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盐行禹帝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鹽行禹帝宮map
Remove ads

23.041841°N 120.236004°E / 23.041841; 120.236004

事实速览 盐行禹帝宫, 基本信息 ...
Thumb
盐行禹帝宫正殿
Thumb
盐行禹帝宫主神神像

盐行禹帝宫台湾话Iâm-hâng ú-tè-kiong)位于台湾台南市永康区盐行,是主祀大夏圣帝(大禹)的庙宇,旧称禹帝庙[注 2][4][2][3]。该庙的大禹信仰可追溯到清初时的第一代洲南场盐田[注 3],台湾府知府蒋元枢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建[5][3][4]。学者戴文锋认为,该庙在端午节所举行的祭典活动,可说是盐行各庙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活动[4]

Remove ads

沿革

Thumb
蒋元枢神像

盐行禹帝庙的由来可追溯到明郑时期的洲仔尾盐场,据《永康乡志》的记载,明郑时期在盐场西南边建有茅屋,主祀西楚霸王项羽,此外也供奉三闾大夫屈原[注 4][4][1]。到了清朝的时候,才增祀夏禹并奉为主神,但祭典仍以项羽为主[4][1]。雍正四年(1726年)洲仔尾盐场以新港溪(盐水溪)为界分成洲北场与洲南场,庙宇也从茅屋改为瓦房[4]。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在洲南场东南的禹帝庙年久失修,知府蒋元枢捐俸重建,并扩增规模[5][4]。此事于《重修台郡各建筑图说》有记录[5][4],另外《台南州祠庙名鉴》写说此次工程耗费二千圆,耗时约六个月[6]。另外当时所建的庙宇在今址西北的“旧厝地仔”[注 5]新化大地震后才在今址重建[2][3][4]

禹帝庙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与日明治三十年(1897年)有重修过[4][6]。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2月5日新化大地震,禹帝庙被震毁,次年(1947年)于南边的“皮寮”重建,并更名“禹帝宫”[2][3][4]。民国四十三年(1954年)1月21日夜,祀奉水神的禹帝庙遭遇火灾。[8][9]:177同年蒋吉池再修。

民国83年(1994年)重建,次年落成[2][3][4]

Remove ads

祀神

Thumb
诸葛孔明神像

禹帝宫主祀大夏圣帝(大禹),以及屈原大夫、伍员大夫、楚王(项羽)、奡王(韩奡),合称“五水仙尊王”[4][1][2]。此外还同祀诸葛孔明中坛元帅福德正神注生娘娘,后殿供奉有观音佛祖弥勒佛地藏王菩萨齐天大圣关圣帝君文昌帝君[4]。此外两侧厢房则有田都元帅赵府元帅康府元帅等神[1]。而为了感念蒋元枢重建禹帝庙,庙中也供奉有蒋元枢金身[4]

禹帝宫内供奉的诸葛孔明,原本是供奉在过去位于盐行路80巷一带的小庙之中[7][4]。该处过去是低漥水塘,因有孔明庙,当地被称为“孔明公窟”[7]。又因为该地在盐行北边,所以也叫“北头仔”[7]。早年据说每逢神诞就有信徒请五棚野台戏,俗称“孔明公五棚斗”[7]。孔明庙倒塌后未重建,神像安置到禹帝宫中[注 6][4]

祭典

禹帝宫主要的祭典活动是农历五月五日的端午祭典(纪念屈原)、六月六日项羽诞辰与十月十日大禹诞辰[1]。而虽然禹帝宫主祀大禹,但因草创之初主祀的是项羽,因而项羽诞辰是该庙最主要的祭典活动,其次则是端午祭典[4]。此外据说该庙的端午祭典是依循古礼进行,其流程大致是典礼开始、鸣炮、钟鼓齐鸣、执事者各司其事[注 7]、监理官就位、奉馔官就位、正献官就位、陪献官就位、与献官就位、献香、三拜九叩礼、献馔、恭读疏文、全体跪拜、望燎、鸣炮、礼成[4]

过去端午祭典的正献官是法师担任,后来有信徒表示似乎不适当,且经费不足,所以改由庙方主委、头家等人担任[4]。另外据说早年祭典开始时,还会请北管奏乐,献上六佾舞[4]。此外由于屈原有水神性质,其祭品中有相当数量是海鲜类[4]

石碑

禹帝宫内立有重新刻制的“洲南场锢习陋规示禁碑记”,原碑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台湾府知府杨廷理所立的告示[2][4]。原碑本来立在禹帝宫外墙边,因为逐年风化而无法辨识文字,庙方便将原碑磨平再依文献重刻文字上去[2][4]

注释

参考来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