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兩岸對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兩岸對等是1990年代以來,在臺灣中華民國政府、以及臺灣民眾,面對海峽兩岸關係時定位中華民國(臺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關係的政治原則[1]:344[2]和訴求[3]:1[4]:1。此原則的目的,在於臺灣方面企圖突破海峽兩岸在政治上的零和競爭[5]

概述

1980年代後期,兩岸交流逐步恢復,三不政策走向瓦解。李登輝政府時期,兩岸政府間開始接觸。自李登輝執政起[3]:1,經過政黨輪換,中華民國政府仍以「和平對等」定位海峽兩岸關係[6]。擔任過馬英九政府時期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的蘇起曾撰文,「大致說來,有兩個大原則貫穿當時國民黨[李登輝政府]處理兩岸關係的思維,那就是『民主』與『對等』。『民主』表示必須對民意負責;『對等』表示兩岸必須平起平坐、平等相待。」1993年的辜汪會談中,執行這一原則「大大提升了當時台灣的國際地位與形象」,而辜汪會談的簽字儀式「絕對是國民黨領導的台灣,追求與共產黨統治的大陸『對等』最極致的一幕。」[2]而李登輝政府強調的兩岸對等,即是兩岸政府做為政治實體的地位對等。在兩方接觸過程中,追求各種實質或形式上的對等[7]:173

由於「兩岸對等」的訴求觸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臺灣問題上的主權定義,故有中華民國作者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從未正面回應「兩岸對等」,而以「平等協商」一詞替代,以避免「雙重主權[1]:344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或持負面態度,如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在2003年曾發文稱,從李登輝政府陳水扁政府都以「所謂對等、安全、尊嚴為藉口,拖延和阻止三通[8]。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界對中華民國政府和民眾的「兩岸對等」的訴求,或支持或反對。有學者指出由於「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與中華民國方面主張的「兩岸對等」相距甚遠,不能保證中華民國(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對等地位,使中國統一受阻,可以邦聯制解決問題[4]:1—2。有學者將蔡英文「和平、對等、民主、對話」八字方針,理解為「要求大陸在承認台灣的『對等地位』[……]與台灣「和平對話」,其實質就是『和平台獨』」[9]:11

蔡英文政府時期,對兩岸的主權定義由馬政府時代的「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轉為「中華民國臺灣」。在此背景下,兩岸對等或引申至兩岸主權對等。2022年3月,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邱太三表態,兩岸應互相承認主權,引起兩岸關注。立法委員邱志偉指出「既然兩岸各自宣稱代表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岸若要對等,就是國與國間的關係,這是基於歷史事實、也符合現實[10]。」9月8日,邱太三在國際研討會開幕致詞時強調,兩岸關係本質是和平對等、主權和民主不容侵犯[6]

賴清德政府上台後,大陸委員會又多次提到要展開具有對等尊嚴的互動交流。中共中央台辦發言人表示賴清德當局的「對等尊嚴」如果等同於兩國論,中國大陸不會在違背一個中國的原則下與台灣方面對話。[11]

Remove ads

參見

注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