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39年太平洋台风季

太平洋台风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939年太平洋台风季泛指在1939年内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国海所产生的热带气旋。虽台风季包含全年内任何时段形成的台风,大部分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都会于五月十一月期间形成。

事实速览 1939年太平洋台风季, 气旋季长度 ...

本条目的范围仅局限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及南中国海的水域。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东的太平洋水域产生的风暴则被称为飓风,并被列入1939年太平洋飓风季。在西太平洋产生的热带风暴是由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命名,国际编号为39xx。1939年的风暴由美国国家气象局进行追踪,并在《每月天气评论英语Monthly Weather Review》内“远东台风和低压区”一栏中发布。由于《每月天气评论》只记录在东经150°以西形成的热带气旋,某些台风可能未能在官方纪录中出现。加上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当年缺乏卫星和船只的台风报告,气象局很有可能忽略短暂或只属轻微程度的台风。

据纪录,1939年总共出现29个热带气旋,其中24个达到台风级别。十一月的一个台风是全年造成最多人命伤亡的风暴,在横过菲律宾时导致49人死亡。1939年的热带气旋造成至少151人死亡,12人失踪或下落不明。

以下各热带气旋资讯以热带气旋存在期间的最强形态为准。

Remove ads

热带气旋

在1939年,共形成了29个热带风暴,其中有24个增强为台风。

热带低气压 1

事实速览 持续日期, 强度 ...

2月3日,美国气象局在距离雅蒲岛约250英里(400公里)处首度监测一个低压区。它稳定地向西移动,直到2月7日在菲律宾棉兰老岛东方约200英里(320公里)处停滞不动,直到两天后转向西北方向稳定移动。2月12日,此低压区登陆萨马岛,期间录得1,006.0 百帕(29.71 英寸汞柱)的气压。风暴其后向北移动,再转向东北方向。风暴的最后位置在2月16日监测,当时它正加速前往阿留申群岛。它给菲律宾带来大雨,在北苏里高省广泛地区造成洪水泛滥。[1]

它有否增强成为热带风暴直至目前为止仍不确定。

台风 2

事实速览 持续日期, 强度 ...

4月29日,美国气象局在雅蒲岛南方约300英里(480公里)侦测到一个低压区。它向西移动,随后转北,再向西北偏西移动,并于5月2日在菲律宾东面增强为热带低气压。在5月3日早上,它增强为热带风暴并登陆萨马岛,随后吹袭马斯巴特省。5月5日,它穿过吕宋岛北部之后,加速向东北移动,穿过吕宋海峡。在5月7日,它增强为台风。当它位于日本以南之时,一艘在名古屋南方290英里(465公里)的船测得了最低气压986百帕。它沿距日本海岸线约100英里(160公里)的路径移动时减弱,最终在5月9日向东北移动时最后一次被监测到。

它给菲律宾群岛东部带来了大风。共90名渔民遭遇了风暴,一人溺毙,11人在风暴过去约一个月后仍然失踪。日本南部录得烈风级的持续风速。

台风 3

事实速览 持续日期, 强度 ...

热带低气压于5月26日在南海北部形成。初期此低气压向较西北方向移动,然后转向东北并于5月28日在海南岛东面迅速发展成为台风。台风缓慢地移动,直至在5月30日转向西移动并于翌日在中国南部登陆。

有船舶录得强风、巨浪以及大雨,更有一艘船只记录出台风最低气压为994百帕斯卡(29.35英寸汞柱)。在陆地上,香港一气象站录得最低气压约1,000百帕斯卡(29.53英寸汞柱),并有轻微的风。该次风暴没有伤亡报告。

台风 4

事实速览 持续日期, 强度 ...

7月7日,在冲绳那霸东方645公里处首次观测到此热带性低气压,此低气压往西北移动。隔日,低气压接近大岛,当地观测站测得最高风速每小时105公里,气压978.0百帕斯卡,并根据此数据将此热带气旋上修为台风。台风在进入黄海后往东北移动,最后在北韩登陆,后向东方移动。该低气压在7月12日最后一次在太平洋开放海域被观测到。

7月的台风与气旋带来大雨及洪水,在菲律宾造成两死,以及大量的财物损失。

台风 5

事实速览 持续日期, 强度 ...

7月7日,此热带性低气压在菲律宾东方约400公里处形成,初时往西北移动。在增强为台风后,继续往北北东移动,在7月10日转往西北方向前进。台风经过,于7月12日在上海附近登陆,当地测得风速每小时130公里,气压992.0百帕斯卡。该风暴在登陆后强度不断下降,并持续往西部移动,并在7月13日最后一次被观测到。此次台风导致上海至少6人死亡。

台风 6

事实速览 持续日期, 强度 ...

