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動畫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動畫的歷史一般被認為始於1922年的《舒振東華文打字機》。[1]中國動畫又被稱為「美術片」,美術片包括卡通片、木偶片、剪紙片、摺紙片等等。[2]
![]() |
早期歷史
在公元前1世紀,西漢的丁緩發明了一種裝置,其上附有「諸多奇禽異獸」的裝置,據說能夠能夠「運動自如」,英國歷史學家李約瑟認為這種裝置可能類似於西洋鏡[3][4]。然而,目前尚不清楚丁緩的發明真正實現了動態幻覺效果,抑或僅僅是使靜態或機械驅動的形象在物理空間中移動。 據《西京雜記》記載:
「長安巧匠丁緩者,為常滿燈……又作九層博山香爐,鏤為奇禽怪獸,窮諸靈異,皆自然運動。又作七輪扇,連七輪,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現代動畫產業起源於1888年的巴黎,由埃米爾·雷諾首創。[5]中國動畫誕生於20世紀20年代,主要受到法國、德國、俄羅斯以及美國動畫作品的影響和啟發。1918年,第一部外國動畫登陸上海,這是一部名叫「從墨水瓶里跳出來」的美國動畫。[6]
探索時期(約1920–1945)
在1922年,萬籟鳴製作出第一份廣告動畫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1924年,中華影片公司攝製了動畫短片狗請客(黃文農創作)。1924年上海煙草公司也攝製出一個動畫片過年(楊左匋創作)。[7]這些都是早期的一些動畫短片。[6]
在1926年,萬氏4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和萬滌寰在中國的長城畫片公司工作,並非長城電影娛樂公司。萬籟鳴,萬古蟾製作出第一部時長為10至12分鐘的黑白動畫短片大鬧畫室,[6]因此他們被認為是中國動畫事業的創始人。[8][9]萬氏兄弟相信中國動畫除了能娛樂觀眾,也應有一些教育性、邏輯性和啟發性。他們致力於發展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動畫風格。把實景電影片段同二維動畫電影結合起來在當時是一種普遍的趨勢。[8]首批傳入上海的具有影響力的美國動畫包括《大力水手》以及一部當時譯作《勃比小姐》(一般譯作《貝蒂小姐》)的作品。在民國時期的實景電影中,亦可發現許多動畫片段的運用。[10]
1935年,萬氏兄弟着手生產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駱駝獻舞》。[6] 四年後的1939年,美國迪士尼公司的白雪公主也登陸上海,引起巨大的轟動。1941年,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在中國抗日戰爭這一艱難時期製作出來,這部作品使用轉描機技術。隨後,這部《鐵扇公主》被引進到了日本的電影院放映,有一位名叫手塚治虫的少年在影院當中觀看了這部影片之後,迷上了動畫這種藝術,後來成了日本著名的漫畫家,手塚治虫將萬籟鳴當做自己的偶像。[11]

Remove ads
穩定發展(1946-1949)
在1946年10月1日,東北電影製片廠(a northeast motion picture studio)在嫩江省的興山(今屬黑龍江省鶴崗市)建立起來。這是第一家由中國共產黨建立的著名電影製片廠。1947年,東北電影製片廠製作了一部木偶片皇帝夢 ,運用誇張的手法揭露了中國國民黨的腐敗與黑暗。[12]1948年,東北電影製片廠攝製完成了一個方明(即持永只仁)擔任導演的動畫作品瓮中捉鱉(1948)。[13] 1949年,東北電影製片廠美術片組在卡通股的基礎上設立。[14]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成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50–1965)
1950年2月東北電影製片廠美術片組南遷上海,成為上海電影製片廠的組成部分,萬氏兄弟以及錢家駿、虞哲光、馬國亮、包蕾等一大批藝術家先後加入了美術片組又從中央美術學院、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北京電影學校等美術院校吸納了一大批美術工作者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10]隨着美術片組南遷的,還有日本的動畫師持永只仁。持永只仁在上海花費時間創作了《謝謝你,小花貓》、《小貓釣魚》。1953年,他回到日本,這是在這一時期唯一一位在中國和日本兩國的動畫都參與過的美術工作者。[15]1956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創作了中國第一部彩色動畫烏鴉為什麼是黑的,在意大利威尼斯國際兒童電影節上獲獎。
