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
有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实践及经验的概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事業由中共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各省級人民政府設立教育廳或教育委員會,下級機構設立教育局,以管理地方教育事務。2023年,中國大陸共計有14.35萬所小學、5.23萬所初級中學、1.54萬所高級中學、7085所中等職業學校、以及1275所普通本科學校和1547所高職(專科)院校[5]。截至2010年,15歲以上人口中有94%接受過教育訓練、而得以識字[6];相比之下,1950年只有20%的民眾曾接受過教育[7]。
中國大陸目前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大部分教育資源缺乏地區採用應試教育,只有少數發達地區採用素質教育[8][9]。生均教育支出因地區有所差異。2010年,北京市投資的每人教育總額達人民幣20,023元,但教育投資較落後的省份貴州省只有人民幣3,204元[9]。中國大陸公立中小學實行依戶籍學區入學的政策,部分優質學校附近的房價因而暴漲[10]。
現在,中國大陸許多高等學校朝向國際化發展[11],著名的高等學府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等等[12]。
Remove ads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教育模式參照蘇聯發展,在中小學教育方面普及凱洛夫等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理論,在高等教育方面則將原先的綜合性大學進行拆分。由於建國之初需要大量的工業技術人才,故創建了大量的理工科學院。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大陸開展了大規模的掃盲運動,掃盲運動的高潮一直持續到50年代末。[13]高考制度於1955年正式設立。
改革開放以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頻繁受到政治形勢的影響。1958年,在「大躍進」的影響下,教育行業出現了過度發展,在校學生人數相比前一年增加了1.9倍,而新成立學校的品質則多不可恭維,以至於需要整頓[14]。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發導致全國所有學校進入停課狀態,大學入學考試被取消;知識分子不被尊重,大多數被下放進行體力勞動,有些則遭到殘酷對待,財產被沒收,被批為「臭老九」等,[15]許多人被迫停止繼續教育,沒有接受教育的人喪失了機會,對中國大陸的人口素質和教育事業造成了嚴重的破壞。1960-1970年代,毛澤東發動了上山下鄉運動,組織了大量城市「知識青年」離開城市,到農村勞動和定居;1970年代末開始,大部分知青陸續回到城市。[16]鄧小平認為,文革造成大多學生習慣了「文革」時瞎搗亂的習氣:無政府主義猖獗,大家不守紀律,以為標新立異、我行我素就是英雄,誰也不能拿我怎麼樣。[17]
1977年高考恢復,當時的考生的平均年齡最大、錄取率最低。[18]1990年代後期以來,中國大陸開始實行大學擴招政策,雖然更多的人得到了前往大學學習的機會,但大學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也逐漸惡化:許多人選擇報考研究生,更多的人則選擇從事不對口的工作,甚至於找不到工作[19]。為了改善未來機會,許多學生爭取考取更好的高等院校,甚至出國留學。
1986年開始,中國大陸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包含6年小學和3年初中(個別地區為5年小學和4年初中),學生年齡在6歲至15歲之間[20]。2010年,約有82.5%的學生會選擇繼續為期3年的高中教育[21]。高考是進入大多數高等教育機構的先決條件。2010年,27%的高中畢業生會繼續接受本科教育[22]。在此之上,亦設置有研究生教育。另外政府還設立中等和高等職業學校,提供學生職業教育內容[23]。
進入21世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推進素質教育。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提出要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希望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8]。此後高考改革、中考改革亦陸續啟動。但是如今改革仍未有明顯的成效,現今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24]。
截至2012年,中國大陸約有93%民眾接受過中學教育[25]。2005年,中國大陸各級政府便籌劃經費以減免農村地區孩童的學雜費[26]。2006年,政府承諾九年義務教育完全免費,並提供小學和初中階段的課本和學費等補助[27]。這使得政府每年教育預算從2003年的不到500億美元,增加至2018年實際支出6590.7億美元。[28][29]。2018年舉行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中,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四地在校生作為整體於閱讀、數學和科學領域上均取得第一名的成績(但除中國大陸外幾乎都是全國或整個政治實體參評)[30]。發達地區學生在學習成果評估上獲得極高成績[31]。
