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腳採茶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客家三腳茶戲清代客家移民傳入臺灣,據研究臺灣最早的三腳採茶戲藝人應是何阿文,依據何阿文後代所提供的戶籍資料及其活躍年代可推知,最遲在光緒年間,三腳採茶戲已在臺灣出現[1],逐漸在客家聚落流行,在清末時達到鼎盛。[2][3]

三腳採茶戲的編制多為二人到三人不等,演員須扮演,劇目以文戲為主,表演以唱唸居多,少有身段,演出中團員演出外,也須兼任文武場樂手,被稱為「三腳戲」、「三腳採茶」、「三腳採茶戲」,演出組合也常以「三腳班」稱之。[4]

三腳採茶戲演出因地制宜,形式簡單,表演方式不搭舞台,採即席演出。早期演出多於農暇時,演員為業餘演出,多數會依附於廟會活動,以「落地掃」形式進行表演,或是跟著陣頭邊走邊演。[5]

三腳採茶戲演出劇目以「張三郎賣茶」系列最具代表性,包含:《上山採茶》、《勸郎賣茶》、《送郎梆傘尾》、《糶酒》、《問卜》、《桃花過渡》、《勸郎怪姐》、《茶郎回家》、《盤茶、盤堵》、《十送金釵》等十齣。[6]

三腳採茶戲於2012年由新竹縣政府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為戲曲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為霓雲社客家三腳採茶戲團[7]

Remove ads

參考來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