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長鏡頭
一種拍攝手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長鏡頭(或稱一鏡到底;英語:Long take,或稱One-shot、Continuous shot或Sustained shot)是一種電影拍攝手法,指在不中斷的情況下,持續較長時間拍攝一個單一鏡頭,與通過快速剪輯(蒙太奇)組合多個短鏡頭的拍攝方法相對。長鏡頭通常用於實現導演特定的藝術意圖或審美表達,例如展現場景的整體氛圍、捕捉演員在文戲中連續的內心情感變化,或呈現武戲中真實的動作場面。
![]() |
由於長鏡頭拍攝技術難度較高,其成功與否往往能體現導演在場景調度、時間掌控及整體協調方面的能力。一個微小的細節失誤可能導致整個鏡頭需重新拍攝,因此長鏡頭常被視為導演技術與藝術成就的重要體現。許多知名導演將成功完成複雜長鏡頭視為職業生涯中的一項挑戰。[1][2]
Remove ads
概念
「長鏡頭」一詞,在電影拍攝手法上所指的並不是攝影鏡頭的外觀長短或是長焦距(long lens),也不是指攝影鏡頭距離拍攝物之遠近(遠景鏡頭,long shot),而是指拍攝之開機點與關機點的時間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take)的長短。長鏡頭要多長才算,並沒有絕對的標準;一般只要相對而言是時間較長的單一而不中斷之鏡頭,便可如此稱呼。[2]
由於「長鏡頭」(長鏡次,long take)十分容易和攝影上的「長焦距」(長焦鏡,long-focus lens,long lens)混淆,而「一鏡到底」也易與將攝影機固定不動的「固定鏡頭」混淆,因此近來不少人認為「長鏡頭」應改稱為「長時間鏡頭」或「不中斷鏡頭」,才是較精確、較理想之稱法。
鏡頭(take)是組成電影場景的單位,由一個一個短小鏡頭組成,產生影像間的化學效果的電影手法,一般稱為影像蒙太奇。而長鏡頭則是標榜一個場景只用一個鏡頭貫穿,無剪接。一個完美長鏡頭拍攝,需要導演與工作人員事先精心設計鏡頭的調度流程、演員的走位等等,而且對演員的演技也是相當嚴格的考驗,只要一個小小錯誤就會讓之前所拍的一切全功盡棄[1],所有人必須由最開始之處整個從頭重拍。所以一個長鏡頭的拍攝,一般都要多次彩排、反覆演練,因此往往可能用上一整天,就只為了拍攝數分鐘之影像。
Remove ads
早期範例
1964年,安迪·沃荷和前衛電影製片人喬納斯·梅卡斯使用Auricon相機通過16毫米膠片在10卷膠卷上拍攝了長達485分鐘的實驗膠片《帝國》,比35毫米膠片的拍攝時間更長。「相機拍攝了1200英尺的膠卷,可以拍攝約33分鐘。」[3]
技術與藝術特性
- 畫面流暢性:長鏡頭通過避免頻繁剪輯,實現場景間的自然過渡,增強敘事的連貫性和視覺流動性。
- 真實性與沉浸感:連續不間斷的拍攝手法能夠營造強烈的真實感,與傳統蒙太奇剪輯的電影體驗形成對比,使觀眾更易沉浸於敘事,暫時忽略電影的媒介屬性。[2]
- 技術與藝術水平體現:成功執行長鏡頭需要精確的場景調度、演員走位和攝影機運動,充分展現導演及攝製團隊的協調能力和專業水準。
歷史與技術演進
在膠片時代,長鏡頭的持續時間受限於電影底片的長度,通常無法超過數十分鐘。為實現更長時間的鏡頭效果,導演常通過隱性剪輯(hidden cut)技術,在鏡頭內製造連續性的假象。隨着數字攝影技術的發展,長鏡頭的持續時間得以大幅延長,甚至可達數小時。
- 《創世紀》(2002):由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索科洛夫(Aleksandr Sokurov)執導,該片以單一長鏡頭構成,全片長達96分鐘,被認為是電影史上最長的單次長鏡頭作品之一。影片在聖彼得堡冬宮內拍攝,通過精心設計的場景調度和數字攝影技術,展現了俄羅斯歷史與文化的長卷。
- 《真相四面體》(2000):英國導演邁克·菲吉斯(Mike Figgis)利用數字攝影技術,採用四台手持攝影機同時不間斷拍攝,完成約97分鐘的影片。影片通過四個分割畫面的長鏡頭,呈現了多線敘事的實驗性表達。[需要解釋]
網絡短片中的應用
在當代網絡視頻創作中,如YouTube等平台的自拍短片,創作者常採用類似長鏡頭的拍攝手法,通常在一個場景內以「一鏡到底」的方式錄製。然而,這些短片多通過後期剪輯加工,加入特效或畫面切換,嚴格意義上並非真正的長鏡頭。通過觀察鏡頭中的細節(如光線變化或物體位置),可辨識其真實性。
在拍攝過程中若出現失誤,創作者常利用畫面切換或檢查圖(test pattern)來掩蓋錯誤,替換為正確的片段。
這些特性反映了長鏡頭在追求藝術真實性與應對技術挑戰之間的平衡。早期膠片時代的限制(如膠捲長度)進一步加劇了拍攝難度,而數字攝影技術的進步為長鏡頭的實現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範例
台灣導演侯孝賢以其固定鏡位的長鏡頭而著名。
日本導演溝口健二的長鏡頭則摒棄了複雜的設計。
希臘導演泰奧·安哲羅普洛斯拍攝過幾個極具風格化的360度環形運動的長鏡頭。
- 《悲情城市》
- 《戀戀風塵》
- 《海上花》
- 《刺客聶隱娘》
- 《人類之子》
- 《蛇眼》
- 《艷屍案中案》
- 《節選修訂》
- 《情梟的黎明》
- 《撒旦探戈》
- 《你那邊幾點》
- 《愛情萬歲》
- 《不散》
- 《我是古巴》
- 《俄羅斯方舟》
- 《贖罪》
- 《郊遊》
- 《鄉愁》
- 《地心引力》
- 《週末》
- 《鳥人》
- 《辣手神探》
- 《大事件》
- 《復仇勇者》
- 《日出之前》
- 《雨月物語》
- 《歷劫佳人》
- 羅伯特·奧特曼《幕後玩家》(The Player, 1992)
- 《好傢夥》
- 《一屍到底》
- 《不羈夜》
- 《老男孩》
- 《冬蔭功》
- 《不夜城》
- 《路邊野餐》
- 《芳華》
- 《1917》
- 《極寒之城》
- 《驚天營救》
- 《驚天營救2》
- 《殲獄行動》
- 《混沌少年時》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