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TBM北宜1号
臺灣最早使用的全斷面隧道鑽掘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TBM北宜1号,为台湾最早使用的全断面隧道钻掘机(TBM),1992年作为挖掘雪山隧道导坑之用,1996年受困直到1999年再度启动,2003年达成贯通目标,为3台雪山隧道TBM唯一尚存者,今置于宜兰县头城镇二城里国道5号高架桥下方作为纪念。
规格

TBM北宜1号为美国Robbins公司制[期 1][报 1],双盾身型[期 1],全长188.33公尺[报 2],总重逾720吨[期 1],直径4.819公尺[报 2],装设34具削刀[报 3]、72座驱动马达[报 4]。前盾47.58公尺、主机长10.833公尺、撑脚盾47.39公尺、盾尾外径47.2公尺[报 1]。撑脚盾周围共布置16孔80mm∮之导孔,可作为钻探兼具灌浆之用[期 2]。
历史

TBM北宜1号是交通部台湾区国道新建工程局(国工局)透过中央信托局采购[报 5],造价新台币3.2亿元[报 2],规格为荣民工程公司(荣工处)所开[报 6]。购买目的是国工局为让承包雪山隧道的荣工处在法商SOGEA公司操作期间学习工法,以利后来操作另外2台大型TBM以挖掘主坑[报 6]。合约规定TBM必须由参与过英法海底隧道的技术人员操作[报 7]。这些外国技师分三班,并配合后方一组人员安装环片等工作,每人月薪新台币60到70万元[报 8]。据荣工处员工张震华回忆,他当时有被选派到美国接受TBM受训2个月,但厂商有所保留,没学到操作和维修[报 9]。原先国工局计画是合约须规定实施混合编组,以确实让此种开采技术在台湾顺利施行甚至生根[报 10]。
1992年12月1日,TBM北宜1号在雪山隧道导坑启用[报 11][报 12]。TBM须从头城镇的导坑东口进入开挖,是因隧道设计西高东低,碎石沿下坡送出坑道可省油料损耗,及废水从东口流出而不污染西端的翡翠水库集水区[报 11]。依照原先计画,导坑东口1000公尺及西口150公尺采用传统钻炸法施工,仅有中间11.8公里以TBM开挖[报 13]。西口150公尺的用途是作为TBM贯穿后拆卸机器[期 2][报 14]。配合导坑TBM所用的环片是有钢筋支架的预铸混凝土,长4.8公尺、宽1.5公尺、厚20公分,重约6公吨,由6片环片组成圆筒状作为隧道支撑,每平方公分可承受352公斤的压力[报 15]。

雪山隧道是当时台湾隧道中地质变异性最大的,而北二高福德、木栅等隧道只遇到2种不同地质[报 16]。隧道自东朝西依序经过干沟层、金盈断层、四棱砂岩层(上新、巴陵、石牌断层)、干沟层、大桶山层、粗窟层、石槽断层、妈岗层、粗窟层[期 1][期 2][报 11]。TBM北宜1号先穿过破碎的干沟层地质期间,因硬页岩岩屑会瞬间掉落,发生5次抽坍[期 2]。抽坍原因之一是施工人员没有及时对岩壁顶上环片立即再回填石头,以撑紧环片与壁身[报 6]。1993年除夕夜发生第1次受困,以92天救出[报 17]。但干沟层因储水性不佳,地下水量少,这几次受困时间相较第9、10次短[报 18]。6、7次则进入金盈断层[期 2]。

