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卑詩聯合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卑詩聯合黨[4](英語:British Columbia United[5],前稱卑詩自由黨(英語:British Columbia Liberal Party),是加拿大卑詩省的主要政黨之一,最近一次在該省執政的時期介乎2001年至2017年。2024年8月28日,他們暫停了即將舉行的2024年卑詩省大選的競選活動,呼籲支持者轉投民調穏居第二的卑詩保守黨,使聯合黨的未來受到質疑[6]。該黨以中間偏右政黨的姿態參政[7][8][9],卑詩聯合黨直至2024年初曾是中左翼卑詩新民主黨的主要中右翼對手。該黨通常將自己描述為「自由企業聯盟」,通常在選舉中同時爭取聯邦自由黨聯邦保守黨的支持者。成立之初,當時的卑詩自由黨是聯邦自由黨的附屬組織,後於1987年正式脫離聯繫[10]。2023年4月12日,卑詩自由黨正式更名為卑詩聯合黨[4]

事实速览 卑詩聯合黨, 領袖 ...
Remove ads

在1940年代之前,卑詩省政壇基本上由自由黨及保守黨平分秋色。其中,自由黨分別在1916至1928年及1933至1941年間成為執政黨。而在1941年至1952年間,因應左翼的合作社聯邦聯合會(簡稱CCF,即卑詩新民主黨的前身)支持度上升,自由黨與保守黨決定合組聯合政府,並由自由黨黨領領導。直到1952年省選英語1952 British Columbia general election前,聯合政府分裂,最終被社會信用黨擊敗。此後,自由黨開始陷入衰退,在社信黨執政的二十年間一直只有單位數議席,在1979年至1991年間甚至全軍盡墨。1991年省選英語1991 British Columbia general election,在黨領韋爾信英語Gordon Wilson (British Columbia politician)Gordon Wilson)的帶領下,自由黨成功重返議會成為官方反對黨。1994年,金寶爾Gordon Campbell)接任黨領,並帶領自由黨漸往右傾,與聯邦自由黨慢慢疏遠。在2001年省選英語2001 British Columbia general election中,自由黨贏得壓倒性多數,金寶爾與其繼任者簡蕙芝Christy Clark)一直執政至2017年。然而,自由黨在2020年省選中未能重奪議會半數,並維持其官方反對黨地位至今。

歷年來,共有8位黨領曾擔任卑詩省省長,先後為:哈倫·克里·布魯斯特英語Harlan Carey BrewsterHarlan Carey Brewster)、約翰·奧利佛英語John Oliver (British Columbia politician)John Oliver)、約翰‧鄧肯‧麥連英語John Duncan MacLean、(John Duncan MacLean)、湯瑪士·德芙靈·帕圖洛英語Thomas Dufferin PattulloThomas Dufferin Pattullo)、約翰·赫特英語John Hart (Canadian politician)John Hart)、拜倫·英格瑪·約翰遜英語Boss JohnsonByron Ingemar Johnson)、金寶爾簡蕙芝。現任黨魁為馮宜幹[11]

Remove ads

歷史

早年歷史:1903-1933

該黨於1903年成立,當時為聯邦自由黨的卑詩省分支[1]。該黨於1903年省選中贏取17個議席,但敗於卑詩保守黨。1912年,哈倫·克里·布魯斯特英語Harlan Carey Brewster當選為黨領,卻於同年省選英語1912 British Columbia general election中失去議席,自由黨也全軍覆沒。 及至1916年,自由黨陸續勝出兩場補選,而布魯斯特也得以重返議事廳[12]。自由黨在接下來的省選英語1916 British Columbia general election以改革綱領競選,承諾結束公務員體系以權位換取選票的現象、改善工人待遇及勞工法例以及爭取女性投票權。最終自由黨再下一城,一舉取得36席並首度上台執政,布魯斯特也成為第一位自由黨籍的省長

