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黄伟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黃偉國
Remove ads

黄伟国 (英语:Benson Wong Wai-Kwok,1969年4月7日),香港文化研究政治学者;曾任教于珠海学院(2007-08)、香港教育大学(2005-06;2008-10;2018-19)[1]香港浸会大学(1997-98;2010-18)[2]香港城市大学专上学院香港伍伦贡学院(2018)、香港中文大学(2020)[3]香港大学(2019-21)。香港浸会大学教职员工会主席(2014-20)、高教公民前召集人[4][5]、香港浸会大学校董会民选校董[6]、谘议会民选成员[7](任期由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教务会议社会科学学院代表(2017-18)[8]香港工党前成员[9]

事实速览 Dr黄伟国Benson Wong Wai-Kwok 博士, 国籍 ...
Remove ads

简历

幼稚园及小学就读于西湾河圣十字架学校(已结束)[10][11];初中就读位于太古城的圣约翰男女英文书院(已结束);高中及预科就读张振兴伉俪书院,后来在当年位于湾仔船街的圣迦利亚预科书院(即现时位于大角咀圣迦利亚书院)重读中七课程。1991年入读香港浸会大学修读中国研究(历史专业,1994)[12],后来再于香港科技大学取得社会科学哲学硕士学位,题目为《自1980年代以来中共在香港的统战》[13][14](1996)。之后在香港大学取得学位教育证书(2001)及政治与公共行政哲学博士[15][16](2007)学位,题目为《教师的参与与增权:香港与台湾之个案研究》。最后在岭南大学完成文化研究硕士课程[17](2014)。

1992至2005年间担任全职及兼职中学教师,曾任教皇仁旧生会夜中学(1992-2005)、玛利亚书院(2018年改称为香港华德福教育基金会玛利亚书院)(1997-98)、威灵顿英文中学(1998-2000)及德爱中学(2001-02),主要任教初中、香港中学会考及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历史科。

研究方面,2006至07年取得国立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第一届当代中国研究奖学金[18];2007年2月取得台湾民主基金会博士后研究奖助金[19]。2003至2016年期间担任香港过渡期研究计画的成员,负责固网电话调查问卷中润饰中文字词之运用与中英文翻译对照,及评论民调的数据[20]。2012至14年担任香港政治科学学会执委会委员(秘书)[21]

公民社会方面,2009年7月至2018年5月,参与网台节目《向左望》,与梁国雄担任主持,每集由半小时至一小时,旨在于选取当时香港、中国及全球的时事,并以左派的角度加以分析及讨论,因而成为节目名称之来源,十年期间该节目共制作了283集[22]。2014年7月至12月期间,曾担任香港电台第一台的时事节目《自由风自由Phone》的嘉宾评论员[23]

2011及2016年参与选举委员会界别(高等教育界)分组选举,2011年取得1,399票成功当选[24][25],2016年取得467票未能当选[26][27]

大学校政方面,2012年6月开始参与香港浸会大学教职员工会事务;2014至2020年间担任工会主席[28]。2016年中开始,因工会主席身份及以钱大康为首的管理层不依照合约安排处理续约问题,与校方争持[29]。2018年初,因校方因普通话试评分准则欠缺透明及校方一直拖延外界对普通话试在评分要求及试卷水平等的批评,引致香港浸会大学发生学生以粗口辱骂语文中心教职员后[30],校内民主墙再揭有助理教授兼浸大教职员工会主席黄伟国,在浸大校史展览厅做出所谓“不文”手势。后发表声明指出,如该照片令人感到冒犯,他深感抱歉。事件涉及浸大市场学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秘书杨宝玲[31],透过工会的WhatsApp组群私自取得该相片,然后没有取得学系系主任的批准下使用学系办公室的资源,私自制作大字报在民主墙张贴[32][33][34]