7月10日,一个台风在吕宋北部约120公里处迅速发展,最初向西北方向移动,一天后转向东北方向移动。 台风经过吕宋海峡后,再次转向西北方向移动,在台湾北部登陆。之后,台风在中国东南部登陆,台风在7月17日于距离海边约800公里(500英里)消散。途经香港的船舶测得气压为997.0百帕斯卡(29.44英寸汞柱),风速超过每小时40公里(每小时65公里)。 在吕宋西部的一个监察站测得轻微的风。

台风 7

事实速览 持续日期, 强度 ...

台风 8

事实速览 持续日期, 强度 ...

7月20日,一个热带低气压形成于菲律宾和马里亚纳群岛之间。它最初向西北移动后,在海上停滞了两天,后来转向东北偏北移动。风暴在不久之后就增强成台风,然后经过琉球群岛,之后它急剧向西转。在七月二十七日在东海迅速消散。冲绳那霸市的一个监察站测得气压999.0百帕斯卡(29.50英寸汞柱),另外一个在琉球群岛的监察站测得风速约每小时32公里(每小时20英里)。

台风 9

事实速览 持续日期, 强度 ...

一个台风在7月22号被首次发现,它在台湾东部约1125公里(700英里)迅速向北移动。 稍后转向西北移动,经过日本的九州岛南部。 之后台风转向西移动,穿越黄海,在中国的山东省登陆,于7月25日消散。在琉球群岛的监察站测得气压为997.0百帕斯卡(29.44英寸汞柱),博罗季诺岛上的一个监察站测得了风速约为每小时24公里(每小时15英里)。

台风 10

事实速览 持续日期, 强度 ...

7月22日,在台湾海峡形成了一个小型台风。 最初向西北移动,然后转向东北方向移动,在7月24日消散。船舶测得的气压为995.0百帕斯卡(29.38英寸汞柱),风速约为55公里/小时(35英里/小时)。

台风 11

事实速览 持续日期, 强度 ...

7月25日,在西太平洋的一个低压地区组织成热带低气压。初时向西北方向移动,并于7月27日逐渐增强成为台风。在西转后,逐渐转向北移动。8月1日上午,台风在台湾以东约250公里(400公里)加速并转到东北部。 8月3日抵达琉球群岛后,这个台风停了下来,转向西北方向移动,翌日又转向东移动,移向日本南部。在8月6日消散。 菲律宾的一个监察站测得气压996.0百帕斯卡(29.41英寸汞柱),另外一个监察站测得风速为每小时110公里(68英里)。

台风 12

事实速览 持续日期, 强度 ...

7月28日,马里亚纳群岛附近海域的一个热带低气压形成一个低压区。向西北移动,并于数小时后发展迅速增强为一个台风,之后位于约离形成区400公里(250英里),位置是小笠原群岛南部。

7月31日,改变移动方向成往西后,台风又向北急转弯,随后一转至东北偏东。

8月2日,通过小笠原群岛,然后转向西北,并停止其向前运动。

8月6日台风侵袭小笠原群岛后,转向东北的日本北海道岛。

8月8日于西太平洋海面消散。

船舶在台风中心通过时记录的资讯:大气压力 960.0百帕 (汞柱28.35英寸)和风速超过88公里/小时(55英里/小时)。本次台风造成的损失,还是个未知数。[2]

热带低气压 13

事实速览 持续日期, 强度 ...
Thumb
USS Pigeon grounded on China from September typhoon

9月12日,在关岛以南约480公里(300英里)的海域形成一个热带低气压。不排除它向西北方向移动。

9月16日,在菲律宾以东约600英里(965公里)的海面迅速减弱,最后消散。本次台风并无登陆。 [3]

台风 14

事实速览 持续日期, 强度 ...

9月17日,在中国南海形成了一个热带低气压。之后它向西移动,并增强为台风。

9月19日,风暴登陆于越南岘港,随后消散。本次台风气象细节是不可取得的,因为本次台风路径已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3]

台风 15

事实速览 持续日期, 强度 ...

9月18日,大约关岛以西250英里(400公里),一个热带扰动组织成一个热带低气压。低气压慢慢地增强,因为它大体上向西北移动,由9月21日达到台风状态,而位于菲律宾吕宋岛阿帕里以东。后不久加强成台风,风暴转向东北和日本南部海岸线短距离离岸。最后观察到9月24日。它的影响是未知的。

台风 16

事实速览 持续日期, 强度 ...