布魯斯特上台後履行其競選承諾,落實女性參政權、頒布禁酒令,並打擊政治腐敗。然而,他於1918年猝然長逝,並由約翰·奧利佛英語John Oliver (British Columbia politician)接任省長。奧利佛任內發展奧卡拿根河谷的農產品工業,並試圖說服聯邦政府降低鐵路運輸的運費。在1920年省選英語1920 British Columbia general election中,自由黨在議會內僅能勉強過半。而於1924年更僅取得23席英語1924 British Columbia general election,需要在兩名獨立自由派省議員的支持下方能繼續執政。

及至1928年省選英語1928 British Columbia general election,自由黨議席再度減半,使保守黨重新上台執政。然而,保守黨在經濟大蕭條的陰霾下表現不佳,更於選前內部分裂,在1933年省選英語1933 British Columbia general election中沒有正式派員參選。自由黨則乘虛而入,在帕圖洛英語Duff Pattullo領導下重掌省府。

Remove ads

帕圖洛政府:1933-1941

選後,帕圖洛面對的反對黨不再是保守黨,而是新興左翼政黨合作社聯邦聯合會(CCF)。帕圖洛作風較激烈,他希望透過社會福利及支援失業人士來應對大蕭條的影響。由於加拿大西部受到大蕭條嚴重打擊,他的進步主張使其常常與聯邦政府產生衝突。帕圖洛任內還曾建議卑詩省吞併育空地區,並推動建造阿拉斯加公路,以減少加拿大東部對卑詩省的影響。在1937年省選英語1937 British Columbia general election中,帕圖洛以「社會化資本主義」為口號並再次當選[13]

聯合政府:1941-1952

1941年,隨著CCF民望上升,並在省選英語1941 British Columbia general election中成為第二大黨。而自由黨在該屆選舉雖然仍是最大黨,卻未能奪得過半議席組成多數政府。因帕圖洛拒絕與保守黨合作,自由黨將其由黨領位置罷免,並由約翰·赫特英語John Hart (Canadian politician)接任並與保守黨組成執政聯盟。在1941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物資匱乏,所有大型政府項目均被押後。而聯合政府在1945年省選英語1945 British Columbia general election中亦成功連任。

選後,赫特大力推行鄉郊電氣化,並建設水力發電設施及公路。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建成連接卑詩省北部卑詩97號公路英語British Columbia Highway 97,以及啟動布里奇河發電項目英語Bridge River Power Project,開創了卑詩省水力發電的先河。赫特更成立了卑詩電力委員會,即卑詩水電公司英語BC HydroBC Hydro)的前身,為沒有私人企業提供電力服務的地區接通電源。

1947年12月,赫特宣佈退休並辭任省長。保守黨原打算推舉其黨領赫伯特‧安斯琴英語Herbert AnscombHerbert Anscomb)出任省長一職,但由於聯合政府黨團內自由黨員佔多數,自由黨的新黨領拜倫·約翰遜英語Byron Ingemar Johnson遂成功接替赫特上任省長。而安斯琴則獲委任為副省長及財政廳長。

約翰遜在其任內開始徵收3%銷售稅以支持其新引入的強制醫療保險,還擴充了省內高速公路系統及鐵路系統,並且談判通過《加鋁協議》(Alcan Agreement),促成了康尼大壩英語Kenney Dam的建設。1948年,菲沙河發生洪災英語Fraser River flood of 1948,政府發出緊急狀態令,並在災後啟動一頊於菲沙河谷築堤的計劃。此外,約翰遜還在其任內任命了英聯邦內首位女議長——南茜‧霍奇斯英語Nancy HodgesNancy Hodges)。

聯合政府在1949年省選英語1949 British Columbia general election中成功連任,更取得卑詩史上最高的61%得票率。然而,聯合政府內部卻逐漸出現裂痕。最終在1952年1月,自由黨決定終結此執政聯盟,並免除了所有保守黨員的廳長職務,轉以少數政府繼續執政[14],並在不久後倒台。

