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推成字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三推成字法》(臺羅:Sam Tshui Sîng Tsīr Huat)為清朝嘉慶五年(1800年)晉江人黃謙所著一部以泉州南安腔為主的閩南語韻書《彙音妙悟》一書裡所提出的最早閩南語拼字法。此法以韻母五十字母(元音)為,以聲母十五音(輔音)為,再以八音聲調梳櫛貫穿其間,而形成《三推成字法》。[1]

事实速览 三推成字法 〈彙音妙悟〉, 原名 ...
事实速览 漢字, 台語羅馬字 ...

歌訣

三推成字法歌訣為:「先從字母弁於頭,反切聲音左位收。平仄分明居右畔,完成一字傳千秋。三推之法意何如,但願世人喜讀書。凡字旁通心內得,無忘昔日誦於斯」。詳細法則如下。先分別將五十字母、聲母十五音、及八音依序編號,取字時即可得三組數字。再將此三組數字依彙音妙悟書上所載「新數念法」,將一到十的數字轉換為十種基本筆劃構成一字。比如「丁/ding」字其韻母為「卿(八)/ing」、聲母為「地(五)/t」、聲調為「(一)/第1調」,由「八、五、一」3個編號再取其對照的「筆劃符號」,即可組合為「么」字。類如朝鮮語諺文組字結構法,及台灣陳松溪所提出之台灣字方案[1][2][3]

字詞結構

三推成字法音節結構區分為三個音位成分:聲母(輔音/子音)、韻母(元音/母音)、及聲調,以對照之「筆劃符號」來置放。位置排放上,韻母置上、聲母置於左下方、而聲調置於右下方。三推成字法標示聲調,同於聲母及韻母的標示法採用「筆劃符號」來標示調號。[1]而聲調符號在其他的拉丁字母拼音法上,一般以附加符號須標示在音節裡響度比較大的元音上邊。

韻母(元音)
聲母(輔音) 聲調(調號)

符號

三推成字法採用一套源自漢字基本筆畫十進制符號,依據聲母、韻母、聲調排列的次序一一對應[4]

更多信息 序號, 符號 ...

韻母

更多信息 韻母五十字, 序號 ...
Remove ads

聲母

更多信息 聲母十五音, 序號 ...

聲調

更多信息 調名, 序號 ...

用例

例如,「中」字屬香韻,序號5,「五一角」,符號為「㇟」,寫於上部;屬地音,序號5,「五一角」,符號為「㇟」,寫於左下部;聲調陰平,序號1,「一從主」,符號為「㇔」,寫於右下部。「國」字屬東韻,序號11,「十歸滾」「一從主」,符號為「㇑㇔」,寫於上部;屬求音,序號3,「 三點水」,符號為「㇂」,寫於左下部;聲調陰入,序號4,「四殘月」,符號為「㇖」,寫於右下部。因此「中」「國」三推成字分別為:

更多信息 中, 國 ...

走向

依三推成字法所得之字最多僅五筆劃,大幅度減輕了記憶的負擔而便利。但三推成字法所產生之字其字形模糊,書寫時容易訛誤,結構繁複、連寫不易,因此難以推廣流行。儘管如此,黃謙此一創舉仍是閩南語走向拼音化之路的前鋒,有著無法磨滅的功績。[1]

相關作品

現代作家「台嶼符紋籙」改良三推成字法,設計成一種可突破同音字障礙的台語拼音符號,命名為「大語符紋」[5],並將其所設計的台語拼音符號用在自創小說《大語符紋路》中[6]

註釋

Loading content...

參閲

Loading content...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