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廍村

中華民國屏東縣里港鄉轄下一里行政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三廍村,古稱三張廍,位於臺灣屏東縣里港鄉二重溪之北。古三張廍村落已不存,今日村內的主要聚落為中萬甲

事实速览 三廍村 舊稱:三張廍, 國家 ...

歷史

三張廍之名最早出自乾隆二十六年(西元1761年)的石碑〈勘定塭界碑記〉,上載三張廍、鹽樹腳、卓加、龍肚等莊的居民因爭奪水源而興訟[1]:49。此地居民約在乾隆初期移入,從事糖業相關工作,並因有蔗車三張而得名[2]:160[3]

三張廍以東的聚落卓加已在康熙末葉成莊,規模較大。溪南的阿里港街日漸繁盛,周圍地帶也吸引了不少流民,治安漸差,終在乾隆五十一年年底(西元1787年)林爽文事件之時以莊大田為首爆發民變[4]:118-121,事件被平定後,逐漸沒落;三張廍以南的埔仔厝聚落鄰近二重溪河道,據說是康熙年間成莊[5]

清朝此地屬於鳳山縣港西里,日治時期先後隸阿猴廳港西上里高雄州屏東郡三張廍大字。三張廍位於河流沖積之地,古有三張廍溪流經此地,並設有「三張廍渡」,可通美濃日本殖民政府實施的下淡水溪整治計畫(1927-1938)欲解決長久以來的水患侵擾並釋放新土地。先是在昭和二年(西元1927年),因三張廍土地落在河道內,迫使居民北遷,為新三張廍,而埔仔厝居民四散,一部分往溪南落腳在北路廍之後,故稱「廍後」。昭和十一年(西元1936年),日本人又在鄰近新三張廍之地設立千歲移民村,引入來自九州鹿兒島等地的日本農民種植菸草,新三張廍居民再度往東遷至中萬甲[6]:51[2]:54[註 1]

戰後三張廍大字移民村部分劃歸瀰力村,並在民國42年(西元1953年)分出中和村。而中萬甲部分原欲以「三和村」為名,但已被內埔鄉居民申請,遂以「三廍村」為名[7]。民國50年代後,里港溪北的砂石業開始興盛,原以甘蔗、香蕉等田野為主的地景不再[6]:160。民國66年(西元1977年),里港大橋建成。民國84年(西元1995年),因台三線拓寬等因素,溪北的商業重心從土庫移至三廍村[6]:138至今。

Remove ads

信仰中心

  • 青龍寺:昭和初期村莊遭沖毀而移居別地的古三張廍居民,於民國61年(西元1972年),在堤防附近原三張廍聚落北邊處建立,主祀觀世音菩薩[8]
  • 慶濟宮

註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