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23年加沙战争停火协议
加沙戰爭臨時停火協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在加沙战争期间,以色列与由哈马斯主导的加沙地带激进组织达成一项临时停火协议,自2023年11月24日至11月30日生效。
协议由卡塔尔斡旋,最初安排为期四天的休战。期间,以色列方面将释放150名巴勒斯坦囚犯,而哈马斯则会释放50名在加沙地带被扣押的以色列人质,同时允许更多人道援助物资进入加沙。协议亦设下条件,如有更多人质获释,停火可再延长[1][2][3]。其后,卡塔尔外交部于11月27日宣布,双方同意将停火再延长两日,并再释放20名以色列人和60名巴勒斯坦人。至11月30日,即第一次延长将近届满时,双方再同意把停火延长一日[4][5]。卡塔尔和埃及的调停人员表示,他们正努力推动进一步延长停火[6]。
这项协议获得国际社会普遍支持,美国亦表态支持及推动延长。不过,双方其后互相指控对方违反停火协议[7]。12月1日,停火结束,哈马斯指控以色列拒绝一项可用来延长休战的人质交换方案,并向斯德罗特发射火箭[8][9][10]。以色列随即发动空袭,加沙卫生部表示造成20人死亡[11][12][13]。到12月2日,谈判正式破裂,以色列代表团因僵局离开卡塔尔,哈马斯亦宣布在战事结束前不会再释放任何人质[14]。美国则将停火破裂归咎于哈马斯,指其违反协议及休战条件[15][16]。
Remove ads
背景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发动对以色列的袭击,揭开加沙战争序幕。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当日从以色列掳走约250人,当中包括军人和平民[21],并将他们绑架往加沙[22][23][24][25]。除了仅持有以色列国籍的人质外,接近一半人质是外国公民或具多重国籍[26]。截至11月23日,哈马斯已释放4人,另有2人被发现陈尸于希法医院附近,还有1人被救出[27][28]。
哈马斯提出所谓“以众换众”方案,要求以色列释放所有巴勒斯坦囚犯,换取所有以色列人质获释[29][30][31]。战前,以色列监禁约5200名巴勒斯坦人,但据巴勒斯坦方面指出,大规模拘捕行动令数字升至逾10000人[32][33];在数千名来自加沙的被拘工人遭驱逐后,巴勒斯坦被拘留者与前囚犯事务委员会估算,目前约有8300人被关押[29][34][35]。
许多囚犯属于行政拘留,该制度仅适用于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因而备受人权组织批评,理由是部分人士仅因言论或非暴力抗议便遭逮捕[36][37]。人质家属呼吁以色列政府接受交换方案,称“全以色列”都支持[29],但以色列国防部长约亚夫·加兰特断然拒绝,并强调以色列将以军事手段解救人质[38]。自战争爆发以来,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接连呼吁实行临时或永久停火[39]。其中卡塔尔在相关谈判中担当主导角色,并有多国参与[40][41]。
NBC新闻的分析显示,约两成囚犯曾被定罪,其馀约八成人并无定罪纪录,部分甚至未经起诉便被行政拘留[37]。在11月30日获释的巴勒斯坦人之中,包括知名行动者艾哈德·塔米米[42]。估计截至2025年9月加沙战争停火协议前约有2000名巴勒斯坦人未被正式起诉便被扣押于以色列监狱;至于面临指控者,在以色列军事法庭的定罪率高达99%以上[43][44]。
以色列方面则将所有获释囚犯定性为“恐怖分子”,并指他们涉及“危害以色列安全”的罪行,从投掷石块、支持恐怖主义到企图谋杀不等[45][46]。在最初建议释放的300人名单中,124人未满18岁,另有146人为18岁,其中不少人在狱中度过生日。最终获释的240人之中,107人介乎14至17岁,包括104名男孩(其中5人14岁)及3名分别16至17岁的女孩;其馀133人为成年人,包括65名男性(除了1人19岁,其馀均为18岁)及68名不同年龄的女性[47][45]。
