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上海規元
近代上海记账单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上海規元,也稱九八規元、豆規銀,外僑稱上海兩(英語:Shanghai Tael[1][2]),是近代上海流行的虛銀兩單位,在1933年廢兩改元之前上海金融界大多採用其作為計價和記賬單位。[3]雖然上海規元的實際單位是兩,但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稱「元」而不稱「圓」的貨幣相關概念。[4]

計算方法
上海規元是一種虛銀兩,即現實中並無對應規格的銀兩,需要從其他實銀兩折算而成。規元的計算通常有三個構成要件:寶銀重量,一般按照申漕平;寶銀成色,一般以庫平足銀944‰為標準;最後的習慣為98%折扣。[5]:87現實中並沒有專門用於秤量規元的平砝,一般要從其它平砝換算,晚清《滬游雜記》記載二六寶庫平100兩合規元109.26兩,二六寶漕平100兩合規元107.60兩。[6]:109[7]:29雖然規元通常只是記賬單位,並不會用於交付,但在歷史上上海沙船商也以規元為標準鑄造過咸豐銀餅,這也是上海最早的自鑄銀幣,另外也有規元紙幣流通。[8][9][1]1867年,英國在香港鑄造上海紋銀壹兩銀元,即合規元製作,原擬在香港流通,並希望取代規元地位,但計劃未能實施。[5]:87
所謂升水,是因為市面寶銀成色一般高於紋銀,拿去兌換紋銀總會多出來幾兩紋銀,這多出來的部分就叫升水,公式如。[10]上海市面的升水由公估局批估決定,公估局如果認為成色不足會退回不批。上海通行二七寶50兩銀錠,1枚銀錠升水一般在2.65兩至2.75兩之間。[11]:25按照這套公式,如果申漕平1兩合565.65格令(36.654克),和市面流行的寶銀(重50兩)換算的結果列表如下[註 1]:
而在實際使用中,成色的數據存在誤差,美國學者曾估計足色寶的實際含銀量在987‰到989‰之間,申漕平1兩通常也只有565.5格令(36.64克),因此規元每兩理論含銀量在517格令(33.5克)左右。根據上海國外匯兌銀行公會的標準,規元成色916⅔‰,漕平合565.65格令(36.654克),每兩理論含銀量在518.512格令(33.5990克)左右。無論是517格令(33.5克)還是518.512格令(33.5990克)其實都沒有對錯之分,因為上海銀行業同業公會對銀兩並沒有明確定義,銀兩標準主要是由公估局確定,但公估局一般也是依照國外匯兌銀行公會的標準衡量銀兩,因此518.512格令(33.5990克)的標準更主流。[1]
Remove ads
匯兌
由於各地平色不同,相互之間也需要匯兌,關於規元與各地銀兩的匯兌關係,1923年上海《新聞報》有做如下調查:[13]
Remove ads
銀兩與銀元之間的兌換主要通過洋厘市場。在廢兩改元之前,「上海規銀之對於銀元,無異貨幣之於凡百商品」,所謂洋厘即銀元(大洋)合銀幾厘,銀元也相當於規元計價的普通商品。[11]:575上海歷史上,最早有鷹洋和龍洋行情,但民國建立後袁大頭逐漸成為主流,1915年、1919年分別廢除了這兩種行情,取而代之的是國幣行情,直至1933年廢兩改元。理論上,洋厘價格應該基於銀元與銀兩含銀量之比,根據時人楊蔭溥的分析,「洋厘的高低是上海金融市場對於規銀和銀元供需情形的測驗器,銀元供不應求時,洋厘價格便上漲」。洋厘價格大幅偏離正常價格,則會產生套利機會,經過市場調節恢復正常。[14]
產生及使用
規元的產生原因尚不明確,但可以明確追溯到上海南市的豆行。一種說法是在上海開埠之前,上海交易都在南市,南市貿易以豆為最大宗,因交易頻繁、現金缺乏採用。第二種說法是,豆商與東北的牛莊往來密切,現銀匱乏,因此以98折求現[7]:27。另外一種說法是,當年東北豆商在急於回鄉過年,於是在年前以98折清帳[16]:125-126。規元最初只在豆行中使用,在上海開埠之後流傳到租界,逐漸成為上海華商共通的標準。[17] 咸豐初年,上海的對外貿易還在使用西班牙銀元(本洋)支付,但早在19世紀初西班牙就停止鑄造本洋,因此本洋數量越來越少,價格也水漲船高,外國商人即便在歐洲也很難找到廉價本洋。1855年,英國、法國、美國駐上海領事集體要求上海道台許可使用鷹洋替代本洋流通,當時華商一方面存在囤積居奇的投機者,另一方面早就習慣規元、不願意改換貨幣,因此一致反對這一要求。1856年,上海本洋稀缺、價格暴漲,價格最高時和鷹洋匯率可以達到140%,淨重0.72兩的本洋價格1元竟比規元1兩還貴,趁着本洋與規元價格相當的時機,上海華洋商人集議交易以銀兩取代本洋,以規元1兩合本洋1元改用規元記賬,商人只需改記賬單位而不需要換算便可順利過渡到以規元結賬。[7]:27-29[11]:23-24
1857年初,上海對外貿易統一改用規元為貿易結算單位,在鴉片、布匹、絲綢、茶葉以及外匯交易中全部採用「上海紋銀」支付,本洋價格回落到正常水平,金融市場恢復穩定。當時的上海通用銀兩是上海租界(俗稱夷場,後改洋場)製造的夷場新,即二七寶,雖然規元是通行銀兩的記賬單位,但夷場新並不符合規元標準,因此收支都需要換算。規元作為標準銀,逐漸統一了上海的貨幣市場,並且大大促進了上海與各地之間的貿易往來,漢口的洋例銀即仿上海規元制定。民國《上海縣誌》記載,上海的中外銀行和各類商號無不以上海規元為交易媒介,並且通過貿易逐漸影響全國,在金融市場具有相當地位。[7]:28-30雖然民國建立以後,銀兩的使用日益減少,但規元仍然是長江下游通用的標準銀兩。[18]1933年廢兩改元中,國民政府要求上海市面將銀兩以規元每0.715兩一元的固定價格折算為銀元,銀兩以及規元自此退出市場。[19]:91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