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世界強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世界強國(德語:Weltmacht)不同於更為廣義的強國(德語:Großmacht)概念,指的是在世界政治層面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與「世界帝國」(Weltreich)不同,「世界強國」一詞預設了一個全球政治體系的存在,因此不適用於地理大發現時代之前的歷史時期。[1]

術語歷史

19世紀期間,國家力量在政治上的地位經歷了內涵上的轉變。有關「強國」的理論逐漸擺脫了原本以歐洲為中心的定義。歐洲列強(即五大強國)在帝國主義影響下,從原先維持歐洲權力平衡的目標,轉向彼此衝突乃至對立的世界政策。這使得「強國」不僅僅以「陸權」來定義,也開始考慮「海權」因素。推動這一過程的,是民族意識的發展與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經濟壓力。

隨着這種發展,原本在布羅克豪斯百科全書第10卷(1820年)中即已提出的「世界強國」(Weltmacht)概念與「強國」概念融合,二者開始被視為同義。於是,一個全球國家體系開始形成。歐洲中心的政治視角逐步轉向全球視野,在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的背景下,催生了全球權力政治。

體系發展

世界強國體系形成於帝國主義時代,當時若干強國,尤其是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美利堅合眾國德意志帝國,試圖追趕甚至超越大英帝國法國的主導地位。早在拿破崙·波拿巴領導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便已成功挑戰英國的霸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更甚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可被視為爭奪世界強國地位的鬥爭。[2]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都力圖躋身世界強國之列。戰後,美國與蘇聯取得了世界強國地位,並在冷戰中分別領導東歐集團西方集團。兩國作為領導強國的地位進一步鞏固,「超級大國」一詞即由此誕生。

隨着蘇聯解體,美國成為唯一的世界強國。法國前外長于貝爾·韋德里納(Hubert Védrine)為這一新地位創造了「超級強國」(Hyperpuissance)的說法。

參見

參考資料

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