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東平街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平街道map
Remove ads

東平街道,全稱東平街道辦事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8][9],位於東平縣中部[10],由原東平鎮2010年6月改制而來,為中共東平縣委和東平縣人民政府駐地。

事实速览 東平街道辦事處 Dōngpíng Jiēdào(漢語拼音)舊稱:東平鎮、宿城區[1], 國家 ...

東平街道面積15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400公頃,常住人口17萬餘人,是東平縣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鄉鎮級行政單位[11],也是「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山東省「省級文明鄉鎮」[3]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東平街道下轄有74個村級行政區。其中有10個社區和64個行政村[11]。其中宿城村為東平街道辦事處駐地,後屯社區為東平縣政府駐地。

社區

後屯社區劉范村社區,高范村社區,護駕村社區,赤臉店社區,趙橋社區,閆村社區李范村社區,尹范村社區,虹橋社區。

行政村

李泉子村,井莊村,董莊村,大陳莊村,一擔土村望駕村,顧駕村,欒莊村,無鹽村,牌子村,吳莊村,孟寨村,北城子村,井倉村,駐駕村,韓莊村,孟村村(北),徐村,趙村,井峪村,郝溝村,大井村,宿城村,羅莊村,古台寺村,焦村,焦園村,卜樓村,營子村,北馬莊村,前辛莊村,前路口村,東官屯村,後路口村,蔡村,毛莊村,稻屯村,百戶莊村,誦堯台村,單樓村,秦海子村,張家莊村,陳家莊村,西辛莊村,劉莊村,小河村,塘坊村,石樓村,西官屯村,於寺村,石馬村,王村,東豆山村,西豆山村,孟村,河溝村,卞莊村,鐵板橋村,曹村,龍山屯村,尚莊村,東海子村,前海子村和金山口村[12][10]

歷史沿革

Thumb
1825年的東平州地圖,上色者為今東平街道分屬的五個保[13]
  義和保 轄西豆山村等
  慈仁保 轄宿城、後屯村等
  深仁和保 轄劉莊等
  仁化保 轄一擔土村等
  仁風孝保 轄無鹽村等

早在西周時期,周武王在今東平街道西部的宿城村一帶分封伏羲氏的後代,建立宿國春秋時期,宿國成為宋國附庸,、宋兩國曾於公元前722年在宿國會盟[14]。約公元前684年,宋國將宿國遷走[15],後來宿國最終為宋所滅,再之後宿地漸入齊境。齊國人吞併鄣國遂國後,在今東平街道東部的無鹽村設置無鹽邑秦朝時期置無鹽縣,轄境包括今東平街道西南部,隸屬薛郡,而今東平街道東北部屬濟北郡[13]西漢末年,今東平街道境內曾爆發索盧恢領導的響應赤眉軍的無鹽起義,並同王莽軍隊爆發成昌之戰[1]。兩漢魏晉時期,無鹽縣先後屬梁國濟東國大河郡、東平國、東平郡,其中東平國東平郡治所曾在今宿城村。北齊時期,無鹽縣併入須昌縣。隋時,置宿城縣[1],唐代改宿城縣為東平縣,縣城由宿城遷至須昌[16][13][17]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東平州降為散州,今東平街道地域分屬北仁保(義和保)、仁化保、仁風孝保、慈仁保、深仁和保[13]。中華民國初沿用保制,後改為區制,今東平街道中部、西部屬東平三區,東部大井、無鹽等村屬四區,西豆山、河溝等少數村莊屬二區[1]

1938年8月,日軍攻占東平縣城,此後在今東平街道境內設立多個據點。同年末,中共駐駕村黨支部建立。1939年初,日軍先後在今東平街道境內製造半倒井慘案無鹽慘案[18]。同年3月8日,八路軍115師東進支隊抵達四區無鹽村。5至9月,中共東平三區區委和抗日區公所建立。1940年冬,東平縣地方抗日武裝火燒宿城北寨門;次年下半年,中共東平縣縣大隊先後在大井、井倉、北城子等地伏擊日軍和偽軍並取得勝利。1943年初冬,擊斃偽鄉長秦老道[1]。1945年5月,東平街道全境解放[19][20][21]

Thumb
1993年的東平縣地圖
紅色為東平鎮 淺紅色為宿城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東平街道大部屬四區。1955年11月建立宿城區。1958年10月成立宿城人民公社。1959年10月至1961年底東平縣建制撤銷,此後宿城公社先後屬汶上縣梁山縣平陰縣。1962年1月,東平縣建制恢復,宿城公社復歸[1][3]

