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齐学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齐学启(1900年8月28日—1945年3月13日) †,男,字梦赍,湖南宁乡人,中华民国军人,为中日战争期间阵亡的中国军方高级将领之一。
生平
1900年,齐学启出生在清朝湖南省长沙府宁乡县杨林桥乡(今宁乡市花明楼镇)铁炉塘的一个教育世家,父亲齐璜曾留学日本帝国,是同盟会会员。[1][2][3]齐学启自幼聪颖,小学毕业即能说一口流利英语。[1]1914年齐学启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和抗日名将孙立人是同窗挚友,两人同窗九年,情同手足。[1]
1923年,齐学启从清华大学毕业,重庆中央训练团第十八期党政班(编号445),赴美留学,他先入诺维琪军校(今译为“威尔猛军校”)学习土木工程,1926年取得理学学士学位,后来转入德州农业与机械学院进修军事科学。[1][2]
1928年初,齐学启回国,1929年4月初到清华大学出任军操教官,主要负责军事演讲。[3]
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齐学启率宪兵第六团坚守上海闸北40余天,参加夺回上海北站。[1]1937年他再度参战,率领士兵浴血抗敌,后来调任税警总团参谋长。[1]
1942年,税警总团改编为新38师,以孙立人为师长,齐学启出任陆军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新38师编入中国远征军到[英属缅甸]]作战。[1][2]
4月19日,他率113团奔袭仁安羌,经三昼夜血战,以不足千人击溃大日本帝国陆军一个联队,毙敌1200余人,成功解救被围的7000余名英军及500余名盟国侨民,取得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的首次重大胜利。[1][2]孙立人获得了英国“帝国司令勋章”外,齐学启及第113团团长刘放吾等人也获得英国政府的嘉奖。
仁安羌战役后,齐学启奉命掩护友军撤退。[1][2]1942年5月23日,他辗转孟坎、乌有河、荷马林,因营救伤员遭大日本帝国陆军骑兵突袭,身负重伤被俘。[1][2]大日本帝国陆军领导层发现齐学启的高级将领身份后,假意礼遇劝降,齐学启夺刀自杀没有成功,遭到辗转关押到仰光中央监狱战俘营。[1]在三年囚禁中,齐学启用英语向英国、印度、荷兰等国盟军战俘讲述文天祥、岳飞的故事,分析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成为战俘营中的精神领袖。[1]1944年,汪精卫政权派陆军部长叶蓬等人劝降,以高官厚禄诱惑,齐学启痛斥:“尔等腼颜事仇,认贼作父!”[1]
1945年3月8日,齐学启誓不屈服,影响战俘营中叛徒投敌,第5军96师少尉排长蔡宗夫、章吉祥、杜学统等人,听信了叶蓬等的谣言趁齐学启如厕时以尖刀捅刺齐学启的腹部。[1]英国军医请求手术遭到大日本帝国陆军仰光中央监狱战俘营管理层的拒绝,除非齐学启投降,他毅然回答:“宁死也不屈服!”五个昼夜之后的3月13日,齐学启因伤重殉国,年仅45岁。[1][2][3]
1945年秋季,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在广州市主持追悼大会,含泪痛悼挚友。[1]1947年9月,齐学启灵柩归葬长沙市岳麓山,和黄兴墓、蔡锷墓毗邻,送葬队伍途经长沙城时,万人空巷。[1]
Remove ads
纪念
冯玉祥赞齐学启:“师长齐学启,宁死不屈世惊叹。壮烈足称中华魂,光辉史册万万年。”
孙立人在祭文中痛挽齐学启:“九载同窗,同笔砚,同起居,情逾手足……君酬壮志,功垂青史,湘水湘云存浩气。”[1]
1989年,齐学启胞妹齐新重修墓园,孙立人亲书《重修齐学启将军墓园记》。台湾忠烈祠设位供奉。2010年,齐学启入驻湖南烈士纪念塔。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