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一般簡稱為「上海美影廠」)在上海電影製片廠的美術片組的基礎上成立。隨後,萬氏兄弟結合民間的剪紙藝術探索出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也是中國的第一部剪紙片。虞哲光研究出中國第一部摺紙片—《聰明的鴨子》。[16] 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也在這一時期誕生。[11]
1959年,美術片大鬧天宮開始籌備,由萬籟鳴、唐澄擔任導演,主創團隊奔赴各地古蹟景點採風考察,看京劇,到動物園觀察動物,甚至為了畫好仙女的動作去學習舞蹈。1961年,大鬧天宮上集上映,1964年大鬧天宮完成下集製作。[10] 這部作品在海外上映之後引發了動畫業界的轟動,《世界報》曾評論說:「《大鬧天宮》不但有一般美國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藝術又是迪士尼式藝術所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達了中國的傳統藝術風格。」[11]
可以說的是在短片播放,上海電影製片廠嚴格地擴大了毛澤東的反右運動,遵循類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言論。毛澤東公然承認了新美術作品和體系對於新中國是重要的。[8]從此開始,他的政治運動顯示出對動畫產業的強烈反應。黃金年代結束。
Remove ads
文化大革命的衝擊(1966–1976)
在1967年文化大革命全面爆發前,動畫一直被視為技術上的奇蹟。[17] 此時,毛澤東推廣動畫產業的前提有,它必須成為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中有用的宣傳工具。他也給動畫產業送去一份很危險的信息,他的政權一方面允許言論自由,另一方面迅速反悔開始迫害異見人士。對動畫產業的衝擊廣泛地在紅衛兵的破壞中進行,一些動畫界人士被批鬥並被集中下放到農村、工廠,接受「勞動改造」。[15]《大鬧天宮》的導演之一萬籟鳴遭受迫害。[15]大多數動畫師不被允許繼續製作動畫。[8]被迫害的動畫界人數在1966年到1972年成指數形增長,讓動畫行業受到災難性的打擊。
中國動畫事業在這十年間幾乎陷入停滯直到1976年文革的結束。1972年開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才恢復生產動畫製作[15]。動畫作品有1973年的小號手,一個名叫「小勇」的小男孩成為了參加了紅軍,在紅軍的教育與鍛煉下,小勇成為了英勇的戰士。[18]同一年出品的還有小八路,故事講述了抗戰時期一個參加共產黨游擊隊與日本軍隊進行對抗的男孩。[19]還有東海小哨兵,故事講述一個名叫小紅的小女孩偷偷跟隨三名化妝成解放軍的中華民國國軍特務,最終協助中國人民解放軍消滅敵人的故事。[20]
Remove ads
改革開放(1977–1985)
文化大革命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動畫事業。在中國的藝術家被槍決時,在1960至1989這二十年間,香港市場上大部分動畫片均從美國進口。美國的米高梅或迪士尼的動畫占據影院。從動畫的來源的角度上看,日本已成為動畫在遠東地區的主要生產基地。通過模擬電視信號直接入戶的傳播方式,日本電視動畫作品大規模湧入香港、歐洲及中東市場。口袋妖怪和變形金剛更是其中的熱門作品,後者衍生出一款相當成功的變形金剛系列玩具。在此期間,中國動畫無論在電視上還是大銀幕上都難以與之抗衡。
儘管如此,中國的動畫產業也在新的政策下重新開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在20世紀80年代製作219部動畫電影短片或者動畫長片。[6]1979年的哪吒鬧海標誌第一部新時期的動畫長片,隨後還有天書奇譚 (1983)、金猴降妖 (1985)。 動畫短片有雪孩子 (1980), 嶗山道士 (1981), 鹿鈴 (1982) 和 三個和尚 (1980)。
因為一部分家庭開始擁有電視機之類的大件家電,[21]所以這一時期,中國動畫雖然仍然維持統購統銷,但是開始出現了在電視台播放的電視系列動畫片,如阿凡提的故事(1981)、黑貓警長(1984)。
Remove ads
轉型變革時代(1986–2003)