2018年2月收到校方通知,其政治及国际关系学系助理教授一职不获续约[35][36][37][38],离任后于各大专院校任教人文及社会科学相关的科目[39][40]。同年下半年加入自由亚洲电台制作的节目《师前想后》,成为其中一个主持[41],该节目于2021年7月5日晚播放最后一集后结束[42]。2019年10月,被香港民意研究所委任为顾问,担任“我们香港人”倡导计划的名誉总监[43]。2020年9月当选张振兴伉俪书院旧生会第十三届(2020-2022)干事会委员[44]

2021年8月移民英国[45][46],9月加盟香港花生(花生台),制作以时势占星学(Mundane astrology,其简介可参考维基英文版的词条Horoscopic astrology)的角度分析历史发展、时事及政治社会人物命运的命理节目“政治大迷信”[47][48][49]。2022年5月转移至“香港冇格仔” (Hong Kong Uncensored) 频道继续制作“政治大迷信”[50],后来转至“东方三博士”部分继续[51],6月开始在由离散香港人成立的网上教育平台“时代教育公民平台”(Citizens of Our Time Learning Hub,简称COOTL) 定期提供评论文章及相关推荐[52]。2022年3月开始《大纪元时报香港》的专栏撰写文章,名为“占星论时势”[53]。2024年2月开始在网络平台“尚生命LivesUp”撰写文章,名为“占星生活Reminders”,以占星的角度探讨日常生活,包括移民占星学等[54]。3月加入自由民主党(英国)成为党员[55]。2025年1月开始担任“海内外香港人民意研究计划”顾问委员会成员[56]

