将冥界划分为东、南、西、北、中五方,每方皆由鬼帝统辖,治理亡魂并维持阴间秩序。后世道教文献与民间信仰对其说法虽有衍伸,然核心记载多本于此。
记载与职能
据《元始上真众仙记》所载,五方鬼帝各镇一方,其名讳与治所如下:
- 东方鬼帝:由蔡郁垒(或作郁垒)担任,治所位于桃丘山(一说即桃都山)。其信仰源于先秦门神崇拜,汉代已见于《风俗通义》等文献,职司捉拿恶鬼。
- 南方鬼帝:名为杜子仁,治所设于罗浮山(位于今广东惠州,为道教十大洞天之一)。此说融合了南方地理与道教洞天观念。
- 西方鬼帝:由赵文和与王真人(名不详)共治,治所位于嶓冢山(今陕西宁强县北,汉水发源地)。双鬼帝并置之制,反映西方冥职的特殊分工。
- 北方鬼帝:由张衡(非东汉科学家张衡)与杨云共同统辖,治所位于罗酆山(又称酆都山,位于今重庆丰都,后衍化为道教酆都地府信仰核心)。此处被视为阴曹地府之所在。
- 中央鬼帝:由周乞与嵇康(即三国魏名士嵇康,后被神化)共治,治所设于抱犊山(地点说法不一,或指河北获鹿或山西壶关)。以历史人物入祀神系,为道教神谱常见现象。
信仰演变与考辨
五方鬼帝之说呈现早期道教对冥界行政化的构想,融合了先秦山川崇拜、鬼神信仰及五行观念。然其体系未如佛教十殿阎王说般广泛流传,后世道教经典如《云笈七签》亦较少著墨,部分鬼帝(如南方杜子仁)事迹记载颇简。
值得注意的是,北方鬼帝治所“罗酆山”与中央鬼帝“嵇康”之记载,显示该体系吸纳了汉晋间民间信仰与历史人物。东汉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之孙张鲁曾孙张衡(非科学家)亦见于《三国志》,或为北方鬼帝张衡之原型;而嵇康因遭刑杀之事迹,被附会为执掌冥务之神。
近代学者如卿希泰《中国道教史》指出,五方鬼帝反映道教早期神谱的建构尝试,然其神职后多与泰山府君、酆都大帝、阎罗王等信仰交融,未形成独立崇拜体系。
学术研究
现存研究多聚焦于《枕中书》成书年代与葛洪关系。法国道教学者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认为该书内容杂糅晋后观念,或为南北朝托名之作。日本学者小南一郎则指出,五方鬼帝体系可能受汉代五方上帝信仰影响,将幽冥世界官僚化。
参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