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北小街,是中國第一家全面展示中國移民史、移民現狀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是中國僑聯直屬事業單位。
簡介
1959年5月14日,中國僑聯首任主席陳嘉庚倡議並捐資興建的廈門華僑博物院建成開館,這是中國華僑博物館事業的開端。1960年7月15日,陳嘉庚又向中央建議在北京建一座華僑博物館,並承諾由自己負責建築費用。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對此表示讚賞,並答覆陳嘉庚稱,待國家經濟好轉,由國家投資興建。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在北京逝世,留下50萬元人民幣作為華僑博物館的興建資金。此後國家政局多變,此議被擱置。改革開放後,經過僑界多方努力,華僑博物館工程被重新提上議事日程,2005年7月獲得國家發改委批覆立項。[1]2011年9月6日,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奠基,2014年10月竣工。2014年10月21日(陳嘉庚誕辰140周年紀念日)正式開館。[2][3][1]為建設該館,中國各級政府投資3億元人民幣,海外華僑華人和中國國內歸僑僑眷捐款4000餘萬元人民幣。[1]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的館舍由現代式樣的主體建築及四周的仿古四合院組成。主體建築高18米,地上3層,地下2層,建築面積12765平方米。該館共設四個基本展廳、三個臨時展廳、一個報告廳。[2][4]博物館採取免費不免票的方式對公眾開放參觀。[1]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主體建築內,迎門便是主題浮雕《根》。浮雕左側是第一展廳,展出基本陳列「華僑華人歷史文化展」,分為中國人移民海外歷史、華僑華人海外生活篇和貢獻篇、華僑華人與中國發展、中國僑務四部分,展出文物千餘件(套),歷史照片千餘張。[2][4]
博物館自2005年開始收集藏品。[3]博物館開館初期,已有藏品1萬餘件(套),涵蓋金屬類、陶瓷類、紡織品類、漆器類、玉石類等類別,大部分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斐濟、越南、泰國等地華僑華人的無償捐贈。[2][3]早期的重要捐贈者有新加坡民俗收藏家陳來華、美國舊金山專欄作家招思虹及其《金山之路》讀者等等。[1]
藏品中有現存最長的「口供紙」,長約4米,記錄着20世紀初旅居北美的華僑根據移民官問話內容所編的入境培訓資料,「口供紙」是為幫中國國內的親友通過新移民審查而「發明」。[2]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