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65年布隆迪未遂政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65年布隆迪未遂政变
Remove ads

1965年布隆迪未遂政变发生于10月18日至19日,期间布隆迪军队英语Burundi National Defence Force宪兵队英语Law enforcement in Burundi中的一群胡图族军官试图推翻王国政府。政变者对其国王(头衔为“姆瓦米英语Mwami”)姆瓦姆布扎四世深感不满,尽管胡图族在选举中获胜,姆瓦米仍持续强化对政府的掌控并屡次绕过议会程序。首相在政变中遭枪击受伤,由米歇尔·米孔贝罗上尉率领的一支部队介入镇压,政变最终失败。

事实速览 日期, 地点 ...

此次未遂政变引发了对胡图族的猛烈报复,包括政变参与者在内的数千人遭杀害。政变亦激化图西族激进派与王权的对立,进而引发了两场后续政变,最终导致布隆迪于1966年11月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米孔贝罗出任布隆迪首任总统。

Remove ads

背景

1962年,比利时托管地卢安达-乌隆地获得独立,分别成立卢旺达共和国布隆迪王国。两国历史上均实行君主制,其中图西族在社会地位上高于占人口多数的胡图族,但卢旺达的君主制已于1959至1961年的政治革命中被废除。布隆迪的姆瓦米英语Mwami姆瓦姆布扎四世虽深受各族群拥戴,但其本人属于甘瓦族英语Ganwa。图西族、胡图族与甘瓦族共同组成主要执政党争取民族进步统一党英语Union for National Progress(缩写UPRONA,简称乌党[1])。[2]

1961年10月13日,布隆迪首相、乌党领袖路易·鲁瓦加索尔英语Louis Rwagasore遭政治对手勾结比利时官员暗杀[2][3] 。他的遇刺不仅使其推动的民族和解进程受挫,更加剧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之间的紧张关系[4]。这场谋杀还激化了乌党内部矛盾,引发胡图族政治家保罗·米雷雷卡诺英语Paul Mirerekano与新任甘瓦族首相安德烈·穆希尔瓦英语André Muhirwa之间的权力之争。双方均自认是鲁瓦加索尔政治遗产的继承者,并争夺党主席职位。此次争议导致党内逐渐形成两大派系:穆希尔瓦领导的以图西族为主的“卡萨布兰卡派”、米雷雷卡诺领导的以胡图族为核心的“蒙罗维亚派”。前者通常持反西方的政治立场,后者则对西方采取更为温和的态度。[5]

Thumb
姆瓦米姆瓦姆布扎四世(摄于1962年)的行为在政变发生前激怒了胡图族政治领袖

1963年穆希尔瓦政府辞职后,姆瓦米强化宫廷集权,并试图绕过议会程序,巩固其对后续各届政府的控制权。此举引发国民议会议员抗议。[6]与此同时,卡萨布兰卡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日益密切,中方利用其在布隆迪的关系支持邻国的共产主义叛乱势力。因担心发生中国支持的政变,姆瓦姆布扎于1965年1月罢免了首相阿尔班·尼亚莫亚英语Albin Nyamoya,并邀请胡图族政客皮埃尔·恩根丹杜姆韦英语Pierre Ngendandumwe组建新政府。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卡萨布兰卡派领导人与卢旺达难民合谋,于数日后暗杀了恩根丹杜姆韦。[7]政府逮捕了若干卢旺达人及卡萨布兰卡派主要人物[8],但所有指控最终均被撤销[9]。谋杀案的无罪化成为胡图政客的核心愤恨点[10]。作为卡萨布兰卡派与蒙罗维亚派之间的妥协,另一名胡图族人士约瑟夫·巴米纳英语Joseph Bamina被任命为首相[11]

