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黑奴吁天录 (舞台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黑奴吁天录》是1907年由中国留日学生团体“春柳社”在东京演出的舞台剧,改编自曾孝谷对哈里特·伊利沙伯·比彻·斯托1858年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翻译版本,剧情聚焦于黑奴伊莱扎与乔治的遭遇和逃亡经历。
此剧透过隐喻手法,呼吁关注华工在美国的处境,并创新采用口语对白与写实舞台设计。在日本本乡座剧院两度公演后获得观众与评论界好评。虽然剧本已遗失,但其影响延续至今。凭借技术革新与民族主义主题,此剧被视为中国现代西式戏剧的开山之作。
剧情概要
美国农场主谢尔比夫妇拥有包括汤姆、伊莱扎及其子哈里在内的多名黑奴。因欠下奴隶贩子哈利巨债,被迫以黑奴抵债。与此同时,工厂工人乔治的辛勤成果遭主人哈里斯夺走。当他返家得知哈里将被卖给哈利时,与妻子伊莱扎相拥而泣,决意逃亡。
当夜,奴隶们趁乱集体脱逃,虽遭哈里斯等猎奴者追捕,但最终杀退追兵成功脱险。[a]
创作背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清朝在连番战败后展开改革[2]。戏剧因受众广泛(当时多数中国人辨字率普遍不高)被视为重要宣传工具。思想家陈独秀1905年撰文指出:“戏剧者,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优伶者,普天下人之大教师。”[3]通过文化交流传入中国的口语话剧,被认为最适合作为改革媒介[4]。
同期大量中国学生赴日留学,人数从1896年的3人激增至1907年的八九千人。日本因费用较欧美低廉,且语言文化相近而受青睐[5]。这些学生虽非专攻戏剧,但常透过观剧练习语言[6]。
制作过程
《黑奴吁天录》由春柳社筹划[7][1]。该东京中国留学生团体成立于1906年末[6],获日本戏剧家藤泽浅二郎指导[1]。1907年初,剧团曾借鉴日本新派剧形式改编小仲马《茶花女》(1852)第三幕[8][9],因演出成功,剧团决定扩大规模并招募新成员[9]。
改编剧本由东京美术学校学生曾孝谷执笔,以林纾与魏易1901年合译的中文版小说前五章为基础[10]。林纾在译本序言中将黑奴遭遇比拟华工处境[b][1],此隐喻手法亦延用至舞台剧[13]。当时中国戏剧多靠演员即兴发挥,此剧却罕见地采用详细剧本[14]。

剧情主线沿袭小说前五章后跳接第十七章[15]。为强化隐喻,改编时调整多处:主角从汤姆转为乔治与伊莱扎[16];删除基督教元素[17];新增印度贵族与日本官员出席工厂宴会的情节[18];结局改为奴隶自主反抗(原著汤姆被虐杀),乔治夫妇与汤姆共同逃亡[c][19]。戏剧学者余孝玲(2009年)指出,这些修改传达明确讯息:“中国人必须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方能获得自由。”[17]
李叔同担任舞台设计,透过布景服装鲜明区分场景与主奴身份[17],有别于传统戏曲的抽象风格[20]。全剧仅第二幕宴会穿插歌舞,摒弃独白旁白,聚焦自然对白[14]。春柳社成员陆镜若1908年受访时直言:“旧剧必亡,新剧必将为大众所热捧。”[21]
因全男班演出,女性角色由男性反串(当时中国剧坛惯例)[22]。谢抗白饰乔治,李叔同演艾米莉·谢尔比,黄喃喃饰其丈夫,欧阳予倩扮女奴。其他演员如汤姆(存吴)、伊莱扎(严刚)仅留艺名[23]。剧组在藤泽指导下进行为期两月、每周两次的排练[24][8]。
演出与反响

1907年5月起展开宣传[16],海报呈现谢尔比卖奴、乔治夫妇相拥、猎奴搏斗三场景及演职员表[d][25],广告强调此剧呼吁关注受排华法案迫害的华工[16]。海报引林纾序言:
“黄人之受虐,或较黑人尤剧。顾我国弱,护侨无力,文人又无笔述其状。唯《黑奴吁天录》详载黑奴惨史……非巧于叙悲,实录原书而已。而黄人濒绝,悲怆尤甚。”[26]
1907年6月1-2日于本乡座剧院公演两场[14]。该剧院地处东京学区,以首演新派剧闻名,可容1500人[27]。场租费¥500(相当于2019年¥682,000),票价¥0.50(相当于2019年¥680),前300名购票者获赠品。欧阳予倩认为演出成功且收支平衡[28],当时报导称座无虚席[29]。
日本媒体评价甚佳[14],东京各大报章均刊赞誉[8]。剧评家伊原青青园称其舞台设计胜过日本业馀剧团,演员藤井松声赞演技超越新派剧明星[30]。《朝日新闻》特别肯定奴隶角色的演绎[31]。欧阳予倩晚年称此为“毕生最难忘经历”[32],回忆观众“为汤姆与乔治落泪,对奴隶主咬牙切齿”[33]。
1908年10月,王钟声另编版本于上海兰心戏院上演[34],任天知曾考虑在上海搬演春柳社版[28]。此版改以京剧风格演出,但保留分幕制、写实布景与灯光等西式元素[35]。因幕间停顿不符传统戏曲习惯,观众反应欠佳[34]。
Remove ads
历史地位

1957年经田汉、欧阳予倩等戏剧家论证,《黑奴吁天录》被确立为中国现代西式戏剧起点[36][3]。学者刘思远指出,此定位刻意强调民族主义作品,消除话剧起源的混杂性[37]。虽有更早在华外侨剧团演出记录,但对中国戏剧影响有限[3]。早期改革者如汪笑侬在京剧《瓜种兰因》(1904)融入西式元素[2],但学者戚寿华认为“春柳社1907年的变革最为自觉、全面且具革命性”[2]。
此剧后,话剧在上海、北京、南京、苏州等地校园剧团兴起[38]。春柳社1909年改编维克托里安·萨尔杜《托斯卡》(1852)再获成功[39]。成员归国后发展出融合传统与现代戏剧的文明戏。“新文化运动”后,受亨利克·易卜生写实主义影响,逐渐形成纯粹的话剧形式[8],其与传统戏曲的核心差异在于对白全用口语[40]。
重要周年纪念时,多有《汤姆叔叔的小屋》新改编作品致敬[41]。1958年中国话剧五十周年,欧阳予倩编写《黑奴恨》,强化反抗意识与阶级斗争,批判美国种族歧视[42]。2007年百年纪念时,上海剧作家喻荣军创作六幕剧《吁天》,由陈薪伊执导,平行呈现中国话剧发展史与黑奴命运[43]。北京土风剧社同期演出《寻找春柳社》,重现《黑奴吁天录》创作历程[44]。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书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