1982年11月,山東省政府批准東平縣城自州城公社遷入宿城公社[3]。1983年1月,宿城公社改為東平鎮,次年4月,東平鎮又改為宿城區,區駐地宿城村。1985年12月,區級行政區劃撤消,原宿城區范村鄉、大井鄉析出組建為東平鎮,鎮駐地劉范村,宿城區其他地區組建宿城鄉。次年1月,原大羊區井倉鄉併入東平鎮[22]:27:2。1993年3月,宿城鄉撤鄉設鎮[22]:1:2:2[13][23]。2001年,撤銷宿城鎮,原宿城鎮行政區域併入東平鎮,東平鎮人民政府駐地遷至原宿城鎮人民政府駐地[24]。2010年3月,為建設東平工業園區大羊鄉尚莊、東海子、前海子、龍山屯、曹村、梯門鄉的金山村劃歸東平鎮。同年6月30日,撤銷東平鎮,設立東平街道辦事處至今[16][3]

Remove ads

地理

東平街道位於東平縣中東部,東經116°19′~116°33′之間[1],東接接山鎮,西臨老湖鎮,北與大羊鎮梯門鎮搭界,南隔大清河彭集街道東平街道相望。東平街道南北長11.1公里,東西長25.9公里,總面積1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400公頃[3]。境內分布有褐土、棕壤潮土、風沙土等土壤。山石、河砂等資源較為豐富[1]

更多信息 東平街道氣候數據, 東平街道 ...
Remove ads

氣候

東平街道屬典型的暖溫性大陸性季風氣候[26],四季分明。平均氣溫約14 ℃。最熱的月份是六月,平均氣溫在26℃下,最冷月為一月,平均氣溫零下2℃[25]。東平縣降雨量平均每年737毫米,夏季降雨占大多數[1]。降雨量最多的月份是7月,平均降雨量241毫米,最乾燥的月份是一月,平均降水量6毫米。[27]陽光充足,東平街道東部地區全年日照總時數2475.2小時,平均無霜期200天[1]

地貌

Thumb
東平街道境內的自然景觀
左上:白佛山 右上:大清河
左下:大清河北岸 右下:青峰山

東平街道平均海拔49米,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山地、丘陵、平原、窪地、湖泊皆有分布。北部、東部分布有山丘,為泰山余支,其中白佛山峰頂為東平街道最高點,黃海高程370.6米[13],此外還分布有東山韓山龍山等山丘。西部、南部主要為大汶河衝擊平原。西部還分布有湖泊稻屯窪,為東平街道最低點,最低處僅有39.3米[1],其上建有稻屯窪國家濕地公園

東平街道境內有多條河流,最大的河流為自西向東在東平街道南境流過的大清河。此外還有白吉河南金線河躍進河等天然河流,這些河流大多匯入稻屯窪[2][28]。新中國建立後,也開挖了勝利渠等人工河道,用於飲水和灌溉[13]

人口與文化

2010年,東平街道有居民147097人。其中73870人為女性,73227人為男性。15歲以下的兒童占總人口16.0%,成人占總人口64 74%,65歲以上的老人占8.0%[29]。東平街道以漢族為主,其次為回族,2012年,東平街道境內有回族670人。回族主要居住在北馬莊村宿城村西辛莊村高范村,其中北馬莊村為回民村[3]

流傳於東平街道的無鹽娘娘的傳說[30]、白佛山的傳說被列入東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外還有一擔土的傳說等。民間傳統體育競技駐駕村小洪拳,民間音樂古台寺硪號子等也被列入東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1][32]

經濟

2012年,東平街道共播種農作物10,461.73公頃,其中糧食作物9520公頃,總產63,700噸;油料作物286.93公頃,總產1,100噸;棉花360.27公頃,總產475.55噸;蔬菜和瓜類共12423公頃,總產708,500噸。擁有標準化規模飼養場170家,生豬、羊、兔存欄分別有2.2萬、2.7萬、1.8萬隻,畜牧業總產值8790萬元;水產品養殖面積533.33公頃,產量5,500噸,產值7200萬元。至2012年,東平街道共植樹造林5800公頃,經濟林、用材林、防護林分別有1000、2800、2000公頃。[3]

名勝古蹟

Thumb
白佛山大佛

東平街道境內有多處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齊魯第一大佛」的白佛山大佛位於東平街道西部,該佛像以及其附近的石窟造像群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1][33]。古宿國首都遺址宿城故城、古墓群宿城漢墓群為山東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4]。縣城東的青峰山摩崖造像為泰安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毛莊天主教堂龍山摩崖造像及古無鹽縣城遺址無鹽故城為東平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2][35]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