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仙王座β型变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仙王座β型变星,也称为大犬座β型变星。这种变星的变光快速但幅度很小,亮度变化被认为是由于铁在内部20万K下的异常性质,造成表面的脉动。这些变星通常是光谱为B型的蓝白色高温恒星。不要与造父变星混淆,后者以造父一(仙王座δ)为原型命名,是亮超巨星。

性质

仙王座β型变星是质量介于7至20 M(太阳质量)的主序星。这些成员中有一些是天空中最亮的恒星,例如十字架三马腹一角宿一也被归类为仙王座β型变星,但在1970年神秘的停止了脉动[1]。通常,它们的亮度变化在0.01至0.3星等,周期0.1至0.3日(2.4至7.2小时)[1]。做为原型的上卫增一(仙王座β)视星等在 +3.16 到 +3.27 间变化,周期为4.57小时。亮度最亮的时刻发生在恒星最小且最热的时刻。它们在紫外线上的亮度变化要大得多,可以达到1个星等[2]。少数恒星的变光周期被发现短于一小时,对应于基础的径向脉动周期的四分之一和基础周期的八分之三。它们也有相对较低的振幅和相当窄的光谱类型B2-3 IV-V。它们被称为短周期组,在GCVS的缩写是BCEPS[3][4]

仙王座β型变星的脉动式是由卡伯机制p-模式脉动驱动。在恒星内部,温度高达20万K的深处,有丰富的铁。铁在如此的高温下,不透明度将增加(不是减少),导致能量在数层之内累积。这会导致压力的增加而反复地向外推出与落回,一个循环的周期约数小时。这被称为铁凹凸或Z凹凸(Z习惯上是表示金属量[5]。这与慢脉动B星英语Slowly pulsating B star类似,显示同样是由铁的不透明度变化驱动的p-模式脉动,但是有著较低的质量和较长的周期[6]

Remove ads

观测的历史

美国天文学家Edwin Brant Frost英语Edwin Brant Frost在1902年发现仙王座β径向速度的变化,最初的结论说是联星的光谱。Paul Guthnick英语Paul Guthnick在1913年率先检测到它的亮度变化[7]。不久之后,发现军市一(大犬座β)和心宿一(天蝎座σ)也是变星[2]维斯托·斯里弗在1940年指出,心宿一的径向速度也有变化,还有R.D. Levee和奥托·斯特鲁维分别在1952年和1955年推论出这是由于恒星的脉动[8]。 这种变星因为大犬座β星是20世纪末对其研究最密切的例子,因此通常称为大犬座β型变星,然而它在南部低空的位置,意味著它的观测经常会受到阻碍[9]。然而,因为仙王座β是第一颗被发现的这种类型变星,所以尽管有和造父变星相似而被混淆的风险,这一类型还是被称为仙王座β型变星[2]

塞西莉亚·佩恩-加波施金Sergei Gaposchkin英语Sergei Gaposchkin在他们1938颗变星的目录中收录了17颗可能是这类型的变星,但是将它们归类为矮造父变星(盾牌座δ型变星)[10]车府增十五(蝎虎座16)是在1952年之前被广泛研究的另一这类型的变星[9]。在1966年,此类型变星的数量从18颗增加为41颗[11]奥托·斯特鲁维在20世纪50年代广泛的研究这种变星,然而在他逝世之后,研究就减少了[2]

Christiaan L. Sterken和Mikolaj Jerzykiewicz 在1993年将59颗恒星归类为仙王座β型变星,并将79颗列为疑似仙王座β型变星[12]。 Stankov在2005年列出93颗成员,77颗候选者,还有61颗可能不是或确定不是这类型的变星[13]。6颗,分别是天棓五(武仙座ι)、双鱼座53九州殊口四(波江座ν)、壁宿一(飞马座γ)、英仙座V354英语HD 13745白羊座53被并列为仙王座β型变星和SPB[14]

Remove ads

仙王座β型变星列表

更多信息 名称 (name), 星座 ...
Remove ads

被排除或候选的仙王座β型变星列表

更多信息 名称, 星座 ...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