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75年太平洋台风季
太平洋台风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975年太平洋台风季泛指在1975年全年内的任何时间,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国海所产生的热带气旋。虽然有关方面并没有设下本台风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通常都会于五月至十二月期间形成。
本条目的范围仅局限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东的太平洋水域产生的风暴则被称为飓风,并被列入1975年太平洋飓风季。
以下各热带气旋资讯以热带气旋存在期间的最强形态为准。
Remove ads
已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
PAGASA:Auring
PAGASA:Bebeng
7月29日,一个热带扰动在菲律宾海的一道槽线内生成,翌日即加强为热带低气压04W和向西南移动。7月31日,该热带低气压移动速度减慢,及后开始急剧增强为热带风暴和转向西北移动,获命名为“莲娜”。由于一个副热带高压阻碍妮娜再往北转向,所以它在8月1日增强为台风后,便采取西北偏西继续移动。
莲娜于8月2日再作爆发性增强,侦察机报告表示莲娜的中心气压一日之内下降了65百帕斯卡;风力也从65节(75英里每小时、120公里每小时)跃升至130节(150英里每小时、241公里每小时),晚上时分更达致巅峰强度135节(155英里每小时、250公里每小时)。[1]8月3日正午,它以100节(115英里每小时、185公里每小时)的风力在台湾花莲市附近登陆。
莲娜登陆后受中央山脉影响威力减弱,并于下午4时左右由台中港附近出海,进入台湾海峡。8月4日,莲娜在福建晋江登陆,[2]之后继续向西北方向前进,跨越江西、湖南两省,翌日在湖南常德附近突然转向,北渡长江直入河南。往后三日,它先后经过泌阳和驻马店等地。在这里受到南下的冷空气影响,加上河南山区的地形因素,冷空气与妮娜的水气发生了剧烈的垂直运动,造成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3]最终引致板桥水库等62座水库溃坝。8月8日,莲娜转向西南移动,不久后消散。
Remove ads
PAGASA:Diding
PAGASA:Etang
PAGASA:Gening
PAGASA:Herming
PAGASA:Ising
PAGASA:Luding
PAGASA:Mameng
1975年10月9日,一热带低气压在关岛西南偏西约740公里处形成,向西北偏西移动,并在10月10日加强为一强烈热带风暴,命名为爱茜。10月11日,爱茜加强成一台风,并在之后一天内爆发性加强,其中心风速气压在24小时内下降69百帕斯卡至900百帕斯卡;中心风速则增加至每小时约240公里。随后爱茜横过巴士海峡进入南中国海。其强度有所减弱,最高风速约为每小时205公里,环流直为555公里。进入南中国海以后,爱茜受向西伸展之热带副高引导,转向较偏西方向移动,横过南中国海北部。
PAGASA:Oniang
PAGASA:Pepang
PAGASA:Rosing
未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
除了被日本气象厅命名的热带气旋外,还有一些没被命名的热带低气压和被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认为是热带风暴的热带气旋。
PAGASA:Katring
8月10日凌晨5时于南海中部生成,香港天文台及澳门气象局先后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后两度登陆海南岛南部,再于8月14日凌晨在香港西部。两地气象部门曾两度悬挂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PAGASA:Neneng
PAGASA:Sisang
热带气旋名单
|
|
|
|
参考资料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