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黎巴嫩外籍家庭佣工

黎巴嫩的外籍傭工人權情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黎巴嫩外籍家庭傭工
Remove ads

黎巴嫩外籍家庭佣工(英语:Foreign domestic workers in Lebanon)主要来自衣索比亚菲律宾孟加拉斯里兰卡尼泊尔肯亚等国,约有25至30万人,占黎巴嫩人口约五至六个百分比。由于黎巴嫩劳动法并未涵盖家庭佣工,她们普遍受制于“卡法拉制”,在居留、薪资、工时及人身自由上高度依赖雇主。长工时、护照被没收、拖欠工资及身心虐待等情况时有发生,使其处境常被人权组织批评为“现代奴役”。

Thumb
黎巴嫩外籍家庭佣工,常受制于“卡法拉制度”

历史背景

黎巴嫩自1970年代起开始大规模引入外籍家庭佣工,以满足城市中产阶层与上层社会对家务与照护劳动的需求。最初输入的工人主要来自斯里兰卡和菲律宾,之后随著移民政策与国际劳务市场的变化,来源国逐渐多元化,包括衣索比亚、孟加拉、尼泊尔以及肯亚等地。[1]1980至1990年代,黎巴嫩经历内战与战后重建,许多家庭将家务、育儿与照护老人等工作交由外籍佣工承担,使其数量快速增加。随著黎巴嫩女性越来越多进入专业职场,外籍家庭佣工逐渐成为家庭结构中的重要支柱。[1]

然而,黎巴嫩劳动法自始即未将家庭佣工纳入保障,政府仅透过“卡法拉制度”进行管理。该制度要求外籍工人的居留、工作签证与薪酬支付均由雇主担保,工人的身份与权益因此完全依附于雇主。若佣工逃离或解除雇佣关系,往往会立刻失去合法居留资格。[2]这种高度依附的制度安排,使外籍佣工长期处于弱势地位。[1][3][4][5]

2000年代起,随著黎巴嫩社会越来越依赖外籍家庭佣工,相关争议开始受到国际人权组织、国际劳工组织(ILO)、无国界医生及本地非政府组织的关注。报告多次指出外籍佣工面临工时过长、拖欠薪资、护照遭没收、行动受限与身心虐待等问题。[3][4][6]尽管曾有劳动部门尝试推出新合约或改革措施,但受到雇主团体与社会保守势力的反对,改革进展有限。[1][7]黎巴嫩自2019年爆发经济危机以来,外籍家庭佣工的处境更为恶化。许多家庭无力支付工资,部分佣工被迫无薪工作,甚至遭到弃置街头。这使得外籍家庭佣工的问题再次成为黎巴嫩国内与国际社会的重要人权议题。[1][2]

Remove ads

招聘过程

黎巴嫩外籍家庭佣工的输入主要透过中介公司与仲介网络进行。[8]来源国的劳务仲介通常与黎巴嫩境内的代理机构合作,负责物色工人、安排与雇主签订合约,并办理签证、居留与机票等手续。雇主需支付高额的中介费用、保险及交通费,而工人往往被要求在到职后以工资分期偿还这些成本。在实际操作中,招聘过程缺乏透明度与有效监管。部分中介会向工人隐瞒实际工时、薪资水平与生活环境,使其在出发前对工作条件产生错误认知。[8]许多工人在尚未踏上黎巴嫩之前,已背负沉重债务,一旦工资遭拖欠或被雇主扣留,便陷入“债务奴役”的处境。[8][9][10]

此外,中介费用差异极大,部分佣工家庭需向当地放贷者借贷支付,形成结构性依附。若工人提早终止合约或离开雇主,往往需面临违约金或失去合法居留资格的风险。[11]部分工人甚至在来源国就被迫签署不公平条款,例如放弃更换雇主的权利,或允许雇主没收护照。[3][11][9]

