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有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三有司[1],又稱「三有事」、「三事」「三事大夫[2]」,是西周時期重要的高級官職群體,指司徒、司馬、司空三位主要政務官的合稱。青銅器銘文(如《散氏盤》《毛公鼎》《盠方彝[3]》等)以及多種文獻中均有相關記載。此制度不僅存在於周王室中央,在諸侯國與畿內封國中亦有設立,對後世官制影響深遠。[4]
此條目已被提出存廢討論。請前往此處就該條目是否應該被刪除進行討論。? |
職掌分工
- 司徒(亦稱「司土」):主要負責土地、人口以及農業、林牧、漁業等生產事務,同時兼掌教化職能。《周禮·地官司徒》記載,司徒「掌邦教,以佐王安擾邦國」,屬官有封人、鼓人、舞師、林衡等。[5]
- 司馬(又稱「司武」或「祈父」):主管軍事與兵政事務,負責軍隊動員與武備。《周禮·夏官司馬》稱司馬「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國」,屬官有司勛、馬質等。[6]
- 司空(又作「司工」):掌管營建、土木與工藝製造,地位與百工相關。《周禮·冬官考工記》載「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屬官有百工、陶正等。[7]
三有司合掌國家主要政務,地位高於司寇、司士,是西周政權中舉足輕重的中樞機構。
文獻與銘文
政治體系中的地位
西周政府大體分為兩大體系[9]:
- 卿事寮:主要處理政務,下轄司徒、司馬、司空三職,即「三有司」。
- 太史寮:掌管曆法、祭祀、卜筮及文化教育。
歷史影響
在西周體制中,卿士作為周王的輔佐官,下轄「三有司」負責具體事務,形成制度化分工。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沿襲並發展了司徒、司馬、司空等職,同時新增廷尉、衛尉、少府、典客等,以適應不斷複雜的國家治理需求。這一體系對秦漢時期「三公九卿」制度的建立產生了直接影響,成為中國古代官製發展的重要環節。[11]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