2021年5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實施「雙減政策」[32]。根據習近平的指示,教育部對學生的課外輔導實施新的限制,並要求所有的民營教培公司轉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33]。
由於習近平推行的雙減政策嚴重打擊中國私人教育行業,影響中國經濟發展,中國政府在2024年逐步放寬對私人輔導機構的監管,以此增加就業機會減低失業率[34][35]。
Remove ads
各層次教育
中國大陸的學前教育一般從3歲開始,進入幼兒園。一般分為小班(3-4周歲)、中班(4-5周歲)、大班(5-6周歲)三個階段。在有的幼兒園和小學中還辦有「學前班」,為不滿6周歲的兒童進行適應學校生活的教育。在幼兒園生活包括一日三餐,遊戲為主;學前班類似學校上課,但時間短,有許多戶外活動。
2021年5月,涉及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關於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發佈。[36]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在這一體制下,所有適齡兒童都必須接受九年的義務教育,家長則有讓子女接受這種教育的義務。
2017年起,所有義務教育學生(包括民辦學校學生),一律不收學費、雜費、書本費,並補助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俗稱「兩免一補」。[37]但各個學校可能依據實際情況,收取作業本費、校服費、軍訓費、伙食費、寄宿制學校住宿費等。[38]
對於義務教育的分段,在教育模式上可以初步分為三段:一至三年級為小學基礎階段,四至六年級為小學拓展階段,七至九年級為初級中學階段,不同階段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髮育程度皆不同,需要有區別的對待、實施教育;學制上,絕大多數地區實施「六三制」,即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部分地區實施「五四制」;另有一些地區開始推行「九年一貫制」。[39]下文以「六三制」對中國大陸義務教育做一簡述。
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40]開始執行。其中,小學原「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初中原「思想品德」均整合為「道德與法治」;勞動、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課時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41]。勞動課程內容共設置十個任務群,其中包括「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等任務群。[42]
近年來,不少人提議實施小學至高中的12年甚至以上的義務教育。[43]
Remove ads

在小學階段,學生通常要學習的課程為:道德與法治、語文、數學、英語、體育與健康、科學、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等。
絕大多數小學生,進入小學便集體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佩戴紅領巾,少年先鋒隊入隊年齡與小學入學年齡一致(年滿14周歲即集體退出中國少年先鋒隊,但部分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佩戴團徽)。2005年以前,入隊與入學年齡並不一致(相差1歲),於是衍生出綠領巾。
小學學業完成以後,學生需要升入初中。早期,小學升入初中採取擇校制度。現在擇校考試制度基本被廢除,代之以「按區劃分」[44][45],即按照學生的戶籍來指派初中,也就是說學生戶籍劃分在相應初中片區內,就被指派升入該學校。但是教育資源不均衡仍然存在,如果戶籍片區的對口初中質量不理想,很多家長轉向希望購得優質學校的片區內的房產,即學區房。[46]
部分地區將同一區域戶籍的小學畢業生分派給多所初級中學。或者某片區大量的小學畢業生未能進入該片區少數的優質初中,這時往往採用電腦派位法,將學生通過隨機派位的方式指派到其他學校就讀。[47]


在初中階段,學生按規定需要學習的課程為:道德與法治、語、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學、體育與健康、信息技術、音樂、美術。部分地區的學校可開設日語或俄語班級,這些班級可用其他外語取代英語課程。
1990年代開始,初中取消畢業考試。學生只要在初中三年內沒有任何處分或撤銷所有處分即可畢業(不同地區的畢業規定可能不同)。
初中教育階段還設有以職業教育為目的的職業初級中學,但為了保持義務教育的統一性,該層次的教育已經名存實亡,截至2019年僅剩4所職業初中[5]。
學生在九年級(初中三年級)將面臨升入高中的考試,即「中考」。
1980年代,初中畢業考試和中考是一體的。也就是說如果中考分數不及格,那就將面臨無法畢業的結果,即使得到高中錄取也將被以「初中肄業」為由而無法進入高中,退回學籍檔案,俗稱「退檔」。
中考成績決定學生是就讀中等職業學校(中專)、普通高中(高中)還是踏入社會。考生可以報考省內中專。報考普通高中的情況有所不同,考生只能報考自己考籍所屬縣、區內的高中或者具有全市招生權力的高中。有些省份出現了一些「超級高中」,可以招收省內其他地市的優秀生,被稱為「越界掐尖」。(各地招生辦法不統一)