1952年省選英語1952 British Columbia general election前,當時的聯合政府為避免CCF在選舉中獲勝,遂把選舉制度改為排序複選制,期望保守黨與自由黨的支持者會把對方列為次選,把第三大黨CCF邊緣化。可是,更多選民卻出人意表地把卑詩社會信用黨列為其次選,以致社信黨一躍成為執政黨,並在選後推舉前保守黨員W.A.C.本納德英語W. A. C. Bennett出任黨領及省長。而自由黨卻只餘下6席,淪為省議會的第三大黨。

Remove ads

淪為第三黨:1953-1979

社信黨在上台不足一年後便宣佈提早省選,自由黨在是次選舉英語1953 British Columbia general election中所得議席進一步下降至4席,只剩下不足四分一的得票率,而社信黨則成功組成多數政府。幸而,時任黨領亞瑟‧萊恩英語Arthur LaingArthur Laing)在溫哥華灰角選區成功擊敗社信黨的對手取得議席,成功進入省議會。

1955年,社信黨爆出「薩默斯醜聞」,省議員羅拔‧薩默斯英語Robert SommersRobert Sommers)被指收受賄賂。當時,W.A.C.本納德及其政府試圖隱暪此事,但自由黨省議員老戈登‧吉布森英語Gordon Gibson Sr.對此窮追不捨,甚至辭去議席引發補選,以求令此醜聞得到公眾關注。然而事與願違,吉布森在補選中敗於社信黨,失去議席。而薩默斯在1956因此事件被逐出內閣,並在1958年被判罪成。

1956年省選英語1956 British Columbia general election,薩默斯醜聞對自由黨的選情並沒有帶來正面影響。相反,自由黨只剩下2個議席,而萊恩也未能成功連任。此後十餘年,自由黨一直維持約2成支持率,並維持其第三黨地位。

直到1972年,自由黨在大衛‧安達臣英語David Anderson (British Columbia politician)帶領下迎來省選英語1972 British Columbia general election。雖然自由黨在是次選舉獲得5席進帳,但得票率卻跌至歷年來最低的16.4%。雪上加霜的是,卑詩新民主黨在是次選舉勝出上台執政,大量原來保守黨與自由黨的支持遂轉投社信黨,以求阻止新民主黨繼續執政。其中,自由黨三位省議會均於任內轉投社信黨麾下,並在1975年後陸續成為內閣廳長。

及至1975年省選英語1975 British Columbia general election,整個自由黨只有戈登‧吉布森英語Gordon Gibson Jr能夠重返議會,整體得票率更跌至7.24%。

Remove ads

谷底反彈:1979-1991

此後十二年間可謂是自由黨的低潮期,期間沒有任何黨員晉身省議會[1]1979年省選英語1979 British Coumbia general election,自由黨僅派出5位候選人,且無人當選,總得票率不足1%,可謂是該黨成立以來的最低谷。在之後的兩次省選,自由黨均於大部分選區派員出選,支持率也逐步回升,但仍未能重返議會。

1987年,韋爾信英語Gordon Wilson (British Columbia politician)Gordon Wilson)在無人競爭下成為自由黨黨魁。在他領導下,卑詩自由黨正式脫離聯邦自由黨,兩者自此互不隸屬[1]。自1970年代中期,大部分聯邦自由黨的支持者在省選中均表態支持社信黨,而非卑詩自由黨。因此,與聯邦自由黨脫離關係能夠減低其支持社信黨之成員的影響力,使卑詩自由黨重奪較廣泛支持。而對聯邦自由黨來說,卑詩自由黨一直負債累累,把兩黨脫勾可謂是兩全其美。此後,韋爾信並著手重建自由黨,期望能夠成為政壇上可信的第三勢力。適逢社信黨在時任省長溫德心Bill Vander Zalm)領導下連環爆出醜聞,使選民開始對其失去信心。

