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世界博覽會
展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世界博覽會(英語:Universal Exposition、World's Fair、World Expo,或簡稱為Expo),又稱國際博覽會及萬國博覽會,簡稱世博會、世博、萬博,是旨在呈現世界各國在各方面之成就的大型國際級別展覽會。參展者主要以國家為單位,向全世界展示當代的文化、科技、產業等領域上正面影響各種生活範疇的成果。
![]() |

1851年在英國倫敦舉行的萬國工業博覽會,被認為是現代第1屆的世界博覽會。1928年《國際展覽會公約》簽署後,國際展覽局(BIE)成為世界博覽會的組織及監督機構;此後,世界博覽會分為「綜合型」(World Expos)、以及規模較小的「專業型」(Specialised Expos)等2種類型。另外,廣義的世界博覽會還包括獲BIE認可之個別屆次的世界園藝博覽會(Horticultural Expos)。
Remove ads
簡介


舉辦世界博覽會的目的,是透過一個國際性的展覽平台,使參與的國家在主題上得到廣泛的聯絡與交流。世界博覽會是對當時社會文明的智慧的一種記錄、以及對未來的前瞻。
不過並非每一屆世界博覽會都成功地表達強烈的主題色彩,許多世博會都變質成為了大型博物會館的基調,但由於會期很久,展覽會的一些令人驚嘆的新奇展品和場館,有時會在結束後還繼續用來展出,便成為了永久珍藏或是地標性建築。
世博會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展期較久、通常長達半年的「綜合型世博會」(World Expos)[1],又稱為「註冊類國際展覽會」(International Registered Exhibitions)[1],需要主辦單位準備綜合所有方面的成果來展出,從2000年起固定每5年舉行一次的周期;另一類則是穿插在兩屆綜合型世博會之間,展期為期3個月的「專業型世博會」(Specialised Expos)[2],又稱為「認可類國際展覽會」(International Recognised Exhibitions)[2],展覽主題比較偏向特定專業領域。由此,全球約2—3年就會有一次世界博覽會。
Remove ads
歷史
世博會的起源是中世紀歐洲商人定期的市集,市集起初只牽涉到經濟貿易。到了19世紀,商界在歐洲地位提升,市集的規模漸漸擴大,商品交易的種類和參與的人員愈來愈多,影響範圍愈來愈大,從經濟到生活藝術到生活理想哲學……等等。而到了20年代,這種具規模的大型市集便稱為博覽會。
第一屆世界博覽會是在1851年於英國倫敦舉行。當時英國是最早工業革命的強國,因此英國便計劃透過一個大型的展覽,以展示其國力及工業生產力[3]。發起人是維多利亞女王的皇夫阿爾伯特親王。英國人自豪地把這次大型市集會稱為「偉大的博覽會」(Great Exhibition)。在展出的約1萬3千多件展品中,蒸汽機、農業機械、織布機等推動工業革命的機械引人矚目;而這些當時嶄新的展品,會後便成為兩個新博物館的展品基礎:包括在1852年成立的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4]和1857年成立的科學博物館。[5]
早期的世博會多以大眾化的綜合博覽為主題,例如慶祝某個國家成立百週年、法國大革命百年紀念等。到了近代,隨著科技的進步,世博會的主題亦趨向某部份專業領域,去探討新科技和生活的關係。而且,世界博覽會的主題,多數以當時的科技成果,來配合當時社會環境的需求。例如在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期間的世博會,大多是以「和平」、「建設明天」、「太空技術」為主題核心;而從20世紀末開始,人與自然共存的環境保護、生態城鎮、可持續發展的議題即成為了每屆關注的焦點[6]。
有鑑於世博會可為主辦國帶來龐大的產業與經濟效益,31個經常參與或舉辦世博會的國家在1928年簽署《國際展覽會公約》(或譯「國際博覽會條約」),並成立負責規範管理世博會的國際展覽局(BIE),至2010年10月31日為止,共有157個成員國[7]。
世界博覽會沒有規定多少年才可以舉辦一次;不過,正式提出申辦要求不得早於預計開幕日的前9年。計劃申辦的國家須向國際展覽局遞交申請書,提出舉辦時間和具體主題內容,然後於成員國大會上透過投票表決。當申辦成功後,便由該主辦國統籌規劃,亦可以邀請別國參與世博會,以使不同的國家可以在這個大平台相互交流,為全世界明天的進步而共同努力。主辦的國家或城市都會高度重視這項大事,因為這是展示國家富強的一個指標。
Remove ads
歷屆世界博覽會一覽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