Remove ads
谈判
谈判历时数月[48],过程深受以色列在加沙及整个中东地区发动的军事行动影响。2024年,以色列击毙多名哈马斯高层,并多次展开人质营救行动[49][50]。其间,包括美籍人质赫什·戈德堡-波林在内的多名人质被哈马斯处决。被扣押人质普遍面临营养不良及虐待[51][52],女人质更报称遭到性侵犯[53][54]。
谈判破局的责任亦相互指控:内塔尼亚胡政府被媒体指斥为破坏停火进程[55],而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柯比及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则称,哈马斯才是不断阻挠人质协议与停火落实的元凶[56][57][58]。
10月24日,美国总统祖·拜登表示:“必须先让人质获释,之后才可谈停火”[59],并强调若先行停火,将让哈马斯重整后再度攻击以色列[60]。10月25日,英国首相辛伟诚同样拒绝停火呼吁[61][62]。工党党魁施纪贤亦在11月8日公开反对停火[63]。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则于11月13日表明不支持“立即停火”方案[64][65]。不过,至12月13日,随着国际上要求停火的呼声急速升温,以色列和美国的外交处境日渐孤立[17][18][19][20]。
10月27日,联合国大会以121票赞成、44票弃权通过一项决议,呼吁立即停火[67];反对的14个国家包括以色列、美国、奥地利、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斐济、危地马拉、匈牙利、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诺鲁、巴布亚新几内亚、巴拉圭及汤加[68][69]。
随后,多国领袖及国际组织纷纷加入呼吁。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穆萨·法基于10月8日率先表态,呼吁结束战事并建立巴勒斯坦国[70]。10月11日,巴西总统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强调停火是“为了保护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儿童的迫切需要”[71]。10月15日,委内瑞拉总统尼古拉斯·马杜罗亦呼吁立即停火[72]。随后,巴基斯坦总理安瓦尔·哈克·卡卡尔于10月16日要求立即停火并解除加沙封锁[73]。10月18日,爱尔兰众议院通过停火决议[74]。10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习近平表明“当务之急是尽快停火”,并重申支持建立巴勒斯坦国[75]。
10月20日,土耳其总统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呼吁停火,并直指以色列对加沙的攻击已构成种族灭绝[76]。翌日(10月21日),埃及总统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提出一份停火方案[77]。南非总统西里尔·拉马福萨亦呼吁停火,表示“作为南非人,我们能理解巴勒斯坦人的处境”[78]。伊拉克总理穆罕默德·希亚·苏达尼则于开罗和平峰会上呼吁停火[79]。10月24日,沙地阿拉伯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表态支持停火[80],马来西亚总理安华·依布拉欣则呼吁“以人性对待巴勒斯坦人”并推动停火[81]。10月25日,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称结束战争是“绝对必要”[82]。苏格兰首席部长胡姆扎·尤萨夫亦表达支持,并透露其岳父母被困在加沙[83]。11月5日,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呼吁立即停火[84],墨西哥总统安德烈斯·曼努埃尔·洛佩斯·奥夫拉多尔则于11月7日加入呼吁行列[85]。
