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點對點 (2014年電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點對點 (2014年電影)
Remove ads

《点对点》(英语:Dot 2 Dot)是2014年上映的一部香港时装独立电影,以社区保育[3]慢活[4]为主题,由黄浩然执导及编剧,陈豪蒙亭宜主演。本片为黄浩然首次执导的剧情长片,获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为第3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2]、第10届日本大阪亚洲电影节推荐电影[5]

事实速览 点对点Dot 2 Dot, 基本资料 ...
Remove ads

故事大纲

儿时随父母移民加拿大,长大后回流香港的设计师黄雪聪(陈豪饰),享受慢活,理念与一般香港人的都市生活截然不同。他以童年读物《儿童乐团》所载的点线游戏[注 1]为灵感,偷偷在港铁路线各站入口附近的外墙上涂鸦,以点点图案留下关于各个港铁站所在地区对应地标事物的暗示,这些神秘图案后来虽被人发现及被传媒报道,但未有人能破解。另一边厢,刚从长春来港当普通话教师的曹小雪(蒙亭宜饰)也对都市生活缺乏兴趣,她童年时曾获得从香港流入的逾期《儿童乐团》;注意到港铁站的点点图案后,在了解香港的过程中她机缘巧合下获得灵感,成功拆解图案所象征的事物。两人通过港铁站的点线游戏隔空交流,期间漫游各站附近的社区景点。两人虽然在生活上有所交集,却久久未知对方就是自己的知音人。[6][7][1][8][9]

演员

更多信息 演员, 角色 ...
Remove ads

构思与制作

早于1990年代末,黄浩然便与其香港演艺学院的旧同学陈德松(两人当时同居),一同想出了本片最初的意念,灵感来自童年时的点线游戏[注 1]。2007年黄浩然独力完成故事大纲,至2012年才开始筹划。他曾经带著自己的计划先后参加过台北金马影展北京电影节的创投会,但因想坚持自主性,不想为吸纳外地资金而加入非本土元素,最后决定独立制作。黄浩然的太太邝珮诗也是监制之一。[2]

本片最初的预算是港币400万[2],黄浩然在开镜时只筹得约230万,加上成功向香港艺术发展局申请40万资助,作为经费[9],并向母校香港演艺学院借来拍摄器材[2]。因预算有限,黄浩然及邝珮诗夫妇均没有领取酬劳[3],而陈豪、邵音音、林子聪等演员均愿意以很低的片酬参演。[4]

本片以本土情怀作为卖点,出现或提及很多香港人集体回忆,如儿童刊物《儿童乐团》、天星码头蓝屋铜锣湾大丸百货旧址、荔园维多利亚城界石[4][8][2]等。而黄浩然亦将自己家族与这些社区回忆的联系代入到男主角的背景中,包括其祖父是蓝屋“联兴酒庄”旧老板;他的姑姐是1972年大丸百货煤气爆炸案中丧生的收银员,当日因顶替同事当值而遇害。[3]

本作为陈豪从电影圈转投电视圈多年后,再次演出香港电影。[4]

发行

本片于2014年10月30日起在商业戏院上映[8]。亦曾于2014年4月在第3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面面观2013-14”环节[2][7]、2015年3月在第10届日本大阪亚洲电影节“香港电影特辑”环节[5]放映。

获奖及提名

更多信息 获奖年份, 颁奖礼 ...

评价

本片上映的2014年,正值占中运动发生,影评人家明在当年的评论中认为,本片可象征占中运动、公民意识觉醒后的新时代电影之始[7][注 3]。片中似乎流露出对警察[注 4]的反感[6][7]

影评多从男、女主角的设定上出发。家明指出两人放诸香港社会均属于“不正常”,男主角主张慢活,不好谈论是非及都市人的一般娱乐活动,来自中国大陆的女主角亦不像一般大陆旅客喜欢购物及逛热门旅游景点,显得可贵[7]。作家潘国灵则从中看出,本片对于当时累积已久的中港矛盾问题,主张寻求融和之路多于突显矛盾,例如以《儿童乐团》为桥梁联系上两地人的童年,语言学校不同种族师生融洽相处,男、女主角分别愿意学习普通话及粤语,来自大陆的女主角反而比港女同事对本土文化更有兴趣;片中结尾问及甚么是香港人,潘氏认为本片希望表达的答案是“只要愿意认识香港就是香港人”[6]。影评人何文龙的多个观点也与前两者相近,他指本片安排两个“外人”去看香港,探索本土文化,回流的男主角以儿时游戏重构逝去的历史,女主角以“港漂”身份认识这个陌生的地方,而女方勉力融入香港,男方学习普通话,表现“互相了解是双向的,偏见和抗拒无助沟通”。[1]

本片串连了大量有关本土情怀的符号,但潘国灵嫌其处理“比较‘套路’和杂烩”[6]。《文汇报》的影评人张锦满则评其制作水平“火候未够”[9]

演员方面,家明及何文龙均对男主角陈豪演绎的温文形象有所好评[7][1]。家明另对于邵仲衡与陈豪合演一对性格迥异的好友(实为表兄弟),亦感讨好[7]。何文龙另好评女主角蒙亭宜:“清丽脱俗,充满书卷气,此态眼神流露角色的复杂内心世界,相当吸引。”[1]林子聪角色的插科打诨,邵音音角色的温情及对于往事的情感,均属恰如其分。[7][1]

家明及张锦满亦赞扬颜培珊主唱的插曲动听,有助于本片清新的气息。[7][9]

香港作家韩江雪比较《点对点》与同年上映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他认为当时香港人处于身份丧失危机,两部电影反映了香港人对此问题的迥异观点与取态。《点对点》较为平和,只触及旧区人情、集体回忆、文化遗产的丧失,间接地暗示问题成因是地产霸权;而男主角所代表的取态只是缅怀、支持文化保育与抗争、个人游击式宣泄(涂鸦),甚至后来改以低调形式以避免与体制冲突(隐形萤光喷漆),以及在经济条件尚足的情况下放弃个人高薪厚职,将机会让予后辈。而《红VAN》则甚为悲观,以居民消失、只馀城市硬件尚在的香港末世环境作出比喻,并以红雨、装甲车等事物隐喻某种极权,暗示问题根源在于中港政治议题,以及片中所映之香港人自私、贪婪的劣根性。[11]

Remove ads

备注

资料来源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