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प्रमाणpramāṇas),古印度知識論術語,意指正確的認知,或正確的知識來源。在印度教佛教中都有使用,用於哲學辯論場合;佛教中為因明學的一部份;印度教中有《量經》(Pramāṇa Sūtra)。

概論

在佛教的因明學當中,陳那論師法稱論師定義「量」為「不妄的新知」,粗略地說即是「知識的來源」。狹義而言,「量」指的是「認識事物之標準、根據」;廣義言之,則指「認識作用之形式、過程、結果,及判斷知識真偽之標準」等[1]。不正確的認知,則稱為「非量」。

對於量的分類,有多種說法。《因明正理門論》認為僅有現量比量才能稱為「量」[2]。有人則加入聖言量,成為三量。即下列三種:

  1. 現量」(pratyaksa):以眼耳鼻舌身等五種感官所獲得的「現量」。
  2. 比量 」(anumana):以邏輯推理所獲得的「比量」。
  3. 聖言量」(sabda):以教典或聖者所言的「聖言量」,又作正教量、至教量、聲量、聖教量。

註釋

參考來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