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鸭嘴龙形态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鸭嘴龙形态类(Hadrosauromorpha)是禽龙类底下的一个演化支,于2014年由大卫·诺曼所提出,来将鸭嘴龙超科的基础物种与进阶物种切割开来,前者具有收缩的掌骨和一根拇指,而后者缺乏此特征。此演化支的定义为,所有离帝王埃德蒙顿龙较近、离戈壁原巴克龙较远的所有物种,因此在不同分析研究中所包含的物种数有所差异。
Remove ads
分类
鸭嘴龙形态类最早在2014年大卫·诺曼的高刺龙系统发生学讨论文献中被使用到。文中他使用他自己的另一篇专著《鸭嘴龙》的一个章节作为鸭嘴龙形态类的著作来源。[1]然而此书实际上是在后来的2015年才发表。[4]根据亲缘命名规约第19.4条规定,此演化支的著作来源为Norman(2015),定义来源为Norman(2014)。[5]
鸭嘴龙形态的定义为:包含所有与帝王埃德蒙顿龙较近,而离戈壁原巴克龙较远的所有物种在内组成的最大演化支。[1][4]这个定义受到米奇·莫提默(Mickey Mortimer)的质疑,他表示根据亲缘命名规约鸭嘴龙属必须包含在此演化支中,并作为鸭嘴龙形态类演化支的模式属。[6]根据这个定义,Norman(2015)认为鸭嘴龙形态类同时涵盖鸭嘴龙科以及特提斯鸭嘴龙和巴克龙等。[4]诺曼在2014年将更多物种包含进鸭嘴龙形态类,如列弗尼斯氏龙、计氏龙、沼泽龙,其中最后者诺曼在2015年认为属于鸭嘴龙科里面。[1]另一个邢立达等人2014年的系统发生学分析发现原赖氏龙和始鸭嘴龙(诺曼先前认为位于鸭嘴龙型态类之外)以及其他更多物种将落在其定义范围之内。[2]
数个不同版本的鸭嘴龙形态类支序图已被提出。[2]Norman(2014)制作了他自己的分析,其中涵盖105个形态特征差异与27个选定物种,其定义的演化树如下所示:[1]
鸭嘴龙形类 Hadrosauriformes(高吻龙+埃德蒙顿龙) |
| ||||||||||||||||||||||||||||||||||||||||||||||||||||||
诺曼的定义受到米奇·莫提默的批评,他表示前者进行了不必要的更动,造成分类上更加混淆。[6]其他系统发生学分析如刑等人(2014)使用传统演化支定义(鸭嘴龙形态类被添加作为定义的一部分[1])得出了不一样的结果[2],如下所示。古鸭龙被发现是最进阶的鸭嘴龙形态类,演化位置界于计氏龙和鸭嘴龙科之间。[3]

鸭嘴龙超科 Hadrosauroidea |
| |||||||||||||||||||||||||||||||||||||||||||||||||||||||||||||||||||||||||||||||||||||||||||||||||||
2021年亚伯特·皮耶妥-马奎兹(Albert Prieto-Márquez)和米盖尔·安赫尔·卡列拉·法力雅(Miguel Ángel Carrera Farias)在叙述戍卫龙的时候将其加入鸭嘴龙形态类,并与特提斯鸭嘴龙构成姊妹群。他们同时也发现沼泽龙反而离冠长鼻龙和鸭颌龙更近,而不是与特提斯鸭嘴龙近缘。演化树如下所示:[7]
鸭嘴龙形态类 Hadrosauromorpha |
| ||||||||||||||||||||||||||||||||||||||||||||||||||||||||||||||||||||||||||||||||||||
Remove ads
叙述

因为Norman(2014)认为原巴克龙有数个显著差异,而被选定为鸭嘴龙形态类的外类群代表:齿骨齿冠不对称并有数道纵嵴;上隅骨有个孔洞;方骨的颧骨关节有更多明显的凹陷;前上颌骨接触前额骨;颧骨接触腭外翼骨(ectopterygoid)处缩减。以上所有特征都在更进阶的鸭嘴龙形态类中找不到。[1]
肢骨部分,鸭嘴龙形态类的肩胛骨不是J字形,反而有个伸出的突起。前肢下部在鸭嘴龙形态类和原巴克龙中都较纤细,不像它们原始的祖先那样健壮。但原巴克龙具有一个原始的状况,即有一个小的圆锥形拇指,如同较早期的鸟脚类如禽龙和高刺龙。这根拇指的消失也跟腕骨的萎缩以及活动程度变差的手掌有关。原巴克龙的髂骨比缺乏短肌架(brevis shelf)的鸭嘴龙形态类显得更有棱有角。还鉴定出鸭嘴龙形态类的股骨更直,而脚骨缩短。[1]
参考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