美國和日本大量商業動畫片引進促使了整個中國動畫的變革。[15]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一方面是中國的電視台大量播出來自美國和日本的商業動畫片;另一方面在中國的廣東省出現了給美國、日本做動畫片代工的企業,如深圳翡翠動畫、深圳太平洋動畫、深圳彩菱動畫、深圳朝日動畫、珠海馳勝動畫等等,這些公司以優厚的報酬吸引了中國國內大量的動畫人才前來工作。[22]於是,上海美影廠大量的人才從上海美影廠辭職,坐上了南下廣東省的火車。他們在代工的過程中學習日本、美國等國家的動畫技術,也導致了原有的中國動畫曾經的創作經驗失去了傳承。[11]
而且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因為中國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以前美術片實行的是統購統銷政策,由中影公司對美術片實施統一購買。而從1993年之後,中影逐步取消統購統銷美術片,上海美影廠被迫向商業動畫片的方向轉型。[23]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導演金國平:
“ | 在1993年之前, 無論你做出的動畫如何,北京都會決定你生產出什麼產品,你就會的到什麼樣的收入。[24] | ” |
中國動畫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着國際動畫製作開始使用電腦去創作,如上海美影廠的第一部商業動畫電影作品--《寶蓮燈 》就採用了電腦製作模式。[25]越來越多的動畫學院採用了更為昂貴的來自 Autodesk, Newtek 和Adobe等公司的動畫軟件來完成動畫製作。
Remove ads
21世紀新中國動畫學派(2004–)
新中國動畫學派是在21世紀出現,具體表現為動畫創作生產的數字化,傳播方式互聯網化,接受終端多屏化。[26]
為了扶持中國動畫的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積極扶持國產動畫片的創作、拍攝、製作和播出」。[27] 從2005年開始,廣電總局開始實行《關於實行優秀國產動畫片推薦播出辦法的通知》。[28]廣電總局要求,從2006年9月1日起,在每天的17:00到20:00禁止播出境外動畫片,要求國產動畫片每季度播出數量不少於60%。[29]另外地方政府按分鐘數對國產動畫片發放補貼,極大地促進了國產動畫的發展,導致了很多動畫公司的成立;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一些公司為了騙取補貼而抄襲,比如《高鐵俠》被認為是抄襲他國的作品。[30]
為了滿足動畫業界的人才培養,國家廣電總局將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吉林動畫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等列入國家級動畫教學研究基地。[15] 截止2008年,中國國內已經有447所高校開設了動畫相關專業。截止2011年,全國高等院校動畫專業畢業生達到60萬人。[15]
這一時期,中國的電視動畫產量呈現上升趨勢。2004年開始隨着日本、美國動畫的外包加工轉向印度、越南等國家和地區,國內的動畫團隊逐步轉向國內原創動畫的生產。[11]2004年,中國動畫產量為21800分鐘,到了2011年,中國動畫產量達到了220530分鐘,中國動畫產量位居世界第一。[31][32]
這一時期,中國的動畫電影也有一定的成就。2006年,中國第一部3D動畫電影—魔比斯環上映。[33]雖然1.3億元的成本只換來了300多萬票房,但是魔比斯環的製作方環球數碼卻被稱為是中國三維動畫人才的 「黃埔軍校」,後來的十月文化、可可豆動畫、大千陽光、兩點十分動漫等公司均有當年參與環球數碼製作的學員。[34]2009年,《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沖天》上映,靠着電視動畫帶來的熱度,喜羊羊電影票房突破8000萬元,這給中國動畫行業注入了強心針,大家都受到了鼓舞。[35]2015年7月上映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在中國動畫電影商業化上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取得了9.56億元人民幣票房紀錄,讓更多資本敢於投資動畫電影,也推動了中國動畫的發展。[36]
Remove ads
參見
- 中國動畫
- 中國動畫電影列表
- 動畫歷史
- 動漫歷史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