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凤山县文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凤山县文庙是清朝时官府在台湾凤山县旧城城外莲池潭畔兴建的文庙(孔庙),现仅存崇圣祠的部分。虽然凤山县治在后来迁到新城,但可能由于风水因素,凤山县文庙仍然保留在莲池潭畔并未另建[1]。
沿革
凤山县旧城的孔庙位于凤山县旧城北门外[2],据廪生卢德嘉汇纂的《凤山县采访册》记载当时孔庙规制未备,旧时建筑朝东南南,创建略嫌草率[3]。而关于建庙年代,根据高拱干《台湾府志》(1696年)[注 1]、李丕煜《凤山县志》(1719年)[注 2]等书记载,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凤山首任知县杨芳声创建[4][3][1]。然而此一说法与其他文献有所冲突,例如蒋毓英《台湾府志》(1685年)便记载杨芳声是在康熙二十四年(16685年)于府城附近的土墼埕将现有房屋修改成文庙(孔庙)[注 3],而台湾道周昌〈详请开科考试文〉(1686年)也提到当时台、诸、凤三县都只是用简单房屋供奉牌位权充文庙,未正式创建,故学者谢贵文认为文庙应不可能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时就已建于兴隆庄[1]。谢贵文又根据《凤山县志》他处提到可能是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兴建[注 4]以及高拱干《台湾府志》提到凤山学田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购置等记载,认为杨芳声在兴隆庄建孔庙应是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事[1]。
凤山县孔庙的选址之所以位在莲池潭畔,显然与风水有关[1]。《凤山县志》便提到莲池潭即是孔庙的天然泮池,且“凤山对峙,案如列榜。打鼓半屏插于左右,龟山蛇山旋绕拥护,真人文胜地,形家以为甲于四学[注 5]”[1]。也可能由于风水考量,日后筑城时孔庙仍留在北门外原址,即使县治搬到新城孔庙也没有跟著迁徙[1]。
Remove ads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台风侵袭、虫蛀,几乎倾圯[3]。该年,凤山知县宋永清[注 6]修建文庙,除增设祭祀孔子先世五代的启圣祠,完备孔庙格局[注 7],还在孔庙旁兴建义学[2][5][1]。而除了完备建物,他也为孔庙及义学购置了“文庙田﹞与“义学田”,作为营运经费来源[1]。不过此时宋永清并未兴建明伦堂等教育设施,谢贵文认为这是因为当时县儒学生员少,且学官多留在府城公馆办公之故,故无迫切兴建之必要,而是改设义学广收有心向学的子弟[1]。该义学后来在雍正四年(1726年)迁到县城内东边,后来演变成屏山书院[1]。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凤山知县李丕煜大规模重修,有大成殿、启圣祠、东西两庑和棂星门,《凤山县志》形容“规制悉周、壮丽巨观”[3]。雍正二年(1724年),启圣祠重新订名为“崇圣祠”[6]。乾隆二年(1737年),施世榜[注 8]再次重修,但《重修凤山县志》称“大抵瓦屋数椽,规制未备”[1]。不久乾隆十年(1745年),知县吕锺琇进行大规模修建,次年(1746年)完工[1]。吕锺琇的修建,主要内容是兴建明伦堂、名宦祠、乡贤祠,在原有空间设朱子祠[1]。乾隆十七年(1752年),知县吴士元再度重修,工程涵盖大成殿、大成门、崇圣祠等[注 9][1]。之所以仅过几年又再次重修,可能与乾隆帝下令大成殿、大成门用黄瓦,崇圣祠用绿瓦以示敬意的旨意有关[1]。这次重修之后,《重修凤山县志》描述孔庙格局为“中为大成殿、东西庑,前为大成门,又前为棂星门,两旁为义路、礼门坊。殿后为崇圣祠”“(明伦)堂前左为福德祠,右为斋宿所。馀仪门、头门各如制”[1]。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事件,南路会首庄大田占领县城,庙身遭到破坏[6]。同治四年(1865年),训导衔陈天奎重建崇圣祠[5][1]。然而当要准备整修大成殿时,陈天奎去世,后续的修建之事因而停摆[1]。直到后来训导叶滋东募款下,于光绪元年到三年(1875年-1877年)期间再次进行重修[1]。除了陈天奎已修建的崇圣祠未动之外,修建范围包括明伦堂、朱子祠等等设施,并在崇圣祠右边新建奎楼[1]。光绪时期,孔庙与附属建筑最多达九十二栋[7][8]。
进入日治时期后,旧城公学校(今旧城国小)于明治卅三年(1900年)建校[9][10],庙地被改为公学校用地[2][11][1]。根据伊能嘉矩的访查,当时大成殿尚在,并仍挂有御匾,公学校主要是使用后殿上课[1]。大正三年(1914年)因为要新建校舍,拆除东西两庑与大成门[1]。大正六年(1917年)以蚁害受损严重为由,大成殿、礼门、义路等建物遭到拆除,神位移到台南文昌阁[1]。大成殿所在之地后来变成旧城国小操场[12]。
注释
参考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