1991年省選英語1991 British Coumbia general election前,韋爾信通過遊說成功晉身加拿大廣播公司舉辦的黨領辯論,與接替溫德心的時任省長麗塔‧莊士頓英語Rita JohnstonRita Johnston)及新民主黨黨領哈葛英語Mike HarcourtMike Harcourt)展開辯論。韋爾信透過其出色表現在選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更在隨後的競選活動中爭取了許多原來支持社信黨的選票。最終,新民主黨贏得選舉,而自由黨亦取得17席,重回官方反對黨地位。

Remove ads

重返議會:1991-2001

然而,自由黨內部與韋爾信的政策取向並不一致,他們希望自由黨向右傾,以填補社信黨瓦解後所留下的真空。此外,自由黨由於在議會內缺席多年,他們在議會經驗及建立廣泛支持的政治運動上力有不逮,難以建立有系統及紀律的在野勢力以抵抗新民主黨政府。

其後於1993年,韋爾信被爆出與黨內省議員朱迪‧泰耶吉英語Judi TyabjiJudi Tyabji)發生婚外情,使黨團內部群起反對韋爾信繼續領導自由黨。韋爾信在黨內壓力下遂同意舉行黨領選舉,選舉期間則由三角洲南選區英語Delta South省議員Fred Gingell英語Fred Gingell出任臨時黨領。時任溫哥華市長金寶爾力壓前黨領戈登‧吉布森及韋爾信,成為該黨黨魁[1]。此後,韋爾信與泰耶吉雙雙退出自由黨,並另起爐灶成立進步民主同盟英語Progressive Democratic Alliance

金寶爾上任黨領後隨即大刀闊斧地改變該黨形象,其首次採用了BC Liberals作為卑詩自由黨較非正式的外號,並在不久後推出了新的標誌和配色,把原來標誌性的「自由黨紅」與楓葉改為紅色與藍色,使選民能更清楚地將該黨與聯邦自由黨區分開來。

1994年初,金寶爾在一場補選中成功晉身省議會。在其領導下,自由黨的立場漸漸右傾,以爭取前社信黨及卑詩改革黨英語Reform Party of British Columbia成員的支持[15]。其後,自由黨接連在菲沙河谷地區的兩場補選中取得原屬社信黨的議席,鞏固了其作為最大反對黨的地位,並填補了社信黨崩盤後中間偏右光譜的真空,使其與聯邦自由黨,以至其他省自由黨在立場上均有明顯的分野。

1996年,自由黨在省選英語1996 British Columbia general election中取得最多普選票,然而由於該黨支持主要集中於卑詩省外圍地區,礙於單一選區制,使那些選票優勢無法反映在議席數目上。相反,自由黨在溫哥華島的13個席位中只取得3席。同時,因金寶爾提出要出售卑詩鐵路英語BC Rail,使自由黨在內陸地區英語British Columbia Interior一些以鐵路運輸為命脈的選區出師不利。最終,自由黨以33席維持其官方反對黨地位,但新民主黨政府在議會內的優勢也大幅減少。選後,金寶爾放棄了部分不受歡迎的政綱,包括使北部及內陸選民最為反感的出售鐵路計劃。

Remove ads

金寶爾政府:2001-2011

在新民主黨政府的第二任期,省長簡嘉年多次捲入醜聞,並於1999年下台[16]。連同其他不利因素影響下,新民主黨於2001年省選英語2001 British Columia general election中大敗予自由黨。自由黨在79席中取得77席上台執政,新民主黨僅佔餘下兩席,是卑詩省歷來勢力最懸殊的議會分佈,以普選選票計也是全省歷來第二大分距[17]。原任省長杜新志也在其選區落敗,而金寶爾則成為半世紀以來首位自由黨省長。

金寶爾的首個任期主要著眼於財政緊縮,包括滅少福利、放鬆管制及出售部分政府資產。其上任首天便立即宣佈把省級個人所得稅下調25%,隨後也降低企業所得稅,更廢除大部分的企業增值稅。金寶爾更將前任政府遺留下來不合規格的快速渡輪英語Fast ferry scandal以低於市價數倍出售。此外,儘管自由黨曾承諾不會出售卑詩鐵路,該黨執政後迅即推翻該承諾,推動私有化卑詩鐵路,並引起後一連串的招標爭議。