Remove ads

英文著作

  1. "How 'Soft Resistance" Can Be a Good Thing for Hong Kong under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w: A Case Study of Edu Lancet", in Stephan Ortmann, Raymond Kwun-Sun Lau, Kenneth Ka-Lok Chan ed., Hong Kong Politics after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w: Autocratiza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London: Routledge, 2025, pp. 196-211.
  2. Book Review: "Taiwan’s Economic and Diplomatic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edited by Mariah Thornton, Robert Ash and Dafydd Fel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aiwan Studies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5). https://doi.org/10.1163/24688800-20251367 Web.
  3. "Interpreting China Post-1989 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 Discursive Formation of 'Sinicization of Everyth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al Economy and Strategic Relation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5, No. 2 (Jun./Aug. 2019), pp. 713-741.
  4. "The ties that bind: mutuality of political destiny between Hong Kong and Taiwan", Asian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8 No. 2 (2019), pp. 137-148.
  5. "Visual and discourse resistance on the 'China Factor': The cultural formation of the Umbrella Movement in Hong Kong", in Luke Copper and Wai-man Lam ed., Citizenship, Identity and Social Movements in the New Hong Kong. London: Routledge, 2018, pp. 132-150.
  6. "Chinese-style Democracy as a Political Project for Meaning-Construction: Old wine in a New Bottle?", Comparative Chinese Political Economy and Strategic Relation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3, No. 2 (Jul./Aug. 2017), pp. 819-847.
  7. "Approaching the hegemonic discourse on youth politics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Applied Youth Studies, Vol. 1, No. 4 (2017), pp, 20-32.
  8. "Scholarism and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Student: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ir Developments after the Umbrella Movement", Comparative Chinese Political Economy and Strategic Relation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2, No. 2 (Aug./Sep. 2016), pp. 865-884 (with Sanho Chung).
  9.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 Mainland Chinese and Hong Kong’s Defense of Local Identity", in Richard Gregory Johnson III ed., China’s New 21st-Century Realities: Social Equity in a Time of Change. New York: Peter Lang, 2015, pp. 23-37.
  10. "The Politic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in Macao", in Eilo W.Y. Yu and Ming K. Chan ed., China’s Macao Transformed: Challeng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Hong Kong: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14, pp. 231-263.
  11. "Mainlandization, Internet, and Local Autonomy: The Hong Kong City-State Autonomy Movement", Asian Politics and Policy, Vol. 6, No. 1 (January 2014), pp. 165-168.
  12. "Education reforms and bureaucratic manipulation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in Bennis Wai Yip So and Yuang-Kuang Kao ed., The Changing Policy-Making Process in Greater China: Case research from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reprinted in 2017), pp. 208-227
  13. Book Review: "Re-shaping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democratic national citizenship in Hong Kong, by Pak-sang Lai and Michael Byram". Asian Ethnicity, Vol. 15, No. 1, 2013, pp. 141-142.
  14. "Myths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Hong K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 Mainstream Media Perspective",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ol. 45, No. 2 (March-April 2012), pp. 60-74.
  15. "Ethnocentric Perceptive Re-explored: Online Chinese Nationalism toward Taiwan", in Simon Shen and Shaun Breslin ed., Online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China's Bilateral Relations.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Lexington Books), 2010, pp. 109-127.
  16.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A Decadal Reflection from a Local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Hong Kong Handover - Retrospect and Challenge, organised by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Soochow University and The Friends of Hong Kong and Macau Association, Taipei, 2-3 July 2007.
  17. "Mainlandization versus Democratization: An Iconographic Analysis of the Election Campaigns", in Kuan Hsin-chi and Wong Ka-ying ed., The 2004 Legislative Council Election in Hong Kong.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 241-273.
  18. "Disillusioning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and Participation?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al Reforms in Hong Kong", in POLITIKA Annual Journal 2006. Hong Kong: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SS HKUSU, 2006, pp. 22-27.
  19. "Teacher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ong Kong and Taiw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sian Development, Vol. 4, No. 2 (Fall 2005), pp. 427-453.
  20. "The 2004 Legislative Council Elections i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Chinese Law and Government, Vol. 38, No. 1 (January-February 2005) (with Lo Shiu Hing, Yu Wing Yat and Kwong Kam Kwan).
  21. "Localization in the 2004 Presidential Election Campaign in Taiwan: An Iconographic Approach", China Perspectives, No. 55 (September-October 2004), pp. 49-57.
  22. «L’identité insulaire dans la campagne présidentielle taiwanaise de 2004», Perspectives Chinoises, No. 84 (Juillet-Août, 2004), pp. 49-56.
  23. "People's Power in Power? Hong Kong’s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July rally", Online Journal of the Austrian Association of East Asian Studies, Vol. 2, No. 1, July 2003: 13-18. DOI: http://dx.doi.org/10.17477/jcea.2003.2.1.013.
  24. "Can Co-optation win over the Hong Kong People? China's United Front Work in Hong Kong since 1984", Issues & Studies, Vol. 33, No. 5 (May 1997), pp. 102-37.
Remove ads

华文著作(书籍及期刋)

