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龙泉澧河石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龙泉澧河石桥,又名翠花桥,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龙泉乡龙泉村,横跨于澧河之上,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石梁桥。该桥是南北走向,现长64.75米,宽3.2米,高1.96米,共有33孔32个桥墩。桥体采用石板平铺结构,并使用铁制腰铁和插铁加强整体稳固性。桥墩西侧雕有螭首,东侧对应螭尾,兼具分水减冲和装饰功能。该桥历史上曾是南北交通要冲,直至1981年西侧新建钢筋混凝土大桥后,其交通功能才被取代。[1]

事实速览 龙泉澧河石桥, 坐标 ...
Remove ads

历史

龙泉澧河石桥的始建年代有不同说法,一说始建于明代,距今约600年历史;亦有观点认为可能始建于南宋,拥有近千年历史。据明嘉靖《叶县志》记载,该地当时称“十字沟广济桥”,但建筑年代已无考证。[1]

乾隆年间,该桥进行过局部修葺,并因桥北吕庄村吕氏和桥南董氏的修桥之争及改名故事,曾先后被称为“吕桥”、“董家桥”、“善桥”。相传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任叶县知县的廖寅因平叛有功升任镇江知府,赴任途中经由此桥,见阳春三月两岸柳翠花红,景色宜人,遂赞其为“翠花桥”。[1][2]

该桥在1981年以前一直是澧河南北两岸居民往来的交通要道。1981年,于其西侧约150米处新建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取代了其主要交通功能。1988年春,由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牛宁主持进行了局部维修。2013年,在省、市文物部门支持下,叶县多方筹措资金对该桥进行了全面维修。[1]

龙泉澧河石桥于2006年被列为第四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晋升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

Remove ads

建筑

桥基:因澧河河底为流沙,为防止桥基下沉,采用碗口粗的柳木桩以梅花形布局打入河底流沙中作为桩基,再将桥墩石横放于木桩之上。[1]

桥墩与桥面:共有32个桥墩,33孔。每个桥墩由五块条石叠置而成,并用一根直径约90毫米的插铁在竖向上贯穿,将桥墩串联为整体。桥面每孔由五块石板并排铺就,石板之间用铁制腰铁(又称“铁爪钉”)连接加固。其中第1、3、5块为人行道,采用石灰岩(青石)铺设;第2、4块为行车道,特意选用更坚硬的花岗岩条石,石板上可见历史车轮碾轧形成的数厘米深凹痕。[4]

分水与装饰:为减少洪水冲击,桥墩西侧(上游)雕有逆水排列的螭首,东侧(下游)则雕有对应的螭尾,此设计兼具实用与美观,建筑风格融合北方之雄浑与南方之秀丽。[1]

防护工程:为进一步保护桥墩,在下游方向戗水铺有石板,并加打木桩支撑,形成一道护堤,以稳定桥下流沙,减少水流冲刷。[1]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