省市重點高中入學名額的競爭非常激烈。重點高中往往集中了區域內最好的教育資源, 教學設施和師資非一般高中可比翼,高考升入本科的概率非常高。學生只要考上重點高中,基本上就可以順利入讀本科高等學校(俗稱大學)。目前各地中考科目並不統一,是各地根據情況而定。
Remove ads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中學制為三年。學生需要學習的科目為:語文(少數民族高中需要學習少數民族語文)、數學、外語(可選英語、俄語、日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學、信息技術、通用技術、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勞動。
中國大陸普通高中是全日制教學。學校一般在8時左右開始授課,下午5時左右放學。但早、晚自習情況較為常見,學生需更早到達學校、更晚回家。相當多的學校規定學生必須進行晚自習,以及星期六甚至於整個週末或者寒暑假的在校學習。
大部分高中學生住校。個別地區學校極端情況是每天早上5時早自習,晚上11時結束晚自習,這些高中學生每天花15-16小時在學習上。一些學生因為壓力過大從而導致心理疾病甚至自殺。[48]
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各科成績皆及格者發給普通高中畢業證;任一科目不及格者(不及格科目有補考的機會),發給結業證;未讀完三年者發給肄業證[49]。(各地規定不一)
Remove ads
高考,全稱「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高中階段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選拔考試,即高中升入大學的升學考試。高考被視為整個教育系統中最重要的考試,從1977年恢複高考到2003年,高考一直是在7月份舉行。2003年開始改在6月初,通常是6月7日至6月9日,但在受不可抗力因素影響時也會進行全國範圍或小範圍的推遲。[50][51]
不同地區不同科目高考的出卷機構不一。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高考全國卷,包含語文、數學和英語科目,全國卷也分為分為全國甲卷、全國乙卷、新高考I卷、新高考II卷[52]。其他考試科目由各省級考試機構命制,例如福建省,物理、歷史、思想政治、地理、化學和生物科目以「福建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名義由福建省教育考試院命制[53]。而北京、上海等地區則不使用全國卷,所有科目由各自的省級考試機構命題。
高考改革後,各省市採用「3+3」或「3+1+2」的高考模式。試卷由語文卷(150分)、數學卷(150分)、外語卷(150分,其中30分為聽力部分,120分為筆試部分,廣東、山東不考聽力而考聽說)以及三門次選科目(各100分)組成。採用「3+3」的省市由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地理六科(浙江省新設技術,共七科)中任選三科作為高考科目,採用「3+1+2」的省市由物理、歷史中任選一科作為高考科目,由化學、生物、政治、地理中任選兩科作為高考科目。「六選三」與「四選二」的科目採取賦分計入總分,其他科目取原始分計入總分。
除卷面分以外,個別考生有可能或得政策性加分(高考加分),加分從20至60不等。表面上高考加分可以促使高校錄取個別方面有才華的學生,但實際操作事與願違,因為加分並沒有限定考生可報考的專業(譬如說獲得體育加分的學生報讀金融專業),而且加分造假非常嚴重。出於高考加分的原因,高校錄取出現了調檔線和專業錄取線不同分數。調檔線(即調動學生檔案線,也叫提檔線——提取學生檔案線。考生被錄取後其檔案就會被調動或提取到錄取的院校,所以錄取了等於要調檔,要調檔基本就是可以錄取)是某高校在某一省份錄取學生中分數最低學生的分數(高考加分算入內),專業錄取線是該高校的某一專業在該省份錄取學生中分數最低學生的分數(不算高考加分,只算卷面分,即裸分)。沒有達到高校調檔線的考生絕對不會被錄取。調檔線決定考生就讀哪一所高校,專業錄取線決定考生就讀錄取高校的哪一個專業。
因為調檔線和專業錄取線的分數計算方法本末倒置,高考加分是否能夠促使高校錄取最優秀的學生充滿着疑問,尤其是熱門專業。例如北京某一高校在廣東2013年調檔線是655,某專業只錄取一人。考生A高考裸分635,該生高二時獲得全國學科(數理生化信息三模三電其中一項或體育)競賽加分20分,總分655,該生可順利獲得錄取;考生B高考裸分654,沒有加分,該生不會被調檔。在高考分數分分必爭的情況下,高考加分至少可以使學生的全省排名推前4個分數段(5分為一段),如果是全省裸分250名以內的學生,加20分可以使排名推前200名甚至更多,從而獲得北清的錄取,更可以使一些學生成為狀元。因此社會上出現了狀元之爭-加分狀元和裸分狀元。高考加分剝奪了一些優秀學生就讀一流大學的機會,同時助長了奧數之類培訓班的滋生。目前能獲加分的學生大多數都是省會城市重點中學,甚至基本是超級中學的學生。因為教育資源分配在全國範圍來說存在着不公,教育較落後地區的學生得不到奧數陪訓的機會。加分政策大多數情況下只會惠及大城市的考生。
高校的統一招生名額分配存在不公現象。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的省份投放的招生名額沒有遵循統一的原則和依據。人口大省的考生往往在這方面吃虧,因為高校不會因為該省考生人數相對較多就相應準確地增加投放的招生名額。這個問題從而產生了高考移民這一現象。比如,北京、上海的高校投放給本地考生的生均招生名額往往高於投放給其他省份的生均名額,造成一些考生大省(譬如廣東)的考生考取北京上海高校的機會比北京上海本地考生小。官方對於名額分配的解釋是北京上海考生素質高,所以本地配額名額多。