恩根丹杜姆韦遇刺引发政治危机后[12],姆瓦米宣布重新举行国民议会选举。此时胡图族政治意识已有所提升,在1965年5月的选举英语1965 Burundian parliamentary election中,胡图族赢得议会33席中的23席,其中10席属代表胡图利益的平民党英语Party of the People (Burundi)。乌党以21席维持多数地位,但此时该党已失去凝聚力,深陷派系斗争。随后,议会推选胡图人担任其执行机构的领导职务。[13]在新政府组建磋商期间,热尔韦·尼扬戈马英语Gervais Nyangoma自荐出任首相。他身为胡图人,曾任首相办公厅总干事,并对君主制持批评态度。[14]姆瓦米在8月断然否决其提名,此举令议会中的胡图族议员感到意外[15]。图西族议员曾推举参议员塔代·西里尤蒙西英语Thaddée Siryuyumunsi出任该职,但同样未获采纳[16]。最终姆瓦姆布扎于9月13日任命其宫廷亲信、甘瓦人利奥波德·比哈英语Léopold Biha组阁[17]。比哈的上台激怒了众多胡图人及部分极端图西人[18];尽管他个人颇受尊重,但此项任命被视为姆瓦米的独断之举。当时有传言称,激进的图西族军官正策划政变。[19]虽然内阁其余10个部长职位中有7个授予胡图族,使胡图族自独立以来首次在政府中占据多数,但胡图族议员认为姆瓦米仍对政府施加过度影响,自身并未掌握实权[20]。图西族领袖也感到愤怒,认为该政府是由王室强加于他们的[21]

9月2日,姆瓦姆布扎颁布一项法令法语Arrêté-loiarrêté-loi),将全国市镇数量从181个削减至78个,并将所有市长英语Burgomasterburgomaster)由地方选举产生改为王室和政府直接任命的行政官员。此举引发胡图族政客强烈愤慨,认为姆瓦米绕过议会政府单方面发布该法令,并实质削弱胡图族通过市镇选举巩固力量的渠道。9月28日,包括国民议会和参议院英语Senate (Burundi)官员在内的一批胡图族国会议员联署信函,声明“绝对拒绝接受该法令条款”。[15]市长改选问题显得尤为敏感,选举结束后,农村地区骚乱与投诉频发,这些纠纷多源于民族矛盾与据称存在的歧视行为,导致民众与地方官员关系紧张[17]。随着对姆瓦米日益加深政治介入的不满情绪加剧,胡图族与图西族政界人士之间开始流传政变阴谋的流言,此类消息也屡次出现在外国观察家的报告中[19]

Remove ads

未遂政变

1965年10月18日深夜,宪兵英语Law enforcement in Burundi国务秘书安托万·塞鲁夸武(Antoine Serukwavu)率政变部队驾驶多辆吉普车及从卡门盖法语Kamenge出发,前往姆瓦米宫殿。在宫殿附近,与一支由胡图族士官布达加(Budaga)率领的主要由胡图人组成伞兵突击队会合。不久,第三批政变者——由宪兵队士官弗朗索瓦·鲁萨凯(François Rusake)和阿尔贝·哈里门希(Albert Harimenshi)率领的小组也加入行动。鲁萨凯与哈里门希随即对宫殿发动攻击,而一名胡图族军官巴尼夸(Banikwa)则返回军营,意图召集援军。[22]纽约时报》估计参与袭击的宪兵和士兵约120人[23]。政变者还得到姆瓦米一名宫廷卫兵的协助[19]

在宫殿外,政变者击毙三名哨兵。根据政治学家勒内·勒马尔尚英语René Lemarchand的记述,他们随后试图攻入宫院,但遭到姆瓦米私人卫队的顽强抵抗。[22]联合国难民署汇编的一份报告显示,政变者曾短暂进入宫殿,并杀害十名图西族士兵。据该文件记载,有传言称姆瓦姆布扎之所以未被俘,是因为其电话接线员让他藏匿于宫中;当政变者找到接线员时,他谎称姆瓦米早已逃离。[24]