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在11月10日公开敦促以色列“停止”对加沙的轰炸[86][87]。11月14日,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在白宫记者会上呼吁停火,强调是“为了人类”的需要[88]。11月15日,加拿大总理贾斯汀·杜鲁多则要求以色列展现“最大程度的克制”[89][a]11月25日,比利时副首相佩特拉·德·萨特呼吁全面停火[91][92]。12月9日,西班牙、爱尔兰、比利时和马耳他的总理签署联合信,要求欧盟推动永久停火[93]。
在此之前,古巴外交部部长布鲁诺·罗德里格斯·帕里利亚已于10月19日呼吁停火,指战争源自“对巴勒斯坦人民不可剥夺权利的侵犯”[94]。约旦外交部部长艾曼·萨法迪随后于10月22日作出同样呼吁[95]。阿尔及利亚外交部部长艾哈迈德·阿塔夫在10月25日要求立即停止轰炸[96]。印尼外交部部长蕾特诺·马尔苏迪亦呼吁立即停火[97]。10月26日,来自阿联酋、约旦、巴林、沙地阿拉伯、阿曼、卡塔尔、科威特、埃及和摩洛哥的九国外长共同签署声明,要求立即停火[98]。英国工党国会议员伊姆兰·侯赛因则在11月8日辞去影子部长职务,表示要在前座职位以外更积极推动停火[99]。
除了各国领袖,多名外交官与国际政要亦表态支持。10月18日,阿联酋驻联合国大使拉娜·努赛贝强调,阿联酋支持“不低于全面人道主义停火”的立场[100]。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10月21日及10月24日安理会会议上均呼吁停火[101][102]。俄罗斯驻联合国大使瓦西里·涅边贾则表示,“全世界”都期待联合国发声要求停火[103]。教宗方济各于10月29日亦呼吁停火并释放人质[104]。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菲利波·格兰迪在10月31日发声支持停火[105][106]。
11月5日,跨机构常设委员会发表公开信,18个人道组织的领导人共同签署,要求立即实现人道停火[107]。11月10日,美国国际开发署多达1000名员工联署公开信,呼吁立即停火[108]。11月21日,苏格兰议会以90票对28票通过动议,支持停火[109]。11月26日,欧盟凝聚与改革专员艾莉萨·费雷拉代表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何塞普·博雷利表明,欧盟正推动立即停火[110]。欧洲议会其后于1月18日表决通过停火[111]。不结盟运动亦于2024年1月20日正式表态支持[112]。
Remove ads
哈马斯政治局主席伊斯梅尔·哈尼亚在2023年11月2日表示,若以色列同意停火并开放人道走廊,让更多援助物资进入加沙,哈马斯“愿意就以耶路撒冷为巴勒斯坦首都的两国方案展开政治谈判”[113][b]不过,就在前一天(11月1日),哈马斯官员加齐·哈马德却扬言,哈马斯会一再重演10月7日的袭击,直至以色列被彻底消灭[116]。11月3日,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称,不会在哈马斯释放所有人质之前考虑停火[117]。到了11月6日,双方同时拒绝外界的停火呼吁[118]。11月15日,哈马斯官员伊扎特·里舍克则指责以色列“藉拖延来继续对手无寸铁的平民发动战争”[119]。
进入12月,以色列提出以暂停战斗一周换取哈马斯释放40名仍在扣押的人质[120]。但哈马斯在12月20日拒绝,强调必须先落实停火,才会考虑释放人质[121]。以色列翌日(12月21日)回应,拒绝接受这一条件[122]。2024年1月,CNN报道指,以色列曾提出在停火协议中加入条件,允许哈马斯高层领导人离开加沙[123]。
Remove ads
协议
