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魏晋音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魏晋音系,广义指魏晋南北朝音系(公元220至589年),前后横跨近四百年,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纷扰时代。这时期乱事频仍,百姓居无定所,加上朝代更迭,不同统治者必有不同政治上的语言操作,也因此造成语言上的变迁与流动。
汉语史之语音分期大抵可分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近代音、现代音五期。上古音以先秦两汉为主,中古音以隋唐宋为主。故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上古音、中古音之间,虽有学者将南北朝划进中古音,然而南北朝的音韵现象仍与隋唐不同,这一时期的音系,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可谓语音史上过渡时期。若能愈了解,则愈能清楚《切韵》音系的脉络,亦愈能推敲先秦两汉的韵部分合,故此时期的语音研究有其必要。[1][2]
研究材料
《颜氏家训.音辞篇》提到一些相关的音韵现象,如:“南人以石为射”(神禅不分)、“谓郢州为永州”(喻三喻四不分)等。[3] 而韵母方面,最好的著眼点在诗韵,由于魏晋诗人之作有韵脚之存在,借由诗韵的整理,便能理解魏晋的语言发展,相关的著作有林炯阳《魏晋诗韵考》、王力《南北朝诗人用韵考》。[1][2]
声母
根据王力的拟音,魏晋南北朝时代共有三十三个声母,如下表:[3]
魏晋南北朝声母的数目和先秦相同,不过音值稍有改变:
- 照穿神三母的发音方式由塞音转为塞擦音。
- 喻四的音值由边音[ʎ]转为半元音[j]。
Remove ads
韵母
王力认为魏晋南北朝时代共有四十二个韵部,下表是王力拟音。[3]
从汉代到南北朝,韵部有分、有合、有转移。总的来说,已经接近《切韵》音系。王力认为《切韵》代表的语音系统可以大致说是南北朝的语音系统。例如支脂之分立,就是南北朝的韵部。
韵部分合转移的情况如下:
- 支脂之微四部范围变动,支之两部仅存三等字,微部三等舌齿音字转入脂部,微部相对应的物文两部变化类似。
- 职部分化为职德两部,相对应的蒸部也分化为蒸登两部。
- 锡铎两部范围扩大,一部分药部字转入这两部。
- 鱼部分化为鱼模两部。
- 屋觉两部三等对调,相对应的东冬两部亦同。
- 职德锡铎屋觉六部长入声字变为去声,由入声韵转为阴声韵,分别转入之灰支鱼模宵幽各部。
- 新增多个新兴的韵部,如:灰没魂、祭薛仙、业严、叶盐等部。
声调
魏晋南北朝的声调和《切韵》的声调一致,即具有“平、上、去、入”四声。清儒段玉裁认为,上古有平上声而无去声;而到了魏晋,上入声多转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王力认为,段氏的观察大致正确,魏晋阴声韵的去声字,多由长入字转来,少数由平上声转来,阳声韵的去声字则由平上声转来。[3]
参见
脚注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