巴尼夸返回营地时遭卫兵枪击,未能完成求援任务。陆军上尉米歇尔·米孔贝罗率忠诚部队赶至宫殿,对政变者形成交叉火力压制。面对此局面,政变者投降。当宫殿激战正酣时,另一组宪兵驱车至首相利奥波德·比哈住所,诱骗其出门,[22]称姆瓦米需召见他[24]。比哈未疑有诈,应声而出,政变者随即在极近距离开枪[22],击中其肩部、腹部与腿部[25]。首相身受重伤,所幸得以逃脱。胡图族士兵同时在布琼布拉两处主要军营发动哗变,直至次日清晨秩序才得以恢复。[22]政变失败后,塞鲁夸武逃往卢旺达[26]

Remove ads

后续影响

民间动荡

未遂政变发生后不久,胡图族激进分子团体便开始袭击图西族家庭并纵火焚烧房屋。多数骚乱发生在穆拉姆维亚省,但其他地区也发生了暴力事件,尤其是在靠近卢旺达的锡比托克英语Cibitoke周边。[26]特瓦族人也参与了敌对行动[24]。穆拉姆维亚的袭击主要被归咎于“米雷雷卡诺青年团”(Jeunesse Mirerekano)——一个由米雷雷卡诺创建、旨在支持胡图族候选人竞选公职的青年政治组织,尽管其在暴力事件中的作用仍有争议[27]。至少有500名图西族平民遇害,约1000人在布凯耶(Bukeye)的天主教传教站寻求庇护,另有500人在穆拉姆维亚的传教站找到避难所[26]。军队及其监督下的“自卫”团体发起了报复行动。在穆拉姆维亚,当地专员塔西塞·恩塔维尤布瓦(Tharcisse Ntavyubhua)几乎向他遇到的每一个胡图人开枪[28]。该省在任的胡图族省长被处决,恩塔维尤布瓦随后接替了他的职位[29]。估计有2500至5000名胡图人被杀,另有数百人被监禁[28],包括在并未发生暴力事件的基特加省。约有4000名难民逃往卢旺达。[30]

Remove ads

政府应对

姆瓦姆布扎因战斗受惊,逃离宫殿,至10月19日上午已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乌维拉市避难。直至受雇于刚果国民军白人雇佣兵英语Mercenaries and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确认其返回安全后,他才回到布琼布拉。[22]当晚,他通过广播宣布布隆迪进入戒严状态,并正式解除塞鲁夸武的职务[31]。然而,他仅停留数日,便于11月2日逃往欧洲[22]。他再未返回布隆迪[30] ;在勒马尔尚看来,他的出走严重损害了君主制声誉[32]。比哈也因伤前往比利时治疗数周[33];在此期间,马蒂厄·穆哈昆克(Mathieu Muhakwanke)代理首相职务[23]。其政府残余势力开始镇压政变参与者及疑似合作者[34]

10月21日,政府设立的军事法庭判处34名军人死刑,当日即由行刑队执行枪决。4天后,包括4名军官在内的9名宪兵被处决。在解决了武装部队的问题后,政府转而开始拘留胡图族政治家。10月28日,10人在军事法庭受审后被处决。国际法律家委员会报告称,由军队和司法部联合管理的临时法庭共处决86人。[34]被处决的最知名人士包括:办公厅主任热尔韦·尼扬戈马英语Gervais Nyangoma;国民议会议长埃米尔·布库米(Emile Bucumi)和第二副议长保罗·米雷雷卡诺英语Paul Mirerekano;参议院议长西尔韦斯特·卡里布瓦米(Sylvestre Karibwami)和参议员伊尼亚斯·恩迪马尼亚(Ignace Ndimanya);平民党主席保罗·尼比兰蒂扎(Paul Nibirantiza);经济与商业部长皮埃尔·布拉拉姆(Pierre Burarame);经济部部长办公厅主任贝尔纳·尼伊里卡纳(Bernard Niyirikana[35]。所有曾在9月向姆瓦米联署抗议信的人员均遭杀害[15]。巴米纳被捕,最终于12月被处决[36]。参议员、前部长克拉韦·努温克瓦雷英语Claver Nuwinkware曾被拘留,但数月后获释[37]。政府普遍怀疑尼扬戈马策划了政变。据勒马尔尚所述,部分胡图族政治人物和公务员可能参与了阴谋,但被处决者中相当一部分实属无辜。[35]塞鲁夸武坚称无任何政治人物参与其计划[24]。政府的镇压行动最终遭到国际法律家委员会、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基督教工会联合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谴责[38]。一些逃脱清洗的胡图族乌党成员聚集于卢旺达布塔雷,创建了胡图民主党(Parti Démocrate Hutu),该组织致力于在布隆迪发动胡图族革命[39]