在卡塔尔、埃及与美国斡旋下,双方经过数周间接谈判,最终于11月22日达成停火协议[124]。协议规定暂停战斗四天,并安排释放50名以色列人质及150名巴勒斯坦囚犯,同时允许更多人道援助物资进入加沙[125][126][127]。根据协议,每日最多可有200辆援助卡车进入加沙[128]。获释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均限于妇女和儿童[129]。哈马斯方面表示,协议还要求以色列停止对加沙南部的空袭,并在加沙北部每天白天实行六小时禁飞时段[3]。
虽然埃及国营媒体及一名以色列高层在11月22日宣布,停火将于翌日(11月23日)早上生效[129][130],但实际上停火延至11月24日才正式开始[124]。以色列政府强调,若哈马斯额外释放10名人质,停火将会延长一天[131][132],但同时表明停火结束后战事将随即恢复[133]。
停火期间,哈马斯宣布不允许红十字会探视仍被扣押的人质[134],这项限制自2023年10月7日人质危机爆发以来一直持续[135]。然而,协议条款却规定红十字会人员应在停火第四日结束前获准会见仍在囚的人质[136]。
整份协议的核心在于人质与囚犯交换[137]。停火是否延长,取决于哈马斯能否按每24小时分批释放人质[138][139]。这次谈判由卡塔尔、埃及和美国共同斡旋。以色列将这项协议命名为“天国之门行动”(希伯来语:דלתות שמיים),而针对外国公民复原的子计划则称为“友谊之手行动”(希伯来语:יד אחות)。
Remove ads

根据协议安排,150名巴勒斯坦妇女和儿童分批获释[140]。到2023年11月28日,获释人数增至180人,名单来自300名被拘留的巴勒斯坦人[141]。其中较受瞩目的包括伊斯拉·贾比斯及艾哈德·塔米米[142][143]。不过,在获释囚犯乘坐巴士离开时,以色列当局曾发射催泪瓦斯[144]。到临时停火结束时,以色列共释放240名囚犯,其中107人未满18岁,四分之三未经审判定罪[45]。
但巴勒斯坦囚犯协会指出,自停火生效后,被捕的巴勒斯坦人数其实多于获释人数[145]。半岛电视台亦报导,几乎“每释放一人,就有另一人被捕”[146]。2024年2月27日,一名在换俘中获释的少年再度被以色列军方逮捕[147]。3月21日,另一名换俘获释少年在家中遭突袭时再次被捕[148]。
2024年8月12日,18岁的塔里克·达乌德(曾在换俘中获释)在行动中开枪,导致一名以色列男子及两名巴勒斯坦人重伤,他随即被以色列军队击毙[149]。8月15日,另一名换俘获释者在巴拉塔难民营的反恐行动中攻击以色列部队时,遭以色列无人机击杀[150]。
Remove ads
2023年11月24日,以色列政府确认有13名以色列人质获释。泰国总理赛塔·他威信随后在社交媒体上证实,另有12名泰国籍人质从加沙获释[151][152][153]。卡塔尔外交部稍后表示,当日共释放24人,当中包括13名以色列公民(部分为双重国籍)、10名泰国公民及1名菲律宾公民,部分泰国公民的获释并非纳入休战协议之内[154]。截至2023年11月30日,共有105名平民获释,包括81名以色列人、23名泰国人及1名菲律宾人[155]。

据报部分人质被关押于哈马斯的地道网络,亦有人被安置在平民住宅,这些住宅或遭征用,或由当地居民提供。有获释人质表示,他被带入一所仓促弃置的房屋时,洗衣机仍在运作[156];另有人称被囚禁于一名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教师的阁楼,亦有一名人质表示被一名加沙医生关押[157]。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回应称相关指控欠缺依据,并要求删除报导。《耶路撒冷邮报》则引述社交媒体平台Twitter的“社群注解”,指称有火箭在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学校组装,以及部分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教师在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后表现出庆祝行为[158]。
