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L3/33小战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卡罗·维洛斯 CV-33(Carro Veloce),后名L3/33,是义大利在二战前及二战中使用的小战车。

Remove ads
历史
1929年意大利从英国引进4辆卡登·劳埃德MK IV坦克及生产线。在对该车进行少许改良以后,以CV29(Carro Veloce)名称由菲亚特公司于1929~1930年期间制造了21辆。经过试验发现装甲不足,发动机功率也不够。全面改进后,于1933年定型为CV33。
1935年,为了满足CV-35的标准,许多CV-33接受了改造。
1938年,义大利将CV-33更名为“L3/33”,将CV-35更名为“L3/35”。
型号
两名乘员操控,带有12毫米的焊接装甲,战斗室左侧装备的是6.5毫米M14水冷机枪;
水冷M14换成空冷M14机枪,发动机室上方有3角机枪支架
1934年开始生产。改为两联装8毫米菲亚特M35机枪或者贝雷塔M38机枪,同时撤销3角机枪支架,而以前生产的第一批次,后来也按照此标准改装。
1935年开始的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中,CV33被大量投入使用,面对反装甲能力贫弱的埃塞军,取得了一定战果。
1935年开始,因为意大利焊接水平太差,为了提高产量,上部外壳由焊接改为螺栓固定方式,定型为CV35。
L3 Lf(Lf系Lancia fiamme的缩写,意为“火焰喷射器”)为L3小战车的衍生型。该型号的研发始于1935年。火焰喷射器的喷嘴代替了一挺机枪,燃料罐则装在一辆由L3 Lf牵引的有装甲防护的拖车上[1]。后期型的L3 Lf的燃料罐则被缩小成了一个装在发动机舱上方的盒形罐。L3 Lf重3.2公吨,拖车能携带500公升的燃料[2]。其射程达40码(约合36.6米),不过也有来源认为其射程为100米[2]。
L3 Lf在西班牙、法国、俄罗斯、巴尔干、义属北非、义属东非等地都有作战记录。

1938年开始,武器更换为一挺13.2mm贝雷塔M31重机枪,同时履带和悬挂也进行改进,定型为CV38。
1938年为表示3吨坦克的3,这样CV33变成CV3/33、CV35变成CV3/35、CV38变成CV3/38;
1939年因为全面整理装甲车辆编号,CV33系列从快速坦克归类为轻型坦克,故用新的L3(L为Leggero=轻型)制式番号,各型式改为L3/33、L3/35、L3/38。
装备20毫米反坦克步枪的反坦克版本
现况
一辆L3/33目前藏于位于澳大利亚堪培拉的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据信这辆L3/33是由英联邦军在1940年到1941年之间于北非缴获的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有一辆缴获自国军的cv33[3]。
用户
意大利
奥地利
巴西
比利时
克罗埃西亚独立国
匈牙利王国
西班牙国
尼加拉瓜
伊拉克王国
保加利亚王国购买了14辆L3/33超轻型坦克,组建了保加利亚王家陆军第1坦克连。这批坦克使用的是8毫米布雷达38车载机枪。
中国,孔祥熙到意大利考察航空时采购20辆,一直封存在南昌,没有编入国民革命军唯一的装甲力量:交辎学校战车教导营。1938年1月15日,国民革命军装甲兵团正式扩编为第200师,师长杜聿明回忆200师共接收70辆T-26、4辆BT-5、18辆菲亚特CV-33、苏联的BAE系列装甲车50余辆。摩托化步兵团装备的苏联嘎斯AA吨半卡车。CV-33坦克在200师编成内参加了徐州会战、长沙会战与缅甸战役。1947年3月13日中国国军胡宗南部占领中共驻地延安后在延安举行阅兵式时拍摄的照片,有四台CV33超轻型坦克。直到1949年解放军在上海黄浦江码头还缴获了一批遗弃的CV33。1938年12月,第200师扩编成新编第11军,不久改为第5军,装甲力量改为军直属。
Remove ads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