姆瓦姆布扎逃亡欧洲之际,单方面中止了比哈政府的职权,将全部权力移交各部总干事、国务秘书以及各省省长[38]。虽其于11月20日宣布恢复比哈政府职权[40],但因君主不在国内、首相无法履职,实际治理权落入军队与文官系统手中[40]。同年12月,布隆迪外交部下令驱逐美国大使唐纳德·A·杜蒙英语List of ambassadors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Burundi,指控其“无论正当与否”涉嫌与政变策划者存在接触[41]。美国政府断然否认干涉内政并要求出示证据,但布隆迪当局始终未能提供[42]

Remove ads

长期影响

Thumb
姆瓦姆布扎流亡期间尝试远程理政后,将权力移交其子夏尔·恩迪泽耶英语Ntare V of Burundi(图为加冕仪式)

议会因政变瓦解后长期停摆,直至1982年才恢复运作[43]。姆瓦姆布扎在国外理政困难重重且日益迷恋欧洲优渥生活,遂于1966年3月24日颁布法令,授予王储夏尔·恩迪泽耶英语Ntare V of Burundi“协调并控制政府与国务秘书处活动的特权”[44]。姆瓦米未明确表示他是否事实上退位[45]。与此同时,主要由图西族构成的青年军官、基层文官以及激进青年组织骨干逐渐意识到自身掌控政府的潜力[46]。其中以米孔贝罗为首的军人集团主导了这一非正式联盟[47]。以吉勒·比马祖布特英语Gilles Bimazubute为代表的图西族知识分子和激进派公开呼吁推翻比哈政府并废除君主制[48]

1966年7月8日,恩迪泽耶在青年激进派和军官策划下接管政府,成为布隆迪国家元首。此举旨在借君主制符号维持合法性,同时重塑国家政体。[49]恩迪泽耶解散比哈政府,任命米孔贝罗为首相组建新内阁,并于9月1日正式加冕为姆瓦米恩塔尔五世(Ntare V[50]。此后不久,希望积极亲政的恩塔尔与力主推行进步改革而不受王权干涉的新政府及其支持者之间产生冲突[51]。11月28日,趁恩塔尔出国之际,军队发动政变[52]。军方宣布废除君主制,建立由全国革命委员会领导的共和国,米孔贝罗出任总统[53]。此后数年,一些图西族政府官员担心胡图族士兵试图“重演65年事件”[54]。1969年9月,胡图族军方人员的密谋曝光,米孔贝罗政权借机清洗武装部队及政府机构,彻底巩固图西族的主导地位[55]

此次未遂政变在史学论述中多被描述为一场“胡图族政变”[24]。布隆迪学界对未遂政变的观点仍按民族界线分化[56],胡图族学者对参与者更多抱以同情,而图西族学者则对其持更负面态度。关于事件存在不同说法,有学者称政变者在宫殿内找到并面见了姆瓦米,也有说法称政变因叛乱士兵和宪兵在混乱中互相开火而失败。围绕政变者动机也存在争论,例如他们意图俘虏还是杀害姆瓦米,或夺权后是否计划镇压图西族人口。[57]一些胡图族学者认为,图西族军官亦参与阴谋,却趁机将责任归咎于胡图人以谋取自身利益[58]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