人质获释后,先经拉法口岸进入埃及,再被转送至以色列。他们抵达哈策林空军基地接受检查后,会被分流至多家医院接受治疗与心理辅导。以色列福利和社会事务部与心理学专家制定与获释儿童沟通的准则,包括不得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触碰孩子,亦不得直接回答“我妈妈在哪里?何时能见到爸爸?”等问题,而应以“宝贝、对不起,我不知道。我的任务是把你带回以色列,到一个安全的地方,那里会有人等你,他们会回答你的问题”作回应。建议救援人员在对话中尽可能多使用孩子的名字[159]。此外,相关规范亦包括饮食指引、避免对获释儿童进行问话,以及由女医生专责照护[160]。
Remove ads
违反停火事件
停火首日,以色列国防军向数百名试图返回加沙北部家园的巴勒斯坦人开火,造成2人死亡、11人受伤[161][162]。这些人当中不少是回家取回财物。虽然以色列国防军曾透过空投传单警告他们不要返回,但部分巴勒斯坦人因缺乏衣物和食物,仍选择冒险返家[161][163][164]。
停火生效不久,双方随即互相指控违反协议。以色列一名高级军官其后透露,哈马斯在停火开始仅15分钟后,便出动数十名武装分子在贾巴利亚附近的萨拉廷镇袭击以军阵地,但在以军反击下被击退,约20名哈马斯成员被击毙[165]。以色列同时指控哈马斯在停火开始后即向以色列发射火箭,但声称以方并无立即还击。加沙卫生部则称,以军清晨时向巴勒斯坦人开火,造成2死、约30人受伤[166]。天空新闻台在11月24日报导指,以色列狙击手在停火首日向一批试图从北部前往南部的平民开枪,导致平民受伤[167][168]。
11月28日,双方再次互相指责违反停火。以色列国防军声称,哈马斯在以军附近引爆爆炸装置并开火,造成多名士兵受伤。哈马斯则反指,以军行动令加沙北部局势升温,而以色列战机亦在当地上空盘旋[169][170]。
截至2023年11月29日,哈马斯仍未允许红十字会官员探视在加沙被囚的人质,违反了双方协议中规定的人质探访条款[136]。期间,一名以色列狙击手在加沙开枪打伤男子[171]。联合国则报告指,有2名巴勒斯坦人死于以军开火[172][173]。11月30日,哈马斯声称对耶路撒冷一宗巴士站的枪击案负责[174]。
2024年1月24日,以色列重新拘捕一名早前因交换协议而获释的17岁少年,引发包括巴勒斯坦囚犯协会在内的多个组织强烈不满,指责此举是“公然违反协议”[175]。以色列方面则辩称,该名少年在获释后继续参与“恐怖活动”[176]。
监狱与人质待遇
多名获以色列释放的巴勒斯坦囚犯指控,他们在羁押期间受到虐待,缺乏干净食水和足够食物[177][178]。获释人质中仅有少数谈及亲身经历,但有人透露,他们被关在挤迫环境中,电力供应有限,没有床褥,食物稀少且分配不均。其中一名人质的家属更指,他被迫观看袭击初期的“恐怖影片”[179]。
一名囚犯称:“我们曾遭酷刑[180]。”他说,自10月7日战事爆发后,监狱环境急剧恶化,镇压部队每天殴打囚犯[181]。一名17岁少年忆述,他和其他年轻囚犯的毛毯、枕头、备用衣物和窗帘全被收走[182]。一名女囚则指控以色列剥夺囚犯的食物、药物及睡眠[183]。另一名女囚说,牢房无法挡雨,她在狱中瘦了14公斤[184]。有少年囚犯回忆,他因手伤向狱医求药,却遭对方嘲笑[185]。另一名少年则声称,他被狱警剥光衣服,再被穿着钢头靴的狱警踢打[186]。其他年轻囚犯则报称曾遭催泪瓦斯、殴打、胡椒喷雾攻击,甚至被枪枝恐吓[187]。包括巴勒斯坦作家兼记者拉玛·哈特尔在内的多名囚犯更称,曾受到强奸威胁,并被套上嘴套的军犬扑咬[188][189]。由于被禁止洗澡,只能长时间穿着同一件衣物,皮肤病在囚犯之间广泛传播[190]。
国际特赦组织指出,自10月7日以来,以色列监狱内普遍存在“酷刑与虐待”,至少已有6名囚犯死亡[191][192]。巴勒斯坦人权组织“Addameer”的律师表示,自袭击发生后,囚犯被剥夺医疗、粮水、家属探访与律师会见[193]。一名巴勒斯坦少年的母亲呼吁红十字会调查以色列监狱状况[194]。以色列人权组织“卜采莱姆”根据女囚口供报告称,她们在狱中面临极端暴力,甚至被威胁强奸[195]。
在2025年囚犯交换中获释的部分巴勒斯坦人身上可见酷刑与饥饿的迹象。巴勒斯坦囚犯协会指出,有些人抵达后因身体状况极差,需立即送往医院治疗[196][197][198][199]。协会批评,以色列部队的虐待手段包括“以饥饿为武器的罪行、系统性的医疗侵害,以及令多名囚犯感染疥疮,并在获释前对囚犯进行严重殴打”。协会又称,虐待自2023年10月7日后加剧,不少囚犯甚至肋骨断裂[196]。
