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玉斑鳳蝶
一种蝴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白紋鳳蝶(Red Helen,學名:Papilio helenus),是鳳蝶的一種。分布於東亞、南亞和東南亞。[2][3]
Remove ads
分布範圍
白紋鳳蝶偶見於斯里蘭卡、印度南部與東北部、尼泊爾、不丹、孟加拉、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中國南部(包括海南與廣東省)、臺灣、日本南部、南韓、琉球群島、馬來半島與東部馬來西亞、汶萊、菲律賓,以及印尼的蘇門答臘、爪哇島(爪哇)、邦加島(邦加)、加里曼丹、小巽他群島(除了塔寧巴爾群島)[2][3]。
在印度,本種從喀拉拉邦沿著西高止山脈延伸至古吉拉特邦,也見於伯爾尼丘陵與舍瓦羅伊丘陵,在北方則從穆索里向東延伸至東北印度,並進一步分布至緬甸。[2][3][4][5]
外觀描述


雄蝶:背面呈濃棕黑色;翅緣鬚呈白色與黑色交替。前翅翅室內有細長的金黃色鱗片縱向條紋,翅脈間具寬闊而具毛鱗的條帶;翅基部亦有稀疏金黃色斑點。後翅具有乳白色的中央斑塊,由三個部分組成:肩角間隙的近方形短斑,以及亞肩脈區域的兩個大型長條形斑塊;下部亦可見些許白色或灰色鱗片;臀角處有一深紫紅色小環,通常部分包圍一黑色圓點,並在其下方具有三個(有時四個)或明或暗的紫紅色內彎月形斑紋,最下方的月斑有時亦形成一圓環包圍黑斑;某些標本中最下的月斑不明顯,有些甚至完全缺失。腹面顏色較淡。前翅有明顯的灰白鱗片細條與寬闊的翅脈條紋。後翅基部被灰白鱗片所點綴,翅室內有三條相似的細長縱紋,中央與亞中央翅脈之基部也有白鱗;白色中斑由三個較小區塊組成;臀眼斑與完整的深紅色亞緣月斑排列清晰;下方中央間隙亦有融合的亞臀月斑;臀斑與亞臀月斑上點綴有紫藍色鱗片;外緣則排列著一列或清晰或模糊的紅白色月斑。
雌蝶:背面與腹面外觀與雄蝶類似,唯後翅基部顏色較淡。
身體呈棕黑色;頸圈、頭部前端與顎鬚上有白斑;肩盾被白色邊緣包圍;足與觸角為黑色。
——來源:《Lepidoptera Indica》第五卷[5]
Remove ads
保育狀態
白紋鳳蝶整體而言不常見,在某些地區甚至略受威脅。其在馬哈拉施特拉邦相當常見,但在古吉拉特與喀拉拉部分地區則相對罕見。其歷史可追溯至阿薩姆邦與西高止山脈地區,並目前主要分布於此等地。[6]
分類

Papilio helenus 為 helenus種群中的指名亞種。此演化支成員包括:
- Papilio helenus Linnaeus, 1758
- Papilio iswara White, 1842
- Papilio iswaroides Fruhstorfer, 1898
- Papilio nephelus Boisduval, 1836
- Papilio nubilus Staudinger, 1895
- Papilio sataspes C. & R. Felder, 1865
目前記載最多達十三個不同亞種,其中有兩種分布於印度:
- P. h. daksha Moore —— 印度南部,並不罕見
- P. h. helenus Linnaeus —— 從穆索里至緬甸,常見
臺灣則有一種:
- P. h. fortunius Fruhstorfer, 1908
生活史

本蝶在印度南部全年可見。
剛孵化之幼蟲約 3 公釐長。整個幼蟲期中,若受驚擾,會從頭部後第一節反出黃色至紅色的臭角。其餘各節背部具有一對硬毛束,各自從一小型黃色圓錐突起上生出。整體體色為棕色,中段有一塊類似馬鞍的白色斑塊,尾部亦為白色。
如其他 鳳蝶屬蝴蝶一樣,幼蟲受到干擾時會反出兩叉角狀臭角,釋放出一種惡臭液體,可驅退掠食者與寄生性生物。
第一次蛻皮後,幼蟲外觀酷似一塊亮亮的鳥糞,體色轉為草綠色,並夾雜黑白與煙灰色斑紋。反出臭角時一般呈黃色至紅色。
於靜止狀態(主要在白天),幼蟲會伏於葉背主脈處。當其接近終齡期時,體色轉綠,並伏於葉面中線、枝條或細莖上。第五齡期幼蟲約為 5 公分長。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