另外,金寶爾主張縮減公務員團隊,在各政府部門削減了約三成人手[18],自然資源保護署的執法人員更被大幅裁減。雖然如此,其內閣規模卻比上屆政府大上一倍,議員的薪資也有所提升。政府也關閉了各地的醫院、法院以及療養設施,其中尤以偏遠社區的設施為甚。不少新民主黨政府時期所成立的省立公園也被降級為自然保護區,使其能被開放用於資源開發,公園的門票價格也有所提高。

2003年,皇家騎警在調查一宗毒品案時涉及當時政府一名廳長助理。然而在調查過程中,騎警發現在卑詩鐵路出售的招標過程中可能涉及收受利益,於是對此展開調查,並於同年12月突擊搜查省議會大樓英語British Columbia Legislature raids。然而,此事並沒有影響自由黨的支持度,該黨在2005年英語2005 British Columia general election2009年省選英語2009 British Columia general election中雖然議席數目有所下降,但仍繼續保持執政地位。

於2009年選後金寶爾宣佈引入合併銷售稅,被指違反其競選承諾[19],並且惹來大量民眾反對。經過多個月來的政治壓力,金寶爾於2010年11月宣佈下台[20],當時民調顯示其個人支持率跌至只餘9%。

Remove ads

簡蕙芝政府:2011-2017

金寶爾宣佈辭職後隨即要求盡早舉行黨領選舉[21],省議員麥德莊馮宜幹卜佐治與前任副省長簡蕙芝均加入角逐。最終自由黨於2011年2月26日召開黨員大會,簡蕙芝則脫穎而出,當選新任黨領[22],並於同年3月14日宣誓就任省長。

簡蕙芝政府秉承卑詩自由黨同時爭取聯邦兩大黨派支持者的傳統,作風較靠近中間派立場。上任不久便將最低工資由每小時8元升至每小時10.25元,並加設家庭日英語Family Day (Canada)為法定假期。簡蕙芝上任之時,卑詩省仍正從2008年起的經濟衰退中恢復,因此其繼續緊縮政府開支,著力減低財政赤字,並向高收入人士加稅。在能源方面,簡蕙芝政府主張善用省內液化天然氣存量,將新興的液化天然氣產業定位為未來十年的主要經濟發展機遇。相比其前任政府,簡蕙芝在環保議題上取態較為保守。儘管其決定維持徵收碳稅,她在2013年省選英語2013 British Columbia general election中承諾會凍結該項稅率,而其發展液化天然氣的主張也與省政府於2007年設立的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背道而馳。此外,她在2012年也宣佈未來所有途經卑詩省的輸油管道必須達到五項要求,其中包括環境評估及諮詢原住民。而另一項要求則是卑詩省必須從該輸油管度的收入得到一個「公平的份額」,這項主張在社會上引起頗大爭議,更使卑詩省與鄰省艾伯塔省產生衝突。亞省一方面希望透過卑詩省的港口增加其瀝青出口量,另一方面則堅決拒絕任何使卑詩省獲得任何特許權使用費的安排。

2011年,前副省長韓仕新Colin Hansen)建議自由黨更名,以顯示該黨與聯邦自由黨沒有從屬關係,也能加深選民對該黨能夠整合聯邦保守黨及聯邦自由黨選民的印象。韓仕新並沒有提出新名字,而簡蕙芝則回應會考慮此建議,但不必急於一時[23]

