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東竹林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竹林寺map
Remove ads

東竹林寺,全稱噶丹·東竹林寺藏語དགའ་ལྡན་དོན་འགྲུབ་གླིང།威利轉寫dga' ldan don 'grub gling),位於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奔子欄鎮書松村南永干頂東坡,海拔約3000米,臨近金沙江滇藏公路214國道)從寺後經過[1][2]。該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位列康區「十三林」之一,也是德欽縣境內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有「康藏名剎」之稱[1][3]。寺院始建於康熙六年(1667年),原屬噶舉派,後改宗格魯派[3][4]。截至2018年,該寺有僧侶500餘人[5]

事实速览 噶丹·東竹林寺, 藏文轉寫 ...
Remove ads

歷史

東竹林寺始建年代有明萬曆二年(1574年)[6][7][8]:23、清康熙六年(1667年)[3][4]兩種說法。初名「沖沖措崗袞」(另說「蚌讓沖沖措崗」,藏語སྤམ་རག་ཁྲུང་ཁྲུང་མཚ་སྒང[9]),意為仙鶴湖畔之寺,屬噶舉派[3][4],原址位於今東竹林寺西北約3公里處[10]。康熙十三年(1674年),因參與以中甸嘉夏寺[註 1]為首的反格魯派暴亂失敗,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被迫改宗格魯派,同時合併了向丁寺、業永寺、娘舉頂寺、干薩寺、追達寺等數座小寺,由五世達賴喇嘛賜名「噶丹·東竹林」,意為成就二利(利己利人)之寺[3][10][11][6]。此後寺院規模不斷擴大,至清末僧侶人數已達700餘人,活佛10人[10]

1967年[8]:9,東竹林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嚴重破壞,僅存一幢大殿[12]。1985年7月,應僧眾請願,由迪慶州人民政府和中甸縣人民政府撥款,選新址重建,1986年3月14日動工[8]:10,歷時7年完成主體工程,後經持續擴建形成今日規模。[3][2][6]1986年10月十世班禪確吉堅贊曾視察東竹林寺並資助大殿建設[13][6]

東竹林寺搬遷重建後,在第七世扎塘活佛的建議下,書松尼姑寺與葉日尼姑寺於1987年合併後遷至東竹林寺舊址之上,名為塔巴林寺[7]。1987年12月21日公布的第三批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中的「東竹林寺」,實際上指的是現塔巴林寺[14][15]

Remove ads

建築

Thumb
東竹林寺遠眺

東竹林寺占地面積29970平方米,核心建築為大殿,另有辯經院、法相學院、金剛神舞院、4座活佛府邸(拉章)、104所僧舍等建築[16]。大殿為四層土木結構建築,底層是誦經處,正面供奉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及其弟子達瑪仁欽一世班禪克珠傑像(即宗喀巴師徒三尊),兩側是釋迦牟尼觀世音文殊度母普賢等塑像。二層中央的強巴佛塑像高6.8米,頭部直至第三層。三層為覺臥拉康(釋迦牟尼佛殿),佛像由拉薩色拉寺所贈,高約10.5米。[2][10][13]

組織與宗教活動

東竹林寺的宗教轄區涵蓋德欽縣奔子欄鎮、拖頂鄉、霞若鄉等區域,下設葉日、書松、奔子欄、霞若、拖頂、則通和喇普7個「安曲」(分寺)[3][4]

該寺的宗教節日有「格東節」(亦稱「格歸堆姆」節),每年藏曆八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舉行,期間上演藏傳密宗樂舞「羌姆」[4][17]。寺院每年舉行多次法會,以格魯派獨有的「央勒」「色庸」「嘎依」三大法會為主[17]

注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