部分获释者透露,虐待在2025年1月加沙战争停火协议宣布后进一步恶化,他们直至最后一刻仍遭暴力对待。奥斯曼·阿布·胡尔吉表示,他与其他囚犯在红十字会人员在场时,仍被以色列士兵殴打;另一些人则在出牢前遭到催泪瓦斯攻击[200]。一名18岁青年称,他最后一周被禁止洗澡,全身覆满疥疮,但以色列方面拒绝治疗[190]。另一名18岁青年则直言,以色列看守“每天在牢房折磨我们,也同样虐待女性囚犯”[200]。据报,部分获释囚犯在押送途中被迫双手高举,手臂绑着写有“永恒的民族不会忘记”的布条[196]。
Remove ads
以色列国家安全部部长伊塔马尔·本·格维尔警告,获释巴勒斯坦人如庆祝获释,将会被送回监狱[201]。他们同时被禁止参与政治活动、在社交媒体发布政治内容,或加入任何抗议行动[202]。一名获释少年称,以色列官员警告他“不得离开住所,不得举起任何标语或横额”,否则将被再度拘捕。他的家在获释前已多次遭搜查[141]。以色列警方更向在奥弗监狱外等候的家属和支持者施放催泪瓦斯[203]。东耶路撒冷居民报告说,囚犯获释前夕,警方加强镇压[204]。据报,以色列部队更在贝图尼亚进行突袭,以防庆祝活动举行[205]。
哈马斯最初释放的24名人质,被指状况大致“良好”;其后有报导称,大部分人身体状况尚算稳定,但仍有人需要留院治疗[206][207][208]。部分女人质则作证指,她们在被俘期间遭到性侵与虐待[209][210]。“人质与失踪者家属论坛”亦指,女人质曾被囚禁于铁笼内[211]。
已获释人质中,少数人披露经历。他们回忆被迫困于狭小空间,缺乏电力,没有床垫。食物极为有限,有人一天仅获一片面包,或少量鸡肉、米饭、罐装鹰嘴豆泥、芝士及茶[212][213]。有报导指,部分儿童人质被迫观看哈马斯10月7日袭击以色列的片段[213]。一名78岁人质在获释后对第13频道简短表示:“我们还好[214]。”
不过,情况并不一致。一名85岁妇人对《时代杂志》称,她与其他俘虏“受到妥善对待”,获得药物及医疗照顾,环境亦保持清洁[215]。但另一名12岁获释人质的姑母却透露,孩子曾被哈马斯武装人员殴打,而啼哭的儿童更会被枪口威吓[216]。一名泰国籍获释人质则指,他与之同囚的以色列人质遭到虐待,包括被电缆抽打。他补充说,他们大多营养不足,一天只获得一个皮塔饼,在近两个月的囚禁中仅能洗澡一次[217]。以色列卫生部称,多名获释的年长女性在囚期间体重下降8至15公斤[206]。
另有消息指,两名儿童人质被摩托车排气管烫伤以作“烙印”,方便若逃脱时能被辨认并重新捉回[218][219]。他们还被下药[220]。人质艾尔玛·亚伯拉罕因50天无法服药,在获释时病情“严重且危及生命”,心跳仅40次、体温只有28°C,其女儿称,她当时只距死亡数小时[206][211]。据报在一次争议激烈的会议上,一名获释人质对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表示,人质们“最害怕的不是死于哈马斯,而是死于以色列的攻击[221]。”
反应

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在11月24日首批人质获释后发表声明,表示政府“拥抱回家的国民”,并重申“会全力争取所有人质与失踪者回家”。以色列总统伊萨克·赫尔佐格、反对派领袖亚伊尔·拉皮德及国防部长约阿夫·加兰特亦分别发表讲话,欢迎人质归来,并强调在最后一名人质获释前,工作不会结束[222]。
一名长期协助获释人质的医生则表示,许多人展现出顽强意志,但警告他们在以色列重建信任与安全感的过程将会漫长[223]。
一名人质的表兄吉尔·迪克曼接受《独立报》访问时说:“如果这项协议能为下一步谈判打开大门,就会有更多人质获释。”但他同时忧虑,“问题在于协议会否在中途破裂[224]。”另一名人质的母亲则直言,自己羡慕已经能与至亲重逢的家庭[161]。
不少家属在欢迎人质归来的同时,也不忘提及仍在囚禁中的亲人。一名获释儿童的兄长指出,他们固然欣喜,但还有其他人质未归,大家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名同时有亲人获释、但仍有人被扣押的家庭成员则形容,他们的心依然“缺了一块”[223]。至于在10月7日袭击中失去双亲的美籍以色列女孩,其家人则在她回家时表示:“我们的欣慰与感激,无以言表[225]。”