對於異地高考,高考移民,高考加分亂象和高校自主錄取腐敗問題,2016年2月,中國大陸教育部和公安部聯合發布宣布將對異地高考和高考移民問題進行整治,要求各地各級教育招生部門對高考考生的戶籍和高中學籍等信息進行嚴審,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各地對「移民」行為的界定存在分歧:如落戶幾年後算「高考移民」、幾年後才能參加當地高考等一些問題。[54][55]
2015年,中國大陸開始清理高考加分制度,取消了奧賽等5項加分項目。現在基本去除了多數亂加分現象,少數民族照顧政策依舊保留。民族加分依舊導致各類更改民族現象。在取消各類奧賽的加分項目後,中國大陸教育部推出「強基計劃」,並於2019年開始第一屆「強基計劃」招生。
2020年9月起,中國大陸實行職業教育起點制。即根據專業性的強弱,來確定該專業的開設起點,專業性強的起點為高級中等教育,專業性弱的起點一般為高等教育階段。同時廢除中等職業教育階段的所有免費政策,改為貧困學生免費,2018級、2019級學生待遇不變,依舊免費。
中國的高等教育分為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繼續教育),通過高考錄取入學的學校皆為普通高等學校(一些普通高等學校亦進行成人高等教育),以下只介紹普通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包括大學專科(高等職業教育)(2-3年學制)和大學本科,2019年後本科又分為普通本科和職業本科[56][57]。大學專科層次的高等學校多以職業學院、職業技術學院或高等專科學校等冠名;大學本科層次的高等學校多以大學或學院冠名,一些開展大學本科層次的高等學校也有開展大學專科層次教育。
本科畢業可以得到畢業證書,符合學校學位要求可以獲得學士學位證書。高職或專科畢業只有專科畢業證書而沒有學位,但在讀期間可以參加一次普通「專升本」考試,該考試由專科院校所在省實施,考試通過並錄取的學生到被錄取高校完成兩或三年學業後也可獲得本科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
本科或者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畢業之後都可以通過參加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進行深造,專科畢業後滿足「本科同等學力」也可以參加該考試,但會有學校和專業的限制亦可能需要加試。其中,考生可以選擇考研究所或者擁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等學校研究生院,一般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學習方式。
考生參加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必須先網上報名,然後再根據考生所在的單位進行現場報名。考生報名時,只能填一個志願,一個專業,一個研究方向。考試分為初試和複試兩個階段:
初試需要考的科目是政治(100分),外語(100分,一般是英語),數學(150分,其中數學包括一,二,三,不同的研究方向,考的數學也就不同),專業課(150分,專業課是根據考生的志願決定)。其中,一些理科專業(如化學,物理等等)、歷史學以及法學碩士等可以不需要考數學,但是必須考兩門不同的專業課,即專業課1和專業課2。政治,外語,數學都是由國家研究生入學考試命題組命題,但是專業課是由考生所報考的院校自主命題。上了初試分數線的考生可以參加複試,如果未能通過該校初試,考生可以通過調劑參加複試。
複試階段也就是考生接受所報考的研究方向的導師對考生進行面試,由研究生導師自主選拔,參加面試的考生會根據初試階段考試的成績進行排名,依序參加複試。考生在通過初試和複試之後,就可以在該校注冊就讀。
攻讀碩士需要2年至3年才能畢業獲得學位,以後是博士。需要再參加報讀院校設立的博士生入學考試。一般攻讀博士學位需要3年到4年時間。
部分學校可以為成績表現優異的普通本科學生提供畢業後直接升入碩士研究生的機會,其中也有很多院校還可以是直博,即本科畢業後,只需要5年時間攻讀博士學位,但是如果中途輟學或者是想退出的話,如果未達到博士畢業要求,則沒有博士學位證書並且也沒有碩士學位證書。
在中國的研究生教育中,在讀碩士研究生每人每年可獲得國家助學金6000元,另外有覆蓋面接近100%的院級獎學金一般每人每年可獲得3000元,此外擁有眾多社會獎學金一般金額為3000-10000元,但需要自己申請。在讀博士研究生中國政府規定每月最低補助標準為2500元,此外還有各種獎學金,在讀博士每月最低收入為3000元左右。如果在中國科學院研究所會拿到更多的補助。
而在中國的城市中,少部分有條件的家庭會將孩子送到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接受高等教育,這股「留學熱」也有發展到中學時期的趨勢。[58]
2022年5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表示,中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達到2.4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7.8%。[59]而1949年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0.26%,高校在校生數量為11.7萬人。[60]
從2023年起,不再發放《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畢業生就業報到證》和《全國畢業研究生就業報到證》,取消就業報到證補辦、改派手續。[61]
注釋
擴展閱讀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