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黑领椋鸟
椋鸟科斑椋鸟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黑领椋鸟(学名:Gracupica nigricollis)为椋鸟科斑椋鸟属的鸟类,又名乌领椋鸟,俗名黑脖八哥、白头椋鸟。它的羽毛为黑白相间,并有一个黑色的领圈。这种鸟分布于中国南部及大部分的东南亚大陆地区,并已引入台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它的栖地包括草原、干燥森林以及人类居住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将其评估为无危物种。

Remove ads
分类
该物种由古斯塔夫·冯·佩库尔于1807年描述为Gracula nigricollis。原本被归类于椋鸟属(Sturnus),但与暹罗斑椋鸟(Gracupica floweri)因2008年的系统发育研究而被划分到斑椋鸟属(Gracupica)中,当时椋鸟属被拆分。过去,该物种也曾被置于Sturnopastor、Acridotheres和Graculipica属中。
描述
黑领椋鸟体长26—30 cm(10—12英寸)。头部为白色,眼睛周围有一块黄色的裸皮,脖子上有一条黑色的领圈。背部、背鞍和翅膀呈深棕色,几乎看似黑色。下身为白色,常带有灰褐色的色调。尾巴以及大部分的覆羽和飞羽末端为白色,主要覆羽完全为白色。喙为黑色,腿则为浅灰色。雄性和雌性外形相似。幼鸟呈棕色,颈部和胸部有条纹,它们也有眼罩,但没有领圈。
分布与栖地
该物种分布于中国南部,从福建至云南,往南至缅甸、寮国、柬埔寨、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3]。。曾在文莱记录到的个体可能是逃逸的饲养鸟或是迷鸟。该物种已被引入台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这种椋鸟生活在草原、干燥森林、耕地和人类居住区,主要出现在低海拔地区,但也能在2,000米(6,600英尺)的高度上发现。常见于坝区、村镇田边、粪坑、草地等郊外的开阔低地,并营巢于大树的枝杈间,但亦在香港市区的大型公园颇常见[3]。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东广州[2]。
行为

这种椋鸟在地面上觅食,有时会在家畜周围活动。它们以昆虫、蚯蚓和种子为食。作为一种非常善鸣的鸟,它们的叫声包括尖锐、刺耳、悦耳和不协调的音调,如类似松鸦的kraak kraak、类似蜂虎的哨音prrü,以及与山红头的犹豫不决的pü-pü-pü-pü相似的叫声。其歌声被转录为tcheeuw-tchew-trieuw。已记录到两种求偶展示。其中一种是两只鸟面对面站立,羽毛竖起,喙张开。另一种则是双方垂下翅膀并低头鞠躬。在展示之间,它们会追逐对方,无论是奔跑还是飞行。配偶间也会互相梳理羽毛,这种行为称为互梳。繁殖季节在泰国为2月至5月,中国为3月至7月,缅甸则是4月至8月。大型的圆顶巢由树枝、草、羽毛和花卉构成,建在树上,且可能被重复使用。曾观察到群居筑巢的现象。每巢会产下3至5颗蛋。
现状
森林砍伐似乎有利于该物种,使其分布范围扩大。种群似乎在增加,IUCN已将其评估为无危物种。
由于黑领椋鸟会吃掉农作物,所以被认为是一种害鸟[4]。黑领椋鸟在台湾为外来种,已有繁殖纪录。[5][6]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