上新断层到石牌断层之间,除四棱砂岩层本身就具有较好的储水性,因距离地表深度愈来愈大,产生强大的地下水压[报 18]。当地再因菲律宾海板块隐没到欧亚大陆板块底下,地层不会挤压,反而会伸张而使裂隙张开,更易蓄水[报 19]。
1995年2月18日,TBM北宜1号前进990公尺,发生第9次抽坍[报 13]。受限于台湾之前没有TBM的经验,TBM北宜1号进口时,机头原未附可预钻20到30公尺深的取心钻机,导致难以知道前面地质[报 6]。虽先后装设Longyear LM-22、Atlas Copco 1238、Diamec 262钻机,但撑脚盾的偏角6°太小,经常卡钻,故此台TBM始终无法作有效的取心钻探、灌浆处理[期 2]。国工局三区处工程师黄凤冈对此TBM的感想是“感觉就好像看著一个不成材的孩子”[报 17]。当天,涌水从TBM机头涌入,连同与细渣料瞬间灌入伸缩盾区,淹没3部主驱动马达[报 9]。此次造成地下水位高程由360公尺降低至约345公尺,直到该年9月导坑灌浆止水施工完毕,地下水位才缓慢恢复[报 11]。合约规定出水量大于每秒35公升时立即停工,以策安全[报 20]。
为拯救被埋的北宜1号,荣工处职员张震华、沈荣福等技师研讨后,决定从北宜1号旁边挖掘6个坑道[报 9]。10月29日,TBM北宜1号除去机头土方及岩块,测试后依然可运作[报 14]。12月5日恢复运作,至15日之间再挺进30公尺[报 20][报 13]。12月20日,交通部长刘兆玄、立委陈定南视察雪山隧道导坑时,导坑完成1542公尺[报 13]。
Remove ads

1996年2月5日,TBM北宜1号前进至1602公尺处,在巴陵断层发生第10次抽坍,每秒涌水量高达140公升,大量砂土随水冲击,机身再度受困[报 21]。为预防地下水,施工单位在TBM钻掘前会先以钻探机先钻30公尺,以3点取样来掌握作业环境,但因面积小就没打到水脉的可能[报 22]。5月2日,民众向监委李伸一陈情,指责国工局无法完全掌沿线地质情况,执意购买TBM,造成特定厂商得利,工程却严重延误,希望监院加以调查了解当中是否有官商勾结[报 23]。4日,面对立院罗福助、陈清宝、林建荣、杨吉雄等人到工地关切,国工局局长郑文隆解释,本局率先采用TBM是前后16次邀请国内外工程专家联合会诊结果,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只是当初2月的涌水无法事前查到[报 24]。7月17日,国工局局长郑文隆表示荣工处可能暂时放弃TBM,改以传统方法挖隧道[报 25]。导坑改自2号竖井下方300公尺处,往西方向以人工钻炸法施工[报 26]。
原先评估雪山隧道采用TBM施工,若地质条件适当,且有熟练的操作手,应可在4年内贯通[报 27]。1997年1月29日,针对TBM北宜1号已近1年犹未脱困,荣工处处长曾元一说,导坑的出水量远超出规范规定极限每秒35公升的3至4倍,且自1995年2月以来出水量毫无减少迹象,需使用价格超出合约规定数10倍的速凝剂,同时花费脱困TBM及地质处理的庞大费用,连保险公司也都已拒绝给予承保[报 28]。2月22日,顾问群建议暂以传统的钻炸法绕行,以抢救TBM[报 29]。3月30日,国道新建工程局局长郑文隆宣布,荣工处将开挖240公尺长的绕行顺道,因其中50公尺需经过大量涌水的地质,工程需再增新台币4亿8300万元[报 30]。施工单位并且在导坑旁另外开挖地质研究坑,施工同时进行研究地质钻探,以免施工中途再度发生大量水含层而重蹈覆辙[报 31]。1998年3月5日,导坑启用日本引进的水平长距离钻机,以侦查高压水层[报 32]。
Remove ads

自1997年12月16日主坑严重崩塌后,3部TBM全都深陷坑内,评估至少要再上20个月的工期脱困[报 33]。地方还传言TBM开挖弄伤在雪山山脉修练的母龙,才会引发大量涌水,破解之道就是需要2位生肖属龙、1位属虎的地方人士到隧道口祭拜请出龙群才可[报 34]。
1999年1月7日,交通部政务次长陈世圯评估TBM在泥渣中受困多时,即使泥渣清除干净、花费钜资修理,可能也修不好[报 35]。3月23日,属虎的立委卢逸峰在前县议员吴文发的引介下去隧道口祭拜[报 34]。4月6日,施工单位宣布西行线TBM无法修复[报 36]。7月31日,TBM北宜1号终于挖出[报 37]。工程单位举行祭拜仪式后,再度启动[报 21]。

