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華人民共和國債券市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華人民共和國債券市場,簡稱中國債券市場或中國債市,是中國證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債券市場的雛形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但真正意義的債券市場是與金融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同時開始的,伴隨着中國大陸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形成並逐漸發展起來的[1]。截至2016年,中國債券市場發行規模達到36.1萬億[2]。
發展歷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經濟極度困難。在政府財政收入有限、支出規模龐大的形勢下,中國開始嘗試發行國債。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關於發行人民勝利折實公債的決定》。1950年11月,期限5年、總額2億元的「人民勝利折實公債」正式發行[3]。1954年至1958年間,中國政府連續發行5次「國家經濟建設公債」[4]。1959年至1978年間,由於政治上受到「左」的影響,政府在20年間停止了一切債券發行活動[1]。
1978年至1979年,由於推行國有企業「企業基金制度」「利潤留成」等政策,財政赤字一度高企,政府開始向人民銀行透支,造成了通貨膨脹[5]。
1981年,為了治理通貨膨脹,政府開始恢復發行「國庫券」。然而1981年至1990年,國庫券的發行和承銷始終是靠行政手段強制某些機構和個人非自願購買完成的[6]。在國家科委頒布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若干政策的暫行規定》等文件中,「免購國家重點建設債券」一度被作為是政府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扶持政策。1987年後,國家重點建設債券、財政債券、保值公債、特種公債等國家債券大量發行,債券種類開始逐漸豐富[4]。
1992年至2000年,在上交所、深交所建立初期,中國絕大多數債券交易仍在實物券形式在櫃檯進行交易。1993年,國債期貨在上海交易所進行試點,同年,上交所推出國債回購業務。8月2日,國務院修訂頒布了《企業債券管理條例》。
1994年,深交所開通債券交易,同年11月1日,「深鹽田」作為第一支上市的企業債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7]。
1997年,由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為發行主體、三峽工程建設基金進行擔保的企業債券「三峽債」發行。而三峽工程建設基金是由財政部在全國範圍內徵收的自1993年至2009年共17年的電力附加稅,因此企業債券三峽債也被看做「准國債」[8]。
2007年8月,中國證監會頒布《公司債券發行試點辦法》[1]。
2014年3月,由上海超日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發行主體、中信建投證券保薦、在深交所掛牌上市的「11超日債」違約,成為中國大陸地區首支違約的公司債券[9]。
2015年1月,中國證監會在《公司債券發行試點辦法》的基礎上修訂頒布了《公司債券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
2016年12月,國海證券偽造公司印章私簽債券交易協議事件爆發,一度引發中國債券市場暴跌。同時,該事件暴露出灰色代持業務及交易對手風險,對中國債券市場投資者的信心造成影響[10]。
截至2016年,中國債券市場發行規模達到36.1萬億[2]。
Remove ads
組織形式
中國債券市場的組織形式,有場內市場和場外市場之分。其中,場內市場為交易所市場,場外市場則是銀行間債券市場和商業銀行櫃檯市場雛形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但真正意義的債券市場是與金融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同時開始的,伴隨着中國大陸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形成並逐漸發展起來的[1]。
交易所債券市場是中國債券市場的典型的場內市場,主要指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目前,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是交易所債券市場指定的登記、託管和結算機構。中國證監會負責對交易所市場的監管管理[1]。
銀行間交易市場是機構投資者進行大宗交易的場外市場,是中國債券市場的主體。目前,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和上海清算所是銀行間債券市場指定的登記、託管和結算機構[1]。
商業銀行櫃檯交易市場是債券交易的場外市場,個人和中小投資者可以通過商業銀行的營業網點進行國債買賣,並由商業銀行辦理託管和結算[1]。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