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菱Debonair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菱Debonair
Remove ads

三菱Debonair(日語:三菱・デボネア)乃日本三菱汽車於1964年至1999年之間所開發生產的大型豪華轎車

事实速览 三菱Debonair, 概覽 ...

概要

1960年代初期,新三菱重工業三菱汽車直至1970年才拆分出來)計劃生產2,000c.c.級距的豪華汽車以迎戰國內競爭對手,最初甚至考慮引進歐洲車,尋求飛雅特1800/2100英語Fiat 1800 and 2100的授權生產[1],1961年向通商產業省(今經濟產業省)申請技術合作的許可。但該公司其他部門也有另外的技術合作申請案,故以失敗告終。因此三菱將發展方針改變成自家研發,車體結構為單體硬殼式英語Monocoque,採取前輪雙A臂懸吊、後輪葉片彈簧式懸吊、後輪驅動之佈局,同時迴轉半徑5.3公尺的靈活性亦是當時首屈一指。

在外型設計方面,因為原廠亟欲擺脫三菱500自發售以來在外型上的惡評,曾在加州理工學院留學的坪田技術部次長掌握到一項情報:奧地利籍的通用汽車設計師漢斯·布里茨那(Hans Sebastian Bretzner,1930~2007)希望脫離現職,改到日本車廠擔任設計顧問。於是原廠予以挖角延攬,並負責外型設計的工作[2]。在他的指導下使用通用汽車的方法進行建模繪製,採用當時美系車流行的元素:在引擎蓋及車尾雙側豎起邊緣,使用寬闊的進氣格柵造成強烈的擠壓感。最初計劃採用與第一代日產Cedric相同的直立式四顆頭燈組,但中途變更為橫置式四顆。漢斯·布里茨那為了1,700mm的法規車寬限制煞費苦心,曾數次在設計過程中抱怨「這真是天下的惡法!」。至於車名的部分,他也提議了「Debonair」或「Marquis」二種方案,最後社長選擇了前者,在英語中具有「快活」、「恭敬」、「溫柔」之意[3]。在第一代22年的產品生命周期之間歷經數度小改款,但車身外型上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因此車壇上戲稱為「行走的腔棘魚[4]

Remove ads

第一代A30/31/32/33系(1964年-1986年)

事实速览 三菱Debonair(第一代) A30/31/32/33型, 概覽 ...

1963年 - 10月26日開幕的第10屆全日本汽車展覽(東京車展前身)公開一輛名為「三菱Colt Bedonair」的概念車,並預告來年夏季預定上市[5]

1964年 - 5月正式發表,並於7月開始發售。最受注目的當然是令人聯想到美國奧茲摩比車款的外形設計,以長、低、直的線與面為基調,車頭與車尾雙側「L」型車身稜線相互呼應。符合人體工學的座椅以之字形彈簧結合發泡橡膠作為緩衝材料,打造出柔軟的乘坐感。動力心臟是以KE43型擴缸而來的2.0L直列六缸OHV KE64型汽油引擎(原廠型式A30型),汽缸蓋鋁矽合金英語Aluminium–silicon alloys製成,楔形燃燒室以傾斜15度角設置的閥門並列在直線上。其特徵在於汽門驅動方式雖說採用OHV,但凸輪軸機構設於汽缸最上方(活塞上死點的旁邊),以大幅縮短曲軸連桿英語Connecting rod之方式提升高轉速時汽門的追隨性[6]。再加上10.0:1的壓縮比、雙桶雙化油器、雙排氣歧管,可榨出105ps / 5,000rpm的最大馬力、16.5kg·m / 3,400rpm的扭力峰值。

1965年 - 追加「強力仕樣」,具有美國博格華納製造的BW-35型三速自排變速箱、前座電動椅、電動窗、動力輔助轉向等配備。

1969年 - 4月部分改良,前輪改成碟煞制動,輪圈改為14吋。

1970年 - 9月實施小改款(原廠型式A31型),改用新開發之2.0L直列六缸SOHC 6G34型汽油引擎,最大馬力一舉達到130ps。

1973年 - 10月實行部分改良,廢除前車門的三角車窗英語Quarter glass(英語:Quarter glass)、變更車尾「L」形邊緣線、變更車頭方向燈位置等。

Remove ads

第二代S11/12A系(1986年-1992年)

第三代S22/26/27A系(1992年-1999年)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