巴勒斯坦民众对停火反应不一。《纽约时报》报导指,有人形容这带来“一点点的宽慰”,但更多人忧虑战争不会就此终结。部分人指出,四天时间不足以从瓦砾中挖出尸体,或寻找失踪者[226]。
在约旦河西岸,数以千计的人据报聚集在以军奥弗监狱外,等待巴勒斯坦囚犯获释,并挥舞巴勒斯坦旗帜。据报以色列警方发射催泪瓦斯驱散人群[161]。以色列国家安全部长伊塔玛尔·本-格维尔则表示,巴勒斯坦人被禁止以任何形式庆祝,称“表达喜悦等同于支持恐怖主义,胜利庆祝就是在为那些人渣、那些纳粹背书[227]。”
在卡兰迪亚难民营,一名巴勒斯坦人指出,停火虽是轰炸中的短暂喘息,但并非解决之道,并形容以军行动是一场“大屠杀”[166]。不少人担心空袭随时可能重启[228]。
在社交媒体记录战事的比桑·奥达批评停火未能保证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结束,指“不足以把死者从瓦砾下挖出来并安葬”;自由记者欣德·库达里则认为,若无法返回加沙,这场停火“毫无意义”[226]。
美国总统祖·拜登[229]以及英国、法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对停火协议表示欢迎。卡塔尔首相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勒萨尼希望这次停火能够长期持续,而阿拉伯国家的外交部长们也赞赏此举,并呼吁大幅增加对加沙的人道援助及延长停火期[224]。《政客》报道,拜登政府内部有人担心,停火可能让记者更容易进入加沙现场报道破坏情况,从而使公众舆论转向反以色列[230]。停火期间,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表示,以色列未来的任何军事行动都应设计方案,尽量减少对巴勒斯坦平民的伤害[9]。
11月22日,南非总统西里尔·拉马福萨对四天停火表示欢迎,并希望此举能推动“彻底结束当前冲突”的努力[231]。世界医生总干事乔尔·韦勒则批评说:“四天暂停只是临时措施,而非真正的医疗救助,这根本不是人道通道,而是个笑话[232]。”11月30日,西班牙首相佩德罗·桑切斯表示,停火结束后继续对加沙军事行动不可接受,并质疑以色列是否尊重国际人道法[233]。同日,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呼吁联合国及国际组织向以色列施压,以允许更多人道援助进入加沙[234]。
12月22日,苏格兰首席部长胡姆扎·尤萨夫指出:“当历史书记录加沙的破坏时,后人必将谴责那些反对立即停火的人[235]。”
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柯比将临时停火的终止归咎于哈马斯。他在《霍士新闻周日》节目上表示,美国认为仍有8至9名美国人质被扣于加沙。柯比指出:“停火终止是因为哈马斯拒绝将更多女性和儿童列入我们掌握的扣押名单,并拒绝释放。我们正按小时计划,努力让停火恢复。”他补充说,美国正积极寻求恢复停火,并同时强调,尽管加沙存在人道危机,仍需协助以色列应对哈马斯威胁[236][237][15][238][16]。
12月2日,内塔尼亚胡下令卡塔尔代表团返国,据报谈判因哈马斯拒绝落实释放所有儿童及女性人质而陷入停滞[239]。同日,停火结束后,土耳其总统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指出,永久停火的机会已因他所称的“以色列强硬立场”而错失[240]。
参见
- 2025年1月加沙战争停火协议
- 加沙战争人质危机
- 加沙战争停火呼吁
- 加沙战争时序 (2024年11月27日—2025年1月18日)
- 加沙战争引发的外交影响
- 阿拉伯—以色列囚犯交换列表
- 2025年9月加沙战争停火协议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