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氣質(英語:Four temperaments),源自於古希臘的性格分類,根據體液學說所提出,該學說認為人體由四種液體組成,分別是-血液(對應多血質)、黏液(對應黏液質)、黃膽汁(對應膽汁質)和黑膽汁(對應抑鬱質)。這四種液體,平衡發展時,會形成各種人體功能;當體液不均衡時則會造成疾病。人的不同情緒也被認為與體液有關,根據每個人先天不同的體液比例,會形成不同的性格

Thumb
18世紀關於四種氣質的描述,[1] 上:黏液質和膽汁質,下:多血質和抑鬱質

歷史

氣質理論起源於古希臘體液學說。它可能起源於古埃及醫學[2]或美索不達米亞。[3]希波克拉底將其發展為醫學理論。他認為某些人類的情緒,情感和行為是由於體液不平衡引起的,他將其歸類為血液,黃膽汁,黑膽汁和黏液。[4]蓋倫在其關於氣質的論文中發展了第一種氣質類型,並通過生理因素尋找人類的不同行為的起因。他從四個元素中將它們分類為冷熱乾濕。氣質之間也可能存在「平衡」,總共產生9種氣質。「氣質」一詞本身來自拉丁語「temperare」,「to mix」。在理想人格中,混合型在冷熱和乾濕之間達到了平衡。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