黎巴嫩与部分来源国政府曾尝试透过双边协议来规范招聘流程,如限制中介收费上限、强调合约翻译与透明度,但实际执行力度有限。[10]根据国际劳工组织与人权观察的报告,中介体系仍然是导致外籍家庭佣工长期受制于“卡法拉制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她们在抵达黎巴嫩之前便处于弱势与脆弱的地位。[9][1]

Remove ads

仲介机构

在黎巴嫩,就业仲介机构在外籍家庭佣工的聘用过程中扮演三重角色:招聘者、移民顾问与劳资纠纷调解者。[12]仲介可以是公营或私营,提供跨国劳务招聘服务,并从将外籍劳工输入黎巴嫩并安置于雇主家庭的过程中获取利润。[1]这些机构向雇主及工人收取费用与佣金,例如斯里兰卡佣工需支付约1,300至1,600美元给黎巴嫩仲介,菲律宾工人需支付2,400至3,500美元,衣索比亚工人则为1,700至2,100美元。[13]仲介本身还可获取约300至600美元佣金,这些费用通常涵盖旅费、签证费用及机构手续费。部分情况下,工人需签署同意将前三个月工资用于抵扣。[14]

由于不同来源国的佣工在教育程度与语言能力上存在差异,仲介费用与薪资水平亦不相同。例如菲律宾工人因英文能力较佳,被视为受教育程度较高,因此招聘成本与工资均相对偏高。部分仲介甚至将外籍佣工短期租用,收费可达每月450美元。高昂的费用促使雇主采取措施避免工人提前离职,部分情况下工人还被要求存入1,000美元保证金于黎巴嫩银行,以支付返乡机票,但这笔费用实际上难以取回。[15]

根据制度规定,仲介机构需在工人前三个月试用期内提供替换服务。为减少更换负担,不少仲介建议雇主透过没收护照、限制外出与对外联系等手段,确保工人无法轻易离开。人权观察等组织批评,仲介公司常鼓励雇主限制工人自由,而相关监管极为薄弱。[7][16][17]

Thumb
在“卡法拉制度”下,雇主常代管外籍家庭佣工的重要证件。[18]

来源国角色

许多女性在出国前需向本国仲介支付费用,有些人甚至必须举债或出售资产才能出国。[19] 不同国家的收费标准差异甚大,例如斯里兰卡的收费约为200美元。部分来源国仲介会为工人提供基础培训,包括使用电器及烹饪黎巴嫩菜肴等课程。[20]

菲律宾政府设立海外就业署以保护外派劳工,并要求赴黎佣工须使用“家庭帮佣主雇合约”。驻贝鲁特的菲律宾大使馆亦设立“外籍劳工资源中心”,提供技能培训与文化交流活动。[21]

仲介机构行为准则

2013年,黎巴嫩劳工部与国际移民组织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及黎巴嫩仲介业公会合作推出《仲介机构行为准则》,旨在提升透明度、避免雇用未成年工人、确保雇佣资讯完整揭露并验证工人资格。[22] 2014年,国际劳工组织举办会议检讨此准则,并纳入“促进女性家务劳工权益”(PROWD)计画的一部分。[23]

统计数据

黎巴嫩外籍家庭佣工的总数长期维持在20万至30万之间。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估计,约有超过250,000名外籍女性受聘于私人家庭,从事清洁、照料与家务工作。[24]

大赦国际(Amnesty International)同样指出,黎巴嫩境内至少有25万名外籍家庭佣工,几乎全部为女性。[3] 人权观察则根据黎巴嫩劳动部的数据,将此数字定于约250,000人。[1]

根据国际移民组织(IOM)2023年的《移民存在监测报告》,在可辨识居住方式的移民群体中,有67,449人属于家佣类别,其中64%属于“住家内”(live-in)模式。女性移民比例约为65%,在家务劳动群体中更高达近99%。[25]

反奴役国际(Anti-Slavery International)则估计,黎巴嫩大约有200,000名外籍家庭佣工,并指出这一群体长期面临制度性剥削与权益受限。[26]

参考来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