厂商事前宣称,即使困难地质,TBM北宜1号仍每月可掘进250到300公尺[期 2]。1999年8月9日至15日,此TBM仅推进10.8公尺[报 37]。在四棱砂岩层期间,TBM的削刀1小时就需更换[报 19]。施工单位委托三隆齿轮公司研发应付四菱砂岩的TBM刀具,以降低成本[报 38]。
至2000年3月19日,导坑累计开挖2463.5公尺[报 39]。3月31日,2483.4公尺[报 40]。10月13日,总统陈水扁至导坑观看运作,并建议坪林隧道应改名“雪山隧道”[报 41]。
2001年8月25日,因涌水量增,TBM北宜1号停机,钻设排水孔等,至11月7日再次动工[期 2]。
2002年8月24日清晨3点半,雪山隧道施工单位察觉TBM北宜1号突然不再剧烈震动、掘进变快,且后端输送出来的岩石破片由灰白色转灰黑色,代表通过四棱砂岩层,众人欢声雷动[报 42]。11月8日,因TBM之前在四棱砂岩磨损严重,停机更换组件80馀天[期 2]。
Remove ads

2003年1月27日,TBM北宜1号恢复开挖[报 43]。四棱砂岩层以西的干沟层、大桶山层,盘岩相当良好,连灌浆都不必[期 2]。3月到5月时,掘进大幅加快,3月就达313公尺、4月360公尺、5月401公尺[报 44]。5月31日,距目标2号竖井下方已剩750.8公尺[报 45]。
隧道需通过的倒吊子地区,为水质集中的向斜轴部[报 11]。6月8日,遇上15公尺宽的断层剪裂带[报 46]。此为土壤松软的含泥夹层,发生落磐将TBM掩没[报 47]。7月25日发生TBM首次死亡事故[报 48],荣工处人员黄教达遭夹挤身亡[报 49],当时平时负责巡查的他不知何故站在规定不能站人的TBM支援系统上[报 48]。9月18日复工[报 46]。
2003年10月19日中午12点半,TBM北宜1号在2号竖井下方深约300公尺处达成贯穿任务,由陈水扁总统主持典礼[报 26]。
Remove ads

作曲家颜名秀为纪念雪山隧道所写的交响乐《凿贯》,首段就各种鼓、铜管模拟TBM,最末以小提琴长音代表隧道开通当下的微光乍现,以木管由弱渐强表现随洞增大不断涌入的光线[报 50]。之后TBM北宜1号先拆解成6部分,以再重组[报 51]。东行线TBM仅剩大转盘状切削头[报 51]。
原先国工局的计画是施工完毕后,TBM北宜1号可用在水力发电厂施工上[报 10]。2004年1月2日,宜兰县文化局长陈登钦表示,已向国工局争取TBM北宜1号作工程文物,将选择在宜兰运动公园或北宜公路旁等适当地点设置与展出[报 52]。2006年6月12日,北宜高通车促进会财务长张汉仪建议将TBM放于头城兰阳博物馆[报 53]。2007年6月上旬,该TBM暂放头城镇二城里国道5号头城高架桥时,遭陈姓惯窃拆取零件与铜线[报 54]。2014年4月,宜兰绿色博览会期间,展示TBM北宜1号其中80公尺[报 55]。该年9月1日,再置放回国道5号高架桥下[报 56]。
在艺术家黄铭哲领衔的“平安回家.十全十美”公共艺术展下,TBM北宜1号由建筑家罗万照在国道5号与台9线交会的高架桥下重新组装TBM成公共艺术品《平安回家》[报 57]。2020年9月23日,交通部长林佳龙主持揭幕[报 3]。2024年11月5日,中华民国文化部公布第9届公共艺术奖获奖名单,包含《平安回家》的“国道5号宜兰段公共艺术设置计画”获评审特别奖[报 58]。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