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Laurel或Yanny争论
2018年流行的听觉错觉网络现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Laurel或Yanny,又称Yanny或Laurel,指的是发生于2018年5月11日起,在网路上流传的一段简短录音,以及其引起的一连串错听争论[2]。该段录音是2007年,由歌剧演唱家杰·奥伯利·强斯(Jay Aubrey Jones)于vocabulary.com所录制并发表的20万个单字参考发音之一[注 1][4][5][6][7]。网路上主要的争论点,在该段录音所发出的单字究竟是“Laurel”(/ˈlɔːrəl/ 或 /ˈlɒrəl/)抑或“Yanny”(/ˈjæni/),而根据Twitter网路调查显示,听取该段录音的逾50万名网友,当中有53%的人回答听见“Laurel”,剩下47%的人则表示听见“Yanny”的单字发音[4]。
据《卫报》称,此项争论是继蓝黑白金裙之后,网路上出现意见分歧最大的争论[8]。该争论在网路上爆红的数日后,Vocabulary.com增加“Yanny”条目,单字发音同“Laurel”条目,其定义是:“Yanny是一个能让整个网路陷入苦恼至少24小时的单字或片语。当你‘丢出一个Yanny’时,便是在若干类型的公共论坛上,开启了一场具争论性的激辩[9][10]。”
Remove ads
背景与反应
美国乔治亚州一名15岁女学生凯蒂·黑泽尔(Katie Hetzel),当时就读福罗利·布朗其高级中学,透过vocabulary.com查询“Laurel[注 2]”的单字发音,却听作“Yanny”,于是就将该段录音发布至其Instagram动态上,其友人费南杜·卡斯楚(Fernando Castro)则将该段录音制作成一部短片,并重新上传至其Instagram动态上。翌日,网友RolandCamry将卡斯楚的短片发布至Reddit,YouTuber柯萝·费德曼(Cloe Feldman)又转载至其Twitter动态上,网路上的争论进一步热烈[4][5]。对该争论作出反应的知名人士,包括艾伦·狄珍妮,史蒂芬·金、克莉丝汀·泰根、吉米·坎摩尔、官大为、陈孜昊[12][13][14][15][16],而名字与该两个单字相似的雅尼及洛柔·哈萝亦作出相关反应[17]。白宫在其Twitter动态上发布的一段短片中,美国总统唐纳·川普开玩笑地回应此项争论:“我只听到了Covfefe”[18]。
Remove ads
科学分析
明尼苏达大学听力科学教授班杰明·门生(Benjamin Munson)称,“Yanny”可于较高频率之下被听到,而“Laurel”则在较低频率之下被听到[2]。高龄层由于罹患老年性耳聋,能听到较高频率的能力可能降低,所以通常会听到“Laurel”。麻萨诸塞州眼科及耳科医院的听力学主任凯文·法兰克(Kevin Franck)则表示,该段录音存在于“感知边界”,并将其与奈克方块相较[19]。雪梨大学心理学院的大卫·阿莱斯(David Alais)教授亦将该段录音与奈克方块或鲁宾之壶进行了比较,称其为“模棱两可的感知刺激”[8]。亚利桑那大学的表达、语言及听力学教授布莱德·史托利(Brad Story)谈道,低品质的录音带来模糊性[1]。挪威公共卫生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波·L·恩达尔(Bo L. Engdahl)阐述,此案例之接收者所听取的频率各异,其效应与三全音悖论类似,这取决于接收者平时所接触到的经验、语言或方言[20]。
若将原始录音调至更高或更低的频率,同一位接收者可以听见不同的单字发音[21]。《纽约时报》在其网站上发布一个互动工具,接收者可将该段录音调至更高或更低频率,以听到“Laurel”或是“Yanny”,这支持了门生的论述[22]。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牙哥分校心理教授黛安娜·德意奇(Diana Deutsch)说明:“如果你视觉上看到另外两个词汇,有些人可能就只会听到他们看到的那些词。”并解释人们会下意识地把“很多的自我”带入听觉之中,其认为多数人之所以听见“Yanny”或是“Laurel”的发音,是因为短片上明写这两个单字,导致促发效应的发生,此案例显示经验能使认知产生偏差[23]。香港大学言语及听觉科学部副教授吴民华则称,除了接收者的主观意愿、过往经验之外,接收者若在收听前即已知道结果,同样会影响接受结果[24]。
Remove ads
类似事件
YouTube频道DosmRider于2014年5月9日上传一支短片,内容是评论《少年骇客》系列的玩具周边,至于其中一项玩具的音效当中,所说的词究竟是“Brainstorm”抑或“Green Needle”[注 3],网路上亦出现广泛争论,其原理与此案例类似[25][26]。
抖音用户“首席烤鱼官”于2023年11月22日上传了一段视频[27],内容是猫主人喊自己猫的名字,在猫主人喊自己猫的名字产生歧义,所说的名字究竟是“咕噜”还是“咪咪”,网络上亦出现广泛争论,其原理与此案例类似[28][29]。
相关条目
释义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