  1. 〈由“BNO签证两周年调查”看离散在英港人的政治价值观及信仰〉,载于《如水杂志 Flow HK(Vol. 12 海外港人的政治影响力)》,2023年12月,页90-99。
  2. 〈一九八九年天安门事件之后的中国:“凡是中国人”的论述形构〉,载于黄秀端、黄默编:《走过1989天安门事件三十年后》。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20,页230-252。
  3. 〈香港大专院校的管理层:反民主反学术自由的势力?〉,载于《新社会(专题丛刊V)》,2020年1月,页135-147。
  4. 〈武汉肺炎与政治败坏〉,载于《消失了的夺命疫症:香港人日记》。以赛亚出版社,2020,页246-249。
  5. (与锺燊豪合著)〈勇武与本土:勇武抗争和本土主义在香港政治新思潮的合流〉,载于郑宇硕编:《探讨本土主义》。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当代中国研究计划,2017,页59-88。
  6. 〈换人换制度?还是被人与制度玩?在特首选举里的泛民选委〉,载于《新社会》,第49期,2017年2月,页39-44。
  7. (与林致茵合著)〈互联网与本土政治〉,载于郑宇硕编:〈香港政治参与新型态》。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当代中国研究计划,2015,页137-159。
  8. 〈业力与权力:自己的命运自己选?〉,载于叶荫聪、陈景辉编:《罢课不罢学:雨伞运动前夕的理论和思想大检阅》。香港:进一步多媒体有限公司,2015,页54-60。
  9. 〈中国因素的政治论述:台湾视角〉,载于本土论述编辑委员会、新力量网络编:《木土论述2013-2014:中国因素:本土意识与公民社会》。台北:漫游者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页167-177。
  10. 〈2015年区议会选举后政治:激进极端派全输?〉,载于《新社会》,第42期,2015年12月15日,页37-39。
  11. 〈香港的雨伞运动与中国因素〉,载于《新社会》,第37期,2015年2月15日,页86-89。
  12. 〈香港全速的殖民地化: 由六二二公投到七二预演占中〉,载于《新社会》,第35期,2014年8月15日,页51-55。
  13. 〈由做工到当奴——网络空间里曾荫权的政治形象〉,载于郑宇硕、罗金义编:《留给梁振英的棋局:通析曾荫权时代》。香港: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3, 页117-139。
  14. 〈“谁需要身份?”国民教育与身份政治〉,载于本土论述编辑委员会、新力量网络编:《木土论述2012:官商勾结》。台北:漫游者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页87-102。
  15. (与罗金义合编写)《台湾社会66词》。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2013。
  16.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商讨日如何带动和平占中?〉,载于《新社会》,第29期,2013年8月15日,页40-43。
  17. 罗金义编:《当代中国84词》。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2010、2012(第二版,作者之一)。
  18. 〈中英香港前途谈判与中共对香港的统战(1982-97):批判与反思〉,载于《新社会(专题丛刊)》,2012年8月1日,页15-25。
  19. 〈也许你可以,突破宿命〉,载于《给未来特首的信——What if?你当选后的香港愿景》。香港:圆桌精英有限公司,2012,页178-181。
  20. 〈教育界篇〉,载于Chris Li、Dick编:《北上频道——烟花消逝十五年》。香港:半人间工作室,2012,页65-73。
  21. 〈从政治漫画分析董建华政治的去治理化〉,载于本土论述编辑委员会、新力量网络编:《木土论述2010:香港新阶级斗争》。台北:漫游者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页163-186。
  22. 〈教育专业——余惠冰答黄伟国〉,载于甘文锋编:《思人对话:教育篇》。香港:圆桌精英有限公司,2011,页31-36。
  23. 〈媒体与现实的偏差:新闻纸上谈灾难〉,戴于《国际关系研究月刋第2卷:日本未沉没:地震、核危机之后》。香港:圆桌精英有限公司,2011,页75-78。
  24. 〈政治就是生命:台湾早期的政治教育〉,载于邓启麟编:《你所不知道的国民教育》。香港:圆桌精英有限公司,2011,页138-141。
  25. 罗金义、李显华编:《全球议题72词》。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2010、2011(第二版,作者之一)。
  26. 〈文化学习,还是政治工具?国情游学队的前世今生〉,载于本土论述编辑委员会、新力量网络编:《木土论述2009:香港的市民抗争与殖民地秩序》。台北:漫游者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页257-269。
  27. 〈“和谐社会”的政治逻辑:解读港澳特首的施政报告〉。载于柯达群编:《数位传播语境下两岸三地新闻文化探讨论文选集》。香港:香港珠海学院,2009,页295-303;及载于孔繁清、余振编:《中国和平发展:机遇与挑战》。澳门:澳门理工学院,2010,页505-516。