在9月的最后一周,大气压力相对较低,中国南海的局部环流天气在9月27日形成一个热带低气压并迅速加强为台风状态,9月30日在岘港以南的越南东部登陆。登陆后风暴迅速减弱,只有次日轻微的台风的痕迹。菲律宾北部一站测得1,000.0百帕斯卡(汞29.53英寸)和记录其最终登陆站附近的位置的压力,风速约50英里(80公里/小时)。伤害是未知之数。

台风 17

事实速览 持续日期, 强度 ...

10月3日在关岛东南500英里(800公里)被监测到,可能是在加罗林群岛东部形成的热带扰动热带低气压。该系统逐步加强为台风状态,往西北偏西移动。 10月7日,台风转向西北移动通过吕宋海峡南部,经过约30英里(48公里)后在10月9日菲律宾巴丹省巴斯科西南部登陆。在不利条件下的台风在随后的日子里稳步减弱了,并在10月12日在台湾海峡南部消散。台风的最小压力是957.0百帕(28.26英寸汞柱)在巴斯科录得风速超过75英里每小时(120公里/小时)的风速。据报导,台风造成的损毁轻微,并没有造成人员死亡。

台风 18

事实速览 持续日期, 强度 ...

10月7日在关岛东北部首次发现热带低气压。它首先向西北移动,稳步增强,很快便增强为台风。 几天后,它开始减弱,同时逐渐转向东北方向移动,10月13日,变成了温带气旋。 一艘前往菲律宾的船舶测得气压为995.0百帕斯卡(29.38英寸汞柱),风速约为80公里/小时(50英里/小时)。


台风 19

事实速览 持续日期, 强度 ...

10月10日,在关岛以南约300英里(480公里)处观测到一个热带低气压。 最初在西北偏西移动,并于10月11日增强为台风,同时,这个台风短暂向西南方向移动。10月12日,台风转向西北方,几天后又转向北方,当时它位于菲律宾巴丹省以东约150英里(240公里)。 经过琉球群岛后,它转向东北方向和向东移动,逐渐减弱。10月17日,它在太平洋上空转向东南方向并消散。 一艘在10月15日途经香港的船舶在台湾以东地区录得气压968.0百帕斯卡(28.59英寸汞柱)和录得风速超过每小时120公里(75英里每小时)的风速。 这个台风造成日本33人死亡。

台风 20

事实速览 持续日期, 强度 ...

热带风暴 21

Thumb
台风 21 路径图

11月4日一个位于棉兰老岛的大约300英哩(480千米)处东边的热带扰动或热带低气压形成。它迅速向西北偏西移动,在袭击了菲律宾萨马岛后没有进一步加强。穿过群岛以后,11月5日晚风暴进入了中国南海,并逐渐减弱,直至11月9日消散于接近台湾西南部的地区。拉古纳省圣克鲁斯的站录得997.0压力百帕(29.44英寸汞柱),在菲律宾至少一个站报告热带风暴强风。从国别报告表明它是一个潜在的台风,虽然气象学家决定是不是由于相对较高的压力和缺乏显著对流中心的西南。本次热带气旋带来的损失是未知的。

热带低气压 22

事实速览 持续日期, 强度 ...

11月6日,在东大堡英语Davao Oriental以东约1300公里的海域形成一个热带性低气压。随后它向西北移动。

11月11日,日本气象厅在天气图上移除该系统。

台风 23

Thumb
台风 23 路径图

1939年11月18日,一股热带低气压在棉兰老岛以东被发现,一直增强并向西北方向移动,并在19日横扫萨马岛和莱特岛前增强成台风。其后该台风大致保持向西移动直到在22日到达南中国海西,靠近海南岛以东海域。其后,一道冷锋把该台风转向东北,导致台风在南中国海西部回转至东北向的现象发生。在11月24日该台风经过澳门,并在两小时后由西向东其风眼直接穿过香港。其后东北季候风的冷空气南下,此台风开始转化为温带气旋,并继续向东北移动横过南中国。此风暴在横过台湾海峡时逐步减弱,并在26号消散前登陆过台湾。

热带低气压 24

台风 25

事实速览 持续日期, 强度 ...

11月29日,在东大堡英语Davao Oriental东南偏东约1600公里的海域形成一个热带性低气压。随后它向西北移动。

12月2日下午,该系统在萨马岛东面登陆,并逐渐减弱。随后它向西北偏北移动。

12月7日,日本气象厅在天气图上移除该系统。

台风 26

Thumb
台风 26 路径图

台风 27

Thumb
台风 27 路径图

台风 28

Thumb
台风 28 路径图

台风季总结图

以下时间线列出本年度的台风生成及消散时间,而各风暴的详情可参见上面的章节。 1939-1950年台风有台湾负责预报命名

己卯风灾

参见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