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鱼池琴蛙

兩棲動物物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魚池琴蛙
Remove ads

鱼池琴蛙学名Nidirana shyhhuangi),为赤蛙科琴蛙属下的物种,目前仅知分布于台湾南投县[1][2]

事实速览 鱼池琴蛙, 保护状况 ...
Remove ads

分类

过去该种被认为是日本八重山群岛竖琴蛙Nidirana okinavana[3],最早由陈世煌(Shyh-Huang Chen)于1984年,在一次南投县莲华池的采集旅程中发现。[1]

虽然当时已察觉台湾与琉球族群可能存在差异,并指定为模式标本,存放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生物系,但陈氏未正式发表为新种。[1]

但2025年研究发现其鸣叫、基因、形态皆和竖琴蛙有显著差异,故研究者将其独立为一种。[1]

描述

鱼池琴蛙与其最相近的同属种竖琴蛙的分辨,主要依据为成体体型显著较小,且大小无重叠。竖琴蛙的体长始终超过 40 公釐,而鱼池琴蛙则从未超过 38.3 公釐。

此外,竖琴蛙的大腿通常有两条横带,小腿有一条横带;相对地,鱼池琴蛙的大腿通常有三条横带,小腿则有两条。[1]

分布与自然栖地

目前仅发现于两个地点:主要分布于南投县鱼池乡的莲华池和日月潭周边湿地(向山)。两处栖地皆位于山谷凹地,有利于汇集周围水源,加上地下水渗入,即使在干季也能保持湿润与水饱和状态,有助于吸引青蛙聚集。[1]

繁殖

鱼池琴蛙是台湾赤蛙科中唯一具有“泥巢筑巢繁殖”行为的物种。繁殖季节自每年四月起至九月底止。繁殖期间,雄蛙会在距水源约 20 公分的泥坡上挖掘泥巢,并在其中发出叫声吸引雌蛙。新筑的泥巢形状类似陶胎,开口直径约 0.5–2 公分,内部宽度约 4 公分,常被落叶或细枝覆盖。不同于多数青蛙直接将卵产于水中,筑巢行为可降低后代被掠食风险,但亦需耗费大量能量。每只雄蛙平均需耗时 2–3 小时才能完成一个巢。[4]卵被产于雄蛙所挖的泥巢中,每窝约有 40 颗卵(范围为 31–51 颗,平均 ± 标准差 = 39 ± 7,n = 6)。[1]

此物种卵外包覆透明胶状物,并在泥巢中发育孵化。孵化后的蝌蚪会在泥巢内停留一段时间,直到豪雨冲刷或水位上升,蝌蚪方能进入附近溪流或池塘。蝌蚪呈褐色,底栖型,在 26–29°C 的水温下,幼生期约为 45–50 天。[4][1]

保育

根据 Lin CF 和 Fu JS 于 2022 的估计,莲华池地区于繁殖季的成体族群数量约为 60–90 只。而向山族群较大,声音调查显示数量约为莲华池的六倍。自2014年以来的每月声学监测发现,向山族群相对稳定,但莲华池族群呈现年际下降趋势[4]

在台湾族群尚未被提升为有效新种之前,该蛙在《2017 台湾两栖类红皮书》中已被列为国家级“极危”(CR)物种。[3]在日本,N. okinavana 被列为日本环境省“濒危物种名录”第二类(VU,易危)。国际自然保育联盟(IUCN)则将 N. okinavana 列为全球“濒危”(EN)物种。[1]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