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上傳
向远程系统发送数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在計算機網絡中,上傳(英語:upload,也譯為上載)指向一個遠程系統發送數據。該系統可能為一個服務器或者另一個客戶端,只要是一個可以存儲或處理數據副本的遠程系統。要開始上載動作的話,必須兩台電腦間已經連線,並且透過特定的通訊協定溝通,例如HTTP、FTP等。
上載是網路最基礎且最重要的活動之一,依照最廣義的定義[註 1],上載和下載是同時性的相對動作,例如A電腦上傳一個數據到B電腦,則對B電腦而言,這個動作其實是下載。依此定義,一個網絡中的上載速率應當等於下載速率。[1]一些中心化的協議,如 HTTP[1],當中,上傳的負擔全部落在了服務器上。 相對於下載,一般家庭用戶的上載所佔據的頻寬往往少了數倍,這是因為它通常只是傳送和遠端電腦溝通時的必要數據而已。而對伺服器來說,其所耗費的上載頻寬通常會大於下載頻寬。因此,部分ISP提供的家用網絡服務分配了較大頻寬予下載,而非上傳。
上載也可以讓使用者傳送其本機上的電子數據到伺服器上,包含文字、圖片、音樂、影片等,以供其他人或電腦下載,達到交換資訊的目的。
Remove ads
名稱及定義
由於歷史悠久(相對電腦科學的其他概念而言),上載的定義較為模糊。最寬泛的定義為「將數據等自一部電腦傳輸至他處」。依韋伯字典定義,上載,指將數據(或其他事物),由一部電腦或數字裝置,傳輸至另一裝置的記憶體中。[2]而牛津高階英語詞典則認為,上載是將數據由一個較小的電腦系統傳輸至較大的電腦系統。[3]現時上載的途徑主要是互聯網。[2] 亦有文獻特指將個人電腦的檔案傳輸至伺服器的過程為上載。[4]
雖然在中國大陸及台灣廣泛使用「上傳」一詞,但現時大陸[來源請求]、台灣[5]、香港[註 2]當局皆採用「上載」作為翻譯。
歷史
1978年,沃德·克莉史汀森和蘭迪·蘇思在芝加哥地區計算機愛好者交流會(Chicago Area Computer Hobbyists' Exchange,CACHE),創建了歷史上第一個在線BBS,遠程文件共享首次被成功執行。此系統使用早期的文件傳輸協議(MODEM,後改稱XMODEM),利用硬件 modem 傳輸二進制檔,而一部設備可使用電話號碼和其他設備建立鏈接。[7]此後,其他新協議逐漸推出,如Kermit[8]。
1985 年,FTP 由RFC 959標準化,並成為互聯網標準的一部分。RFC 959 規定,FTP 基於 TCP/IP 協議;這使得大量 FTP 客戶端被寫出,並可在不同電腦上運行。
上載模型
在本地系統的控制下,將數據從一個遠程系統傳輸到另一個遠程系統的功能稱之為遠程上傳。此操作通常適用於,本地電腦至遠程電腦連接速度緩慢,但需要進行數據傳輸的電腦間鏈接較快速的情況。遠程上傳主要在一些網絡硬盤、雲存儲服務中使用。它是「離線下載」的一個步驟。
與客戶端至服務器網絡不同,在對等網路 (P2P) 中,每一台電腦都可以被當作同時是客戶端和服務器。例如,在 BitTorrent 中,從他處下載得到的內容會被自動分享至不同地方,而此過程,亦被部分文獻稱為上載。[1][9]
參考資料
註釋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