自由黨在2013年省選英語2013 British Columbia general election前民意調查中一直落後,簡蕙芝支持度更一度落後其主要對手新民主黨狄德安20點[24]。當時,自由黨以「強勁經濟,保障明天」為口號,強調其政府收支平衡並主張捉緊液化天然氣產業的發展機遇,以求選民信任自由黨第四度連任。簡蕙芝更從安省自由黨及聯邦自由黨聘任參謀協助其競選活動。最終自由黨後來居上,總議席數目更從選前的45席增至49席,保著多數政府地位[25]。然而,簡蕙芝自己卻在溫哥華灰角選區敗於新民主黨尹大衛,無法重返議會。幸而,其黨員斯圖偉英語Ben StewartBen Stewart)願意辭任,使簡蕙芝能於西邊-基隆拿選區英語Westside-Kelowna循補選回歸省議會。

選後,簡蕙芝政府簽署了由前亞省省長雷福德英語Alison RedfordAlison Redford)倡導的國家能源戰略,以求與鄰省在輸油管道議題上關係解凍。2014年初,自由黨提出立法修改卑詩省的酒類法例,容許超級市場等商戶售賣酒精飲品,並放寬兒童能夠進入有售賣酒類的食肆[26]

2017年省選英語2017 British Columbia general election,自由黨和新民主黨分別贏取43席和41席,兩者皆不能以多數政府姿態執政,持有3席的卑詩綠黨遂成為執政之鍵。自由黨一度與綠黨磋商以爭取後者支持[27],但綠黨終於同年5月29日與新民主黨達成協議,讓新民主黨在綠黨的支持下於該屆省議會以少數政府姿態執政[28]。新民主黨黨魁賀謹於同年6月29日在省議會向自由黨政府提出不信任動議,以44-42票通過,自由黨遂失去執政權[29]。簡蕙芝於同年7月28日宣布辭去自由黨黨魁及省議員職務並離開政壇,同年8月4日生效[30][31]

再次下野:2018-2022

簡蕙芝辭任省長後,省督古喬恩英語Judith GuichonJudith Guichon)沒有重新舉行大選,而選為邀請賀謹組閣,自由黨遂成為官方反對黨。而高利民亦於選出新任黨領前暫代自由黨黨領一職,直至韋勤信於2018年2月當選新任黨魁[32]

在他領導下,自由黨在2020年10月24日舉行的省選中贏取28席,較選前減少13席。當時,韋勤信被黨內炮轟其沒有及時與曾發表反LGBTQ言論的候選人Laurie Throness英語Laurie Throness劃清界線,使其餘黨員選情受挫[33]。韋勤信於選後兩日宣布辭任黨魁[34],自由黨黨團則於同年11月23日選出龐雪麗為臨時黨魁[35][36]

改名及垮台:2022至今

馮宜幹於2022年2月當選新任黨魁[37]。在2022年的黨代會上,代表們通過了一項推進更名程序的決議,首先是與黨員協商,然後在年底前將其付諸表決[38] 。經過全省範圍的調查,「卑詩聯合黨(英語:British Columbia United)」被提出作為該黨的潛在新名稱[39],並在11月13日向黨員公佈了這個名字[40]、11月16日宣布大約80%的人批准了更名[41]。現時更名已獲批准,並於2023年4月12日生效[5]

然而,該黨在更名後支持率大幅下滑。更名前不久,自由黨省議員羅仕德被馮宜幹驅逐出黨,並轉投卑詩保守黨並當選為該黨黨領。此後,保守黨支持度便急起直追,更超越更名後的聯合黨成為省內第二受歡迎的政黨,僅次於執政新民主黨。聯合黨的支持率從剛更名後的33%跌至同年9月的19%,比保守黨低6個百分點。同時,在2024年省選前,聯合黨陸續有4位現任省議員轉投保守黨,部分候選人也同樣轉換陣營。2023年10月一份民調顯示,約有三分一選民並不知道自由黨更名一事[42],使原來支持自由黨的選民未能把選票轉移到聯合黨。

Remove ads

歷任黨領袖

卑詩自由黨

更多信息 #, 黨領袖 ...

卑詩聯合黨

更多信息 #, 黨領袖 ...

選舉結果

更多信息 選舉, 黨領 ...

參考資料

註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