  28. 〈根在何处?〉,载于《What if?77个青年愿景》。香港:圆桌精英有限公司,2010,页57-59。
  29. 〈由建制势力买政治广告看香港传媒内地化〉,载于《新社会》,第11期,2010年8月15日,页53-56。
  30. 《保育活化@历史建筑:香港文物保育政策通识教材》。香港:发展局文物保育专员办事处,2010(作者之一)。
  31. 〈第四代人台湾版:“阻住地球转的自私精兼废柴?”〉,载于《META: Global Insights, Culture and Politics》,第11期,2010年2月,页38-39。
  32. 〈传媒与政治〉,载于郑宇硕、罗金义编:《政治学新探:中华经验与西方学理》。香港: 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 页163-178。
  33. 〈百花齐放?走入衰退?论台湾出版业的发展〉,载于《META: Global Insights, Culture and Politics》,第8期,2009年6月,页50-51。
  34. 〈台湾与香港的一样与不一样?研究生课篇〉,载于《META: Global Insights, Culture and Politics》,第7期,2009年3月,页50-51。
  35. 〈回归 -> 示威:“七一”的意义〉,载于何故编:《我们的七一:廿一世纪香港公民社会启示录》。香港:一品文库,2009,页82-86。
  36. 〈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载于三十会编:《三十出头》。香港:花千树出版有限公司,2008,页171-177。
  37. 〈从废墟中再生:地震后的校园重建〉,载于《META: Global Insights, Culture and Politics》,第6期,2008,页34-35。
  38. 〈台湾早期的政治教育〉,载于《META: Global Insights, Culture and Politics》,第5期,2008,页34-35。
  39. 〈政治宣传与符号:政治的(空)泛道德主义〉,载于《当代中国研究通讯》。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第八期,2007年7月31日,页24-27。
  40. 〈枪声击破澳门神话?〉,载于《Meta China 03》。香港:Roundtable Publishing,2007,页70。
  41. 《中学会考历史科专科语体资料册》。香港: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母语教学教师支援中心,2006(作者之一)。
  42. 〈蒋经国:政治转型的领袖典范?〉,载于《What if 97个理想特首与梦幻主席》。香港:Roundtable Publishing,2006,页248-250。
  43. (与陈智远、谭宗颖合著)〈“后殖民在香港”,从何说起?〉,载于陈智远、黄焙烽编:《咖啡・沙龙・文化・香港・人》。香港:Roundtable Publishing,2006,页50-57。
  44. 〈“都唔知你点做野?!”——论新一代的职场生态〉,载于《Meta global》。香港:Roundtable Publishing,2006,页46-47。
  45. 〈从南亚海啸(看)时局〉,载于香港浸会大学学生关怀南亚海啸出版筹委会编:《念集》,2006,页49-50。
  46. 〈澳门教师专业化的困境与前景〉,载于杨允中主编:《澳门研究系列丛书之三:人力资源开发与政策保障》。澳门: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2005,页233-246。
  47. 〈假如陈方安生担任第一届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载于《What if 108个如果》。香港:TOM (Cup Magazine) Publishing Limited, 2005,页95-97。
  48. 〈教育与民主〉,载于《POLITIKA 05:瞬间看民主》。香港:香港大学学生会社会科学学会政治及公共行政学会,2005,页59-61。
  49. 〈香港政治发展与公民社会边缘化〉,载于《政治及公共行政学节05:刀仔锯大树——公民社会的力量》。香港:香港大学学生会社会科学学会政治及公共行政学会,2005,页24-27。
  50. 〈维多利亚十五年〉,载于《后特区启示䤸》。香港:Roundtable,2004,页14-18。
  51. 〈危机——香港现阶段民主诉求之根源〉,载于《POLITIKA 04:香港民主发展》。香港:香港大学学生会社会科学学会政治及公共行政学会,2004,页31-38。
  52. 〈六四事件:香港政治发展的转捩点?〉,载于《六四事件十五周年纪念特刋:血仍未冷?》。香港:香港大学学生会,2004,页10-17。
  53. 《为什么返内地要用回乡证?〉、〈为什么香港只有特首,没有总统,没有国王?〉,载于关美琼编:《麦兜十万个为甚么:香港为甚么》。香港:黄巴士出版有限公司,2003,页28-31。
  54. 〈教案示例三〉,《公民教育科课程参考资料(二)》。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跨学科